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字伯约,三国时天水冀城(今甘谷县六峰镇姜家庄)人。蜀汉末期名将,军事统帅,蜀汉大将军,第四代执政大臣。是甘肃早期历史上的著名人物。

姜维打败了哪些名将(天水名将姜维)(1)

  《三国志·蜀书》、《剑阁县续志》等有关史料记载:维少孤、随母居,自幼博览群书,酷爱孙武之学,有胆义,才智超人,心存汉室,志图统一中原,原为魏中郎将,建兴七年(227年)冬,蜀相诸葛亮取天水关时,维归蜀,亮特器重之。建兴12年(234年),亮病故,维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封平襄侯。延熙19年春(256年)晋升汉大将军。维续亮志,竭忠尽力,欲恢复中原,再兴汉室。维乃挥师陇西沓中(今文县附近)屯田。次年魏伐蜀,汉中失守,姜维退守剑阁(今四川剑阁县剑门关),魏将钟会率十万精兵强攻剑门,趔趄难进,向维投书劝降,维坚守不答,列阵守险。11月,魏将邓艾出谋,劝蜀后主刘禅不战而降,并召坚守剑门的姜维弃戈降魏。维伪降钟会,伺机恢复。公元264年钟会诬邓艾据蜀谋反,司马昭至长安,命钟会进军成都以槛车囚邓艾。会欲据蜀,问计姜维,姜示意尽杀北来诸将,事泄,北来诸将杀会及维于乱军中。乃事败,姜维亦被剖腹分尸,享年62岁,妻子皆伏诛。

甘谷姜维墓

姜维打败了哪些名将(天水名将姜维)(2)

  今甘肃甘谷县六峰乡姜家庄世传为姜维故里,有姜维衣冠冢。传说姜维兵变被杀后,暴尸原野,魏派专人监视,不得掩葬。随从设法偷得衣冠靴子,背回故里,家乡人民非常悲愤,依南山筑衣冠冢,靴子别葬冢旁,南山也就有了靴子坪之称。

姜维打败了哪些名将(天水名将姜维)(3)

  姜维墓位于甘谷县六峰镇姜家庄村南将军岭靴子坪上,距县城东5公里,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1997年甘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姜维打败了哪些名将(天水名将姜维)(4)

 姜维逝世后,忠骨埋于四川,但故乡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大将军,在距县城东5公里的姜家庄的将军岭上,修建了占地面积近6000平方米的姜维衣冠冢和姜维纪念馆,杨成武将军亲笔题写了 “姜维故里”碑。千百年来,姜维孝感天地、气贯长虹的高贵品质,启迪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甘谷儿女。每逢姜维诞辰,故乡人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

  为了弘扬“但有远志,不在当归” 的姜维精神,充分发挥姜维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文化宣传、审美教育、旅游观赏等各项功能。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宣传、文化、教育等部门和属地乡镇党委政府均把姜维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纳入工作规划之中,从设施建设、活动建设和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加强了姜维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真正发挥了该基地启迪爱国意识、激发建设热情、灌输民族精神、营造和谐环境、共建美好家园等多项功能,在县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姜维墓地松柏掩映,一片肃静,幕前竖立着一块墓碑,上面写着“蜀汉大将军姜维之墓”。墓碑后就是高大的墓,整个墓地与姜维的生平相吻合,墓高3.5米,寓意姜维35岁时就在诸葛亮手下担任重要职务,并屡建战功;墓冢底经6.2米,表示姜维享年62岁,举义复蜀,事业未成而含恨九泉,石台高1.2米,寓意姜维12岁时就聪明勇敢,结发从军。意味深长的姜维墓,象征着这位精忠报国、驰骋疆场、血染蜀地的三国名将的一生。

  姜维墓坐落在“将军岭”前,是衣冠冢,墓分为上下两层,从下层走向上层,要穿过九台石阶,九台“石阶”是取姜维九代中原之意,石阶中心,衬砌着两颗篆形大字——“远志”。说到“远志”,这里正蕴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相传姜维被诸葛亮智收归蜀后,曹魏将其母作为人质,并令其劝降姜维。姜母便致信姜维,叫他寄一副中药“当归”来,姜维接信后立即寄来一副中药“远志”,并在信上说,蜀地只有“远志”,没有“当归”的信心和决心,表明了“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至今两千多年来,“但有远志,不在当归”的姜维精神一直教育着甘谷儿女。每逢姜维诞辰,故乡人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以纪念这位英勇忠诚的蜀汉大将军。

天水关姜维墓:

  天水关姜维墓坐落在秦城区天水镇东北的黄家坪山顶,左面为石家峡,右面为铁堂峡。铁堂峡不仅是西汉水上游的流经之地,也是由陇入川的古道和军事要塞。姜维墓山脚下的三角形川道里,是抚夷将军姜叙曾经镇守过的历城,正前方便是赫赫有名祁山。

  姜维古墓原为直径约十米的土冢,在此远眺,天水关尽收眼底,乃天水镇的八景之一。姜维死的时候只有六十二岁,据传他的部下偷偷地割下姜维的头颅,潜回天水关,埋在黄家坪山顶姜维曾经屯过兵的扎营地里。当地人至今仍然称这座山为“姜维坟”,地为“扎营地”。

  《天水县志》卷之一《地理志》记载:“平襄侯姜维墓在(天水)县城南七十里天水镇北山,大冢巍然,相传冬不积雪。”《直隶秦州新志·卷之二·山川》中记载:“铁堂峡(礼县)东一百里,汉姜维故里,州志亦铁堂庄,今两存之。” 刘江真在《三国战略重地——天水》一文中如此介绍说:“天水市秦城区西南铁堂峡有姜维祖莹及其墓,传为居住地。”姜维墓后的峡谷为铁堂峡,峡内有一铁堂庄,有姜维的祖莹,近旁有姜维堡、躲箭石、门钮沟等三国古战场遗迹。《元一统志》中记载:“姜维铁堂庄在天水县(今天水镇,唐宋时曾为县)峡内四山环抱中,有孤冢,相传为维之祖莹。入峡数十步,右岩有‘石门上品’等大字及‘延佑三年二月初三日’等小字”。《甘肃通志》中曰:“铁堂庄即杜(甫)诗《铁堂峡》,相传为后汉姜维故宅,四山环抱中一孤冢,传为维祖莹。” 元朝诗人徐銮的《铁堂庄》诗云:“乱山深处一茅庐,原是姜公旧隐居,惟有铁堂空峡在,六韬留与子孙无。”清朝举人、历任江苏教育总会两江学务及江南高等学堂国学教授,主讲南京国学专修馆的程先甲先生在其诗作《狄道咏姜伯约》中道:“铁堂峡旁故宅荒,惟闻哀猿上下号秋风。”诗后的附注里如是说:“铁堂峡,姜维故里,在礼县(东)。”

  铁堂峡已无处寻觅三国时的印记了,现在这里在开山采石,乱石横出、碎石成堆,一片荒乱,公路旁黄家坪上的姜维坟也已成为平地,了无踪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