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相看两不厌)(1)

01.

唐朝,公元726年。

三月的洞庭湖,春风牵引着碧草,柳间浮动着烟蔼,湖水潋滟,游人如织。

李白一个人手持折扇,站在桥上赏烟波浩渺,听莺雀鸣翠。

一会儿,一个小书童走过来:“老爷,宣州长使家书到。”

李白接过来一看,原来是从弟李昭又在邀请他去宣州赏美景了。

“自笑客行久,我行定几时?绿杨已可折,攀取最长枝。”李白随口吟诵,“也罢,我也有些思念于他,明日我们便赶往宣州。”

半个月的光景,李白和书童来到安徽的宣州。

这位五岁就能够诵《六甲》,15岁所云诗赋就名噪天下的奇才,刚一到宣州城附近,就被一队人马出城相迎。

远远地看到李白和书童到来,前面来人纷纷下马,从弟长史李昭抱腕寒暄后,兄弟二人并马驶向太守府。

太守宇文先生对李白的大名,早已如雷贯耳,吩咐手下准备好了酒宴,在太守府为李白接风。

李白的身影刚一现身太守府门口,早就在门口迎候的当地文人墨客就像潮水一样涌向他:“奇才到此我等不胜荣幸啊!”“兄台多多赐教啊!”“他日请兄台到我府上宴饮!”

李白下马,挎剑抱腕:“他日我等再把酒论诗!”

入府见过太守宇文先生后,宇文先生兴奋地起身离座,把李白拉到自己座位近前,对李白大加赞赏。席间,太守多次劝酒,听李白即兴赋诗后,对李白的才情更加欣赏佩服。

02.

从此以后,李白经常和太守宇文先生、从弟李昭和当地一众文人高楼饮酒泼墨,扁舟散发唱咏,而李白的诗作,当然永远是众人之首。

敬亭山,这座离宣州十余里,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还有万松亭、虎窥泉等名胜的奇峰,更是李白等墨客登临抒怀的地方。

一日,太守、李昭、李白及一众文人去敬亭山游赏。刚一到,揽胜无数的李白就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只见地处丘陵地带的敬亭山拔地而起,远远看去,青翠满天,云雾缭绕,敬亭山犹如猛虎卧伏,甚是威风。

李白随大家登临而上,但见杜鹃花漫山遍野,脚边泉水淙淙。

山中道路更是崎岖蜿蜒,盘错的树根、纵横的枝丫,鸟鸣不断,显得敬亭山更加绝妙清幽。

大家健步朗声,登上山顶,极目远眺,东边,山下烟波浩渺,水天共色;南面,远处宣州美丽如画;北边的田畴,层翠叠加,一片富庶景象。

美景引诗情,大家当场吟诗,互相唱喝,雅兴十足。

从此,李白经常与诗友们“时游敬亭山,闲听松风眠”。他用独特的李白式语体,描绘宣州“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秀美。他用李白独有的心志勃发着“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情。

我们的一代诗仙,在25岁的韶华年,心中激荡着“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宏图伟志。

03.

从宣州离开后,李白去长安游历,结识了玉真公主、任太子宾客的诗人贺知章,还因《大猎赋》被皇上玄宗看中,下诏供奉翰林院,仕途看起来很坦顺。

然而,才子的际遇总是让人感叹,命运,有时也真是多舛。

李白在翰林院奉诏时,因恃才傲物,得罪了朝中的很多权贵,被人记恨,在他55岁那年,请命平定“安史之乱”失利后,被奸人一纸奏折递给皇上,遭贬夜郎。

幸运地是,在流放夜郎的途中,李白接到天下大赦的消息,于是他回到宣州,与妻儿团聚。

南方是多雨的,宣州亦在这个多事之秋阴雨绵绵。

没有喧闹马队的出城相迎,没有仰面携手的欢声笑谈。有的,只是把宣州的街道滴得很湿、很静的沙沙的秋雨。

彼时,昔日的许多好友已经辞世,那些觥筹交错、吟诗答对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

之前太守在宣州给李白安的家,也只有妻儿围绕前后,再也不见车马攒动,门庭若市的景象。

此时的李白,再举杯邀明月时,也只能高月之下消清愁。

在人生失意的十字路口,谁还会给这位才子些许温情?

还是去登临敬亭山吧!

公元761年,年近60岁的李白最后一次来到敬亭山。抬眼望去,敬亭山还是那样的俊秀,只是云雾更加苍茫。

他拄着拐,步履蹒跚地往山上爬着。一路上,李白爬爬停停,半天的工夫,终于爬到之前经常欢饮的亭子,独自坐下。

此时,一群飞鸟振翅飞过,越飞越高,越飞越远,直到消失得无影无踪,李白还在望着,望着……

天空,一朵白云悠闲地飘来,李白多希望它能在这个秋天多陪伴自己一会儿啊,然而,这也是奢求,白云片刻不舍得停留,倏忽间飞远。

想想当年与玉真公主温言讲道、殊荣享用皇上的亲手调羹、在花团锦簇的长安城内的迎来送往……

又想到仅仅一年供奉翰林院后的高傲离开、安史之乱后的遭贬……

一切都过去了,一切都走远了,也只有眼前的敬亭山懂得他,和他深情对望,不会离他而去。

秋风渐起,吹动着这位写了900多首诗作、拥有无限报国热情诗人的衣衫,只见他手捋长髯,提起笔,挥毫抒怀:

独坐敬亭山

唐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