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水浒》第一集里有这么句台词,“一旦为吏,终身为吏,全无出头之日,认命去吧!”,一语道破宋代地方事业编制工作人员的悲剧。

东汉末期对外战争公孙瓒(汉代选官制以德为先)(1)

自隋朝开创科举制以来,封建政府官僚体系中的“官”(即手握实权的领导阶层)与“吏”(即基层办事员阶层)两大体系之间的等级鸿沟日趋加深。唐代吏员们被归于“流外官”(即九品以下的所有公务员与事业编众)一类,尚能通过“铨选”等程序进入“流内官”(即九品以上的公务员,算是真正的“官”一族了)行列。但若无人举荐或者老爹不是什么牛逼人物的话,你就不得不老老实实按九品勋转制(吏勋品分为九品,3年一考核,合格者可升一品,到达九品者方能获得铨选流内官的资格)的程序至少走完27年基层生涯,然后才能盼着吏部能不能念在你这么多年苦劳份上开开恩。这样即使能做上个九品芝麻县令,你也早已是胡子一大把了。对比那些年纪轻轻就通过考试或者各种明的暗的渠道步入天子门生行列的后辈们,难免空生几分“可怜白发生”的感慨。

唐代小吏的转职之路走得虽然艰难,但总还算有条像样的路走。到了宋朝,文学之风与科举之风大盛,全国各地的才子呈几何级倍数增加,又呈几何级倍数拥入官场。再加上恩荫补官(即靠老爹或亲戚关系上位)现象日趋泛滥,大宋行政机关领导岗位严重饱和。以至于连选人(即京官以外的低级文官)转为京官的门槛都高到吓人,时人皆以“选海”称之,。有人统计,有宋300余年,仅有少的可怜的几例堂吏(中书省办事员,还是京城小吏)最终进入流内官之列。至于那些可怜广大地方基层小吏们,想当上真正的“官”简直无异于白日做梦。

相比之下,汉代的吏员们出身的路子就宽多了。比起唐宋,那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啊。

东汉末期对外战争公孙瓒(汉代选官制以德为先)(2)

汉代想为官,大抵有这么几条路可走。

1.征辟:顾名思义,由中央向地方召集贤才,大抵分为皇帝亲自下诏征辟(多为德高望重的老学者)与公府(即中央各机关)、州郡(即地方机关)自行征辟两种方式。此制度东汉较多,典型例子有东汉末年著名党人领袖李膺、三国名人王允等。

2.任子:两汉为慰劳功臣们,允许他们的子孙后代可以不经考察直接上位。这批权二代中虽然不乏庸碌无为,道德败坏之人,但也很有几个德才兼备的人物,如“留胡节不辱”的硬汉苏武,著名好好先生张安世、大权臣霍光、西汉“魏征”汲黯等

3.纳赀:很简单,就是花钱买官啦。什么时候有钱都能让鬼推磨的,你只要舍得,就能过把升堂的瘾。不过这种法子不太光彩,所以两汉时只有极度缺钱花的时候才偶尔搞搞,而且你买到的多是些很不入流的位置。这方面的名人有黄霸、张释之等

东汉末期对外战争公孙瓒(汉代选官制以德为先)(3)

4.自荐、以材力输官、以方伎为官:意思是你要是个武林高手,或者吹拉弹唱琴棋书画有那么一门特长的,你就可以学学毛遂,和皇帝自荐。当然这类属于非主流的选官之道,自然也没出过啥了不起的人物。

5.察举:即让地方州郡朝中央推荐人才,充分发动全国上下识人用人的热情。察举的项目有很多:例如孝廉(你是个大家公认的孝子,或者清廉能干的官吏,你就能到中央做官)、茂才(类似于科举制中的秀才,不过对象限于现任官吏)、贤良方正与文学(贤良就是你特别会批评领导,而且能批评到点子上。文学一般指擅长经学之人)、明经(要求经学高手,但一般指儒学家)、明法(精通当朝法律之人)、兵法(对带兵打仗很有天分的人)等等。察举制为两汉时期最常见的选官制度,众多名臣如公孙弘、晁错、董仲舒、杨震等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进入仕途的。

东汉末期对外战争公孙瓒(汉代选官制以德为先)(4)

现在,察举制的名人榜上又要添上新的一笔,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公孙瓒。

公孙瓒,字伯珪,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一带)人。东汉是门第决定出身的时代,公孙家世代作二千石的官,因此公孙瓒也算世家子弟了,本可凭借关系为他在州府弄个很不错的位置。可惜公孙瓒的母亲地位卑贱(估计是小妾之类的),因此“子以母贱”的公孙瓒最终很低调地当了一名书佐(相当于现在的秘书)。

先“天”不足,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公孙先生会就此被埋没。老天在身世方面委屈了公孙瓒,却在自身条件等别的方面很给了公孙秘书一些补偿:

第一:相貌,“瓒”者,美玉也。《说文解字》的解读是“三玉二石也。从玉赞声。《礼》则说:“天子用全,纯玉也;上公用駹,四玉一石;侯用瓒;伯用埒,玉石半相埒也。”。公孙瓒先生人如其名,外表颇有美玉之风,史书说他“有姿仪”,估计至少也是个相貌堂堂的男子。在化妆品和整容术稀缺的古代,天然美男子就和大明星一样,不但受尽女人青睐,也颇能得到男人们的好感。远的不说,西汉初年就有张苍和韩信因为长得帅而免于一死的例子。公孙先生的俊脸没起过那么大的作用,能大大增加领导的印象分却是真的。

