缙云大洋山避暑胜地(江南百镇缙云大洋)(1)

在浙南的苍茫深山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名叫大洋镇。

她的最大的特点是“高”,平均海拔800米,被称为“长三角离星星最近的镇”。其中大洋山海拔1500.6米,为括苍山脉第一高峰。

这里是生态高地。作为缙云首个国家级生态镇,“括苍日出”“林海松涛”“千峰奇石”等自然风光奇秀迷人,森林覆盖率达90%,夏季21.8℃的平均气温使其成为人人向往的“避暑仙乡”。

这里是产业高地。“大洋茭海”成功入选浙江省最美田园,“山啦”牌茭白漂洋过海远销境外;避暑休闲旅游也形成特色。

这里是人文高地。大洋水库精神、一根扁担精神代代相传,催人奋进。还有“南腔北调方言乱、一间房子隔两段”等“大洋十八怪”,以及“清明祭祖粿儿香、柴灰入味粽子香”等“农家十香”,皆引人入胜。

这里更是幸福高地。聚力民生保障,回应群众新期盼,举办“邻里节”,共话邻里真情,促进文明新风形成,营造和谐幸福大洋,助力美丽城镇建设。

生态优良、经济富裕、精神富有、生活美好……大洋镇党委书记李智斌表示,未来,全镇上下将突出生态底色,实现业态创新,按下高质量绿色发展“快进键”,为缙云在丽水争当山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先行县,为加快“三城三地”建设,为“十四五”发展和高水平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贡献大洋力量。

缙云大洋山避暑胜地(江南百镇缙云大洋)(2)

生态高地

宜静宜动、宜游宜居的森林乡野生活空间

提到缙云,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独具特色的传统美食:刚出炉的缙云烧饼热气扑鼻,香味浓郁,梅干菜的咸香混合了肉的鲜嫩,美味绝伦。

“还有一种特产,深受长三角特别是上海游客喜爱。今年上半年,我们农家乐、民宿共接待游客3.6万人次,其中一半以上的客房房间都被上海游客订去了。有些客人是年年来此住上两三个月,把大洋当作‘第二个家’。”大洋镇宣传委员杜致诺说。

到底是什么,拥有如此魔力?

从缙云县城出发,一路向南,沿着盘山公路而上。随着海拔渐渐增高,空气愈发凉爽,景色愈发奇美,每一次的转弯几乎都能揭开一片不同的景色:连绵叠翠的山峦、叹为观止的奇石、清澈见底的水潭、跌宕多姿的瀑布……一切都是天然织就,美得绝不重样。

约一小时后,藏匿在这奇山秀水的私密处,“十里青山”民宿显露真容。

站在此处向远处眺望,万亩林海,随山势铺展,穿行于林间小道,深呼吸,空气澄澈,抬眼望,满目叠翠。

由此继续向北,为大洋山登山入口。每天清晨,经1000多个台阶,约半小时即可登顶。看着眼前翻滚而来的云海好像伸手就可触摸,朝阳从娇羞躲在云里到奋然一跃,激荡的心情久久不能平息,而大洋山尖在无垠云海、日出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神秘可人。

寄情于山水之间,相忘于江湖之上,赏赏美景,嗅嗅花香,听听鸟语,逍遥自在。

“这是我第三次带孩子到大洋过周末。天空湛蓝,水面澄澈,空气清新,这样的森林乡野生活空间是体验‘慢生活’的绝佳地点。”上海游客李小姐说。此时,“十里青山”门口电子屏的数值显示:温度24.5摄氏度,比山下低6-7摄氏度;一立方厘米空气中负氧离子数量超过5000个,可谓名副其实的避暑仙乡、天然氧吧。

静可焚香品茗,偷得浮生半日闲;动可登山戏水,此处风光亦无限。宜静宜动,宜游宜居。依托独特的气候条件和优越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多的大洋人在家门口办起民宿,吃上“生态旅游”这碗饭。大洋镇的旅游人气越来越旺。

缙云大洋山避暑胜地(江南百镇缙云大洋)(3)

产业高地

全力打通“两山”路径,激发生态新活力

开辟共同富裕的大道,大洋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初心”——以好山好水好空气为依托、原汁原味原生态为卖点,用美丽环境撬动美丽经济,让绿水青山成为新发展阶段实现共同富裕的绝对优势。

