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电影票房收入突破78亿,观影人次达1.6亿,许多人为了观看《你好,李焕英》,必须得提前两天购票。二零二一辛丑年春节,电影很火。这几年春节档暑期档,隔三差五地有影片着实地火了几把,没记住影片的名字也没今年火的旺盛,但能持续多久就不得而知了。

记得九十年代末有部好莱坞电影《泰坦尼克号》,据说是耗资一个亿。许多人为了先睹为快,不惜托关系走后门或干脆跑到一线城市购票观看。一时间该影片主题曲《我心永恒》响彻大街小巷,也引发了许多人关于爱情,人性与钱财,幸福的思考和讨论。

像我这样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小时候看电影一般是在村里的场院(村里用来收储农作物的地方),想先睹为快就得跑十几里地,到公社(镇上)的文化大院。还想再早点看就得到县城的电影院,一般小孩子一个人是去不了的,大一点的带着,结伙去。那时候电影放映队到谁家吃派饭都是高接远迎的,孩子们围着问这问那,对他们的崇拜不亚于现在的一线明星。那时候《卖花姑娘》,《苦菜花》看哭了好多人。我最喜欢看的是《小兵张嘎》,《红孩子》,《铁道游击队》,《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奇袭白虎团》等战斗片,只要听说附近哪个村要放电影,孩子们会早早地拿着板凳,或找块较平整的石块,或搬几块砖头或在地上画个圈为家人为自己占地方,或直接坐在地上等电影开演。占地晚了,只好跑到幕布背面反着看,一样兴奋。电影开演之前都会先放几段国内新闻,比如毛泽东会见尼克松,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等。

村里和公社看电影都是在空场子上,是不花钱的,县城的电影院就是在一个大院子里由高到低摆了许多长条凳,两条杆子固定好幕布,一般 一毛钱一张票,门口有卖瓜子的,一毛钱一包,有五香西瓜子,葵花籽的。检票进院,自己找个地方坐了,花两毛钱磕着瓜子看电影,很奢侈的享受了。那时候收入都低,买票的钱都不舍得,有一对夫妻,男的一条腿,女的一只眼,买了一张票就两个人往里进,检票的不让,男的振振有词的说,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凡事要实事求是,我一条腿只占半个人的地,她一只眼只看半个人的电影,我们合起来不是一个人嘛?

遇到火爆的新片,可顾不得这些了。那次随哥哥去看《闪闪的红星》,好不容易才央求大我一岁的哥哥带我去的,哥哥凭着高高的个子去买票,我赶紧去买瓜子,然后我们随着人流往前挤,哥哥一手抓着我一手挡着前面的人群,挤过检票口,来到院里,刚刚站定,竟然发现自己的一只鞋挤丢了,一撇嘴,想哭,哥哥二话没说,把我安置在一个较高的偏僻空地,试了试,挤不着我,还可以看电影,哥哥又挤进了往里涌的人群,我看的津津有味,“谁拿了我的东西给我送回来,谁吃了我的东西给我吐出来......”“小小竹排向中流......”“红星闪闪放光明......”潘冬子穿上军装精神抖擞地走在红军队伍中......我看的投入,手里的瓜子一点没动。灯亮了,哥哥满头大汗地拿着一只鞋挤了过来。

后来,哥哥再也没有带我看电影。

后来,电影院盖起了大楼,每张票上印上了座位。

后来,有了电视,有了家庭影院。

后来,到电影院看电影成了年轻人的专利,电影院成了谈恋爱的重要场所。九十年代末,年轻人或经人介绍或自己相中了对象便会提前买两张电影票,演什么似乎不重要,只要对方答应一起去看,好事便成了一半,如果在电影结束前拉了姑娘的手,基本算确立了关系。有的人整场电影,憋得脸红脖子粗,也不知道演的啥,刚刚下定决心,把手伸过去,电影结束的大灯亮了,两个人只好一前一后走出影院。

自从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1895年发明了电影,到中国的西洋影戏,从卓别林的默片时代,到谭鑫培先生的《定军山》,到今天的《你好,李焕英》票房暴涨。电影就像时代列车窗外的风景,引导了希望,陪伴了孤寂,丰盈了生活。有的电影让你一笑而过,有的让你涕泪横流,也有的让你睁大眼睛,嘴巴大张。真正经典的电影是那些让你哭过、笑过、惊过之后,静下心来,浸入生活。

嫩绿了日子,浆甜了岁月。

快来分享你与电影之间的故事吧(青未了看电影的几个小故事)(1)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