东汉末期对外战争公孙瓒(汉代选官制以德为先)(5)

第二:嗓子:汉代尚武,公孙先生有没练过不清楚,但他的内功深厚是肯定的。一副中气十足的嗓子(“大音声”),走老远都能听得到。书佐是个小办事员,常要和领导口头汇报,有时可能还要跑跑腿,传传话之类。这就意味着干这事的人绝不能是个蚊子声。公孙瓒先生的大嗓门让本郡刘太守听在耳朵里觉得男人味十足,很是受用。

第三:好记性,过目不忘的本事并不仅仅存在传说中而已,公孙瓒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每次和领导汇报工作时,他总是不一件件细说,而是把所有部门的近日情况汇总起来一起报告。这明显是在卖弄嘛,可刘太守就中意他这副好记性。看样子就算让他在工作上独当一面也错不了。

东汉末期对外战争公孙瓒(汉代选官制以德为先)(6)

总而言之,因为有上面这种种优点,刘太守对公孙瓒是越看越顺眼,最后竟干脆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这么有男子汉气质的家伙,将来肯定能干出一番男子汉一样大气的事业来。这选择就和吕公挑中刘邦一样,绝对错不了。

当了太守的乘龙快婿,公孙瓒的人生开始发生变化,他很快就被送到了著名学者卢植门下学习明经,两汉重经学,出身明经科的丞相为数不少。看来刘太守并不打算仅仅征辟女婿而已,而是要把他培养成值得朝中央察举的人才。

东汉末期对外战争公孙瓒(汉代选官制以德为先)(7)

可人生祸福难料,当公孙瓒学成归来并当上了本郡上计吏(专门负责向中央汇报州郡本年工作情况的人员),眼看前途无量时。他的岳父刘太守却不知犯了犯罪而被下诏逮捕。朝廷派来的专员将他装进囚车,押往京城。

英国小说家狄更斯有一篇感人作品,叫《孤星血泪》,说的是一个孤儿,因寄人篱下而饱受他人歧视,他曾帮助过一个越狱犯。而这个越狱犯发达了后,全力帮助这个孤儿从贫苦中解脱出来。眼看孤儿的现状得以扭转时,他的恩人却被警察逮捕,孤儿再度被打入命运的深渊。

此时的公孙瓒无疑已是一颗孤星,刘太守作为他的恩人和唯一后台,一旦倒掉。公孙瓒怕是再无出头之日了。为了自己的前程,也为了报答岳父的恩情,公孙瓒考虑再三,作出了一个惊人决定,与岳父共生死。

东汉末期对外战争公孙瓒(汉代选官制以德为先)(8)

从道义上来说,女婿俗称半子,公孙瓒作为刘太守的半个儿子,弃官侍奉岳父也算是尽孝道了。但这半个孝子也不是那么好当的,按当时的法令,朝廷钦犯的囚车除了押解人员外,其他人等一概不准接近。(汉文帝时谋反的淮南王刘长就是这样活活饿死的)公孙瓒不得不换上一套普通士兵的衣服,乔装打扮一番混进了押运队伍。一路上,公孙瓒一面躲避着押车士兵充满怀疑的目光,一面尽力为岳父送水、送饭、扇凉、擦汗,侍奉地如同亲生儿子一般。

虽然辛苦,但公孙瓒总算在未被识破的情况下坚持到了洛阳。廷尉的判决书很快就下来:刘太守被流放日南!

东汉末期对外战争公孙瓒(汉代选官制以德为先)(9)

日南位于越南中部,东汉时候那里除了横生的瘴气以及未经开发的穷山恶水外什么都没有,可以说一片名副其实的不毛之地。流放到那里等于是判了你的死刑。面对死亡的威胁,“大孝子”公孙瓒还能坚持下去吗?

北芒山(今洛阳北氓山)上,一座孤坟前,公孙瓒带着酒肉等祭品来了,长跪不起。

“母亲大人,我也知道日南险恶。但侍君如侍父,儿今为刘太守之臣,自当以父事之。更何况刘太守对儿有恩,儿更当尽心相报。儿这一去恐怕是再也没法回来看您了,母亲大人就此别过。恕儿不孝!”(“昔为人子,今为人臣,当诣日南。日南瘴气,或恐不还,与先人辞於此。”——《裴注三国志 魏书八 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将一杯酒缓缓浇在坟前后,公孙瓒伏地大哭,叩头不止。见者无不动容。

东汉末期对外战争公孙瓒(汉代选官制以德为先)(10)

大概上苍也被公孙瓒的孝心所打动,正当公孙瓒抱着必死的心跟着岳父的囚车踏上了前往日南的道路的时候,洛阳的诏书来了。这是份大赦令,刘太守和公孙瓒都免了远赴边疆之苦了!两人激动到相抱而泣。

回到令支,公孙瓒发现自己的事迹早已轰动全郡。这一年的本郡孝廉,公孙瓒当之无愧当选。他先被举荐为郎官,后又担任辽东属国长史。长史为一郡最高官,权利仅次于郡守。

《孤星血泪》里的孤儿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成功成为一名真正的绅士。公孙瓒用勇气和毅力也成功打开了通往汉末群雄之路的大道!

本文经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权发布。主编原廓,作者上帝之鹰。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获取更多冷兵器知识内容请关注lbqyj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