一方面,扩展旅游发展空间,携手村民共建共富;另一方面,聚力产业提升,激发生态新活力,为高质量的乡镇集体经济发展探索更多可能。

曾几何时,“偏远”二字与大洋如影随形,几乎就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高山之上,大洋唯有孤芳自赏。不能让大伙守着好生态,过着穷日子!带着这份不甘心,大洋全力打通“两山”路径,持续提高经济发展质效。

吃够了“偏远”的苦,但在新发展理念的带动下,大洋人享到“高山生态”的福。

他们因地制宜,大力调整水田种植结构,鼓励农户种植茭白,将山高水冷的劣势,转化为生态育茭的优势。现在全镇90%以上水田种植高山单季茭白,总产值近亿元。大洋茭白连续5年获浙江省农博会金奖,产品热销上海、杭州等消费市场,成就了“中国茭白之乡”的美誉。

从无到有的还有“藏香猪”。藏香猪,是高原地带的放牧型猪种。这些猪生在森林里,喝着山泉水,吃着百草,呼吸着新鲜空气,养殖方式也与以往大不相同。在央泱云上牧场,猪圈里少见异味,地面上很干净。公司还专门组建了一支猪倌队伍,饲养员们会赶着猪沿着不同的轨迹进行“饭后运动”,围栏内还有树枝等拼凑的玩具,供黑猪们摆弄。正是因为多运动,藏香猪的肉比传统养殖的猪更精细、更有弹性。

牧场负责人邓唐良表示,山清水秀、空气清新,为企业提供了优质的养殖环境,大洋就成为藏香猪从藏地到江南的养殖地,从而助推从“生态资源”到“经济价值”的转换

在发展特色产业的过程中,政府的企业服务极为关键。令人惊喜的是,在高山深闺中的小镇,沿海地区描述营商环境的“店小二式服务”也成为高频词。企业想到哪,农户想到哪,政府就跟到哪。

由于地处偏远,茭白短期贮藏保鲜主要采用冷凉清水浸泡方式,储存期短,对茭白市场价格波动抵御能力差,影响茭白产业效益提升和集体、农民增收致富。大洋镇通过建设农产品仓储中心(冷链)项目(二期),利用专业设备和全新储存技术来延长茭白储存期限,提高产品保鲜能力,将有效提高种植销售效益,促进茭农增收,为大洋镇主导产业和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而在藏香猪项目里,大洋镇组建“项目服务专班”,全程参与项目前期选址、中期论证、后期审批等,全流程提供服务保障,仅用3个月时间就成功签订投资协议。

如今,大洋镇高山蔬菜、高山花卉、高山养殖业已形成品牌,农业生产总值达2.07亿元。日益兴旺的第一产业富裕了农民,也让大洋镇第二、三产业有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同时,打造特色农业样板,也为农旅融合示范提供了新的思路。

酒坛羊肉、水晶窖肉、茭鸭之恋、黄花菜焖肉、金汤野菜豆腐……大洋乡村美食节上的特色美食,一经推出就刷爆了朋友圈,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品尝。通过举办清凉避暑节、茭白丰收节、高山冰雪节等特色节庆,打造全域旅游新亮点,既推动农家乐、民宿产业的蓬勃发展,还拓宽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不少品尝完美食的游客都愿意购买一些土蜂蜜、红花茶油、青钱柳、柴灰粽、梅干菜等作为伴手礼带回家。这进一步带动了当地农户的创收增收,实现农旅产业共同发展。

缙云大洋山避暑胜地(江南百镇缙云大洋)(4)

人文高地

从“扁担精神”“大洋水库精神”到“抽蓄铁军精神”

走进镇政府所在地前村,浓郁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楼阁古色古香,亭柱上,楹联间,文化名人、书法大家创作之词尽显大洋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待人贵真诚,为人须谦和,孝道当竭力,亲情互相助”“手持正义,肩挑道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孝敬老人,严教子孙,尊老爱幼,亲穆存心”……每户房屋门口贴出的家训似乎在诉说着这颗高山明珠特有的传承,

以文化为魂,“景”上添“花”,同样在接续传承的,还有属于高山人集体的“大洋精神”。

花开四季,斗转星移,古盐道的厚重历史气息,吸引着游人们踏足先人的步伐。大洋古盐道开通于唐朝昭宗年间,距今已有1100多年。当时温州平阳县等地熬制的食盐就是民众用肩挑的办法通过此道供应至江西、湖南、安徽、四川等地,每天挑着扁担来来往往的人们,早已留下一道独特的印记。

“一”字模样的扁担,横竖一根筋,横是坚忍的品格,竖是坚韧的脊梁。短短的扁担,懂得大山子民硬朗肩头的弧度,担出了大山子民的梦想;憨憨的扁担,一头挑着汗水淋漓的喘息,一头挑着青山明珠的希望;务实的扁担,把步履挑成笃实,把晨曦挑进夕阳,把贫穷挑出过往,挑出了大洋山的重量。

时光拨转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英勇的缙云人民在建设大洋水库的过程中,不计得失、舍己为公,他们自带铺盖、粮食和建设工具,与坚硬岩石争锋,几乎全靠肩挑、手拉、腿跑,炮眼靠一锤一锤地打,泥土靠一锄一锄地挖,大石头靠一根大绳索几十个人打着号子拉下山。

“大洋水库的建设是一个‘愚公移山’的惊天奇迹,是一次‘青山镶明珠、高峡出平湖’的辉煌之举,更是缙云人民一场‘改变命运’的英勇大会战,建设期间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计得失、舍己为公、团结拼搏、奋勇争先’的‘大洋水库精神’,是缙云人民艰苦创业的集中体现和一流精神状态的最好诠释,也是我们今后应对困难和挑战、加快缙云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宝贵精神财富。”李智斌说。

2017年6月20日,历经十六年努力,丽水史上首个单体投资超百亿的项目——国网新源浙江缙云抽水蓄能电站落户大洋。随着一座崭新的高峡天湖出现,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诞生了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吃苦、特别耐委屈、特别有办法、特别能战斗的“抽蓄铁军精神”。

从“吃苦耐劳、坚忍刚毅”的“扁担精神”,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洋水库精神”,再到“五个特别”的“抽蓄铁军精神”,大洋精神逐渐形成与时俱进的谱系,一脉相承。

缙云大洋山避暑胜地(江南百镇缙云大洋)(5)

幸福高地

爱在乡村振兴中传递,“痛快”是最纯真的感受

缙云抽蓄电站的建设,是大洋奋力打造“能源小镇”的一个缩影。

清洁能源开发,其实早在大洋水库建成后就已经开启。当时,陆续开发的七级梯级电站连成电网,成为国际小水电建设的典范,1979年由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国际小水电会议便在此召开。

当前,我国正处于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对抽水蓄能发展提出更高要求。而抽水蓄能电站好比大型“充电宝”,用电低谷时通过电力将水从下水库抽至上水库,用电高峰再放水发电,有利于弥补新能源存在的间歇性、波动性短板。

抽蓄电站位于大洋、方溪境内,项目总投资为103.89亿元,装机容量1800MW,安装6台单机容量30万千瓦可逆式水泵水轮机组,设计年发电量18亿千瓦时。

在建设之初,电站就提出了“为爱抽蓄”的理念,将项目开发和乡村振兴紧密结合。电站进场道路采用和地方政府共建方式,桥隧相连,将大洋与山外的路程缩短了20公里。一座座跨山而建的大桥、一条条穿山而过的隧道,像一条巨龙翻山越岭,交通网改善,信息流畅通,促进周边乡镇快速发展。

“多少年来,通向山外唯有九曲十八弯的盘山公路。村子有喜事来客人,吃完午饭就得往回赶。要是哪家的人晚上有个病痛,可太难了。村子的年轻人看不到希望,大多选择走出大山。”在大洋镇三湖安置点,68岁的张起元已搬入新的三层半小楼,一家人经过精心盘算,准备开农家乐,“道路建设好了,再过几年等水库建好了,来大洋的游客会越来越多,我家的农家乐生意也一定会红火。”对未来,张起元满充满了希望。

“山门”打开,山乡的脉搏已与时代共振,未来已来!借助这股东风,大洋镇将进一步增进民生福祉,积极回应群众新期盼,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

临近黄昏,回到前村村,阿公阿婆或闲坐门前或自在忙活,转角处的小鸡、撒欢的小狗、长势喜人的花花草草、挂满老墙的爬墙虎、自由生长的多肉……无一不在告诉远道而来的客人,他们热爱生活的模样。

在古盐道入口,69岁的邓谢梅阿婆与老友们齐声歌唱《十送红军》。她曾亲眼目睹祖辈、父辈“扁担人”奔波于盐道的艰辛。“现在不用再挑扁担。大洋人常用一句话形容新旧对比,‘点灯勿用油,椿米勿用老鼠头’。”她说,“现在有电,有机器,不是那个只靠肩挑、手拉、腿跑的时代了。”

“现在的生活怎么样?”笔者问她。

“痛快!”邓谢梅不假思索地说。

幸福,写在每一个大洋人的笑脸上。

作者:赵征南

编辑:范家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