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出自孟子《鱼我所欲也》生和死往往就在人的一念之间但是历史上很多人面对死亡败下阵来,他们投降,换取了生命,这也没什么不对,毕竟价值观不同可我们真正敬佩的是那些不畏生死,有气节的人,在三国时期就有很多这样舍生取义的人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三国八大投降名将?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三国八大投降名将(三国中能舍生取义的九个男人)

三国八大投降名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出自孟子《鱼我所欲也》。生和死往往就在人的一念之间。但是历史上很多人面对死亡败下阵来,他们投降,换取了生命,这也没什么不对,毕竟价值观不同。可我们真正敬佩的是那些不畏生死,有气节的人,在三国时期就有很多这样舍生取义的人。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

第一 臧洪

臧洪,汉末群雄之一。太原太守臧旻之子。为人雄气壮节,曾为关东联军设坛盟誓,共伐董卓。袁绍非常看重臧洪,先后让他治理青州和担任东郡太守,臧洪在这些地方政绩卓越,深得百姓拥护。后臧洪因袁绍不肯出兵救张超,开始与其为敌,袁绍兴兵围之,经过几番恶战,臧洪被袁绍所擒,慷慨赴死。

袁绍知道臧洪誓死不降,增兵急攻,东武阳城中粮食已尽,臧洪认为死期不远,把部下叫来对他们说:“袁绍的野心很大,对汉室江山图谋不轨,我为大义而死,死有所值,你们没必要跟着我一起死,你们在城池未破之前,带着家小逃出去吧。”城中的部将百姓都泪流满面的说:“要死一起死!”一开始还有老鼠和武器上的皮革可以吃,后来什么都被吃光了,到最后只剩下了三升米,臧洪让人煮成稀粥让大家喝。最后又把自己的爱妾杀了分给将士充饥。将士们都失声痛哭,都没法抬头看臧洪。这时城中男女七八千人互相枕着大腿死在一起,但一个叛逃的也没有。

最后东武阳城还是被袁绍攻破,用了很多布幔来布置现场,大会诸将来召见臧洪,袁绍问他:“臧洪,你为何要如此背叛于我?现在服了没有?” 臧洪可能饿得都站不起来了,坐在地上瞪着眼睛对袁绍说:“你们袁家事汉已四世五公,可谓国恩浩荡。现在王室衰弱,你们没有辅翼之意,反而充满自己的野心,只可惜我臧洪力量不够,不能亲手杀了你们为天下报仇,哪来的服不服?”袁绍恼羞成怒,下令把臧洪杀了。

第二 习珍 (蜀汉)

习珍,襄阳人。三国时蜀汉将领。先主刘备时曾任零陵北部都尉,加裨将军。习珍忠于蜀汉,他用自己的行动,尤其是用自己的宝贵生命,为官员们树立了忠君报国的典范。关羽与曹魏将军曹仁大战于樊城的时候,孙权派吕蒙袭取荆州,使关羽败走麦城,被俘身亡。荆州诸军纷纷叛蜀应吴的时候,习珍却欲保城不投降。在其弟的劝说下,为了保存实力,以图东山再起,立大功报效于汉室,他暂时的屈节于吴。

但暗中却约樊胄等举兵反吴,虽被孙权派兵击破,但习珍又举七县之众反吴,自号邵陵太守,屯校夷界以事蜀汉。孙权派遣潘浚率军前去征讨习珍,吴军所到的地方都被攻下,最后习珍率领剩下的数百人,登山自守。潘浚数次送书信给习珍,劝其投降,习珍不予理会。

习珍态度十分坚决地对潘浚说:“我宁可为汉鬼,也不为吴臣,你不可逼我”。说罢,发箭射向潘浚。潘浚只好返还。继续围攻习珍。习珍在山上坚守了一个多月,粮箭皆尽,习珍对他的部下说:“我受汉中王(刘备)厚恩,不得不以死相报,至于你们怎么办,你们自己决定吧!”说罢拔剑自刎而死。

第三 庞德 (曹魏)

庞德协助曹仁抵御关羽。两军对垒期间,常骑白马驰骋奔杀,曾一箭射中关羽前额,被关羽军称作“白马将军”。时值汉水暴溢,他率诸将与关羽殊死搏斗,箭镞射尽,又短兵相接。而他格斗益怒,胆气愈壮,力战多时后因小舟被洪水打翻为关羽军所擒。关羽敬重他的刚毅威武,以封将劝降,关羽便道:“足下的哥哥在汉中,本帅也想请足下去做将军,为什么不快快投降呢?”

庞德大骂关羽道:“你这竖子,说什么屁话!魏王雄兵百万,威震天下,所向无敌。你们刘备算什么东西?不过一个庸才罢了,哪里是我们魏王的对手!我庞德宁愿做贼人的鬼,也不做贼人的将!”结果庞德为关羽所杀。曹操闻知此事甚为伤悲,为之流涕,封其二子为列侯。

曹操去世,曹丕即王位,派使者到庞德陵墓送去谥号。下诏说:“从前先轸为国捐躯,王雏绝食而死,丧身殉节,前代人都赞美他们。庞德果敢刚毅,赴难立名,当时人们就称赞他,他的大义在当时就很崇高,寡人怀念他,赠他壮侯的谥号。”又赐给他儿子庞会等四人关内侯的爵位,各食邑一百户。

第四 高顺(吕布)

高顺,东汉末年吕布帐下中郎将。史载高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好饮酒。屡进忠言于吕布,吕布虽知其忠而不能用。高顺跟随吕布征战四方,直属部下七百余人,号称千人,铠甲兵器都精练齐整,严守军纪军备严整且作战时相当勇猛,高顺每次率领着部队攻击敌方阵营,而又很快速的攻陷敌方阵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所以高顺率领之部队有为“陷阵营”之美誉。

曹操亲自东征吕布,吕布连三次战败便于下邳坚守城池不出。随后曹操的大军渐渐包围了下邳城,陈宫建议吕布“出屯于外”,自己“闭守于内”,以便形成“犄角之势”,互相照应。由吕布亲自率领骑兵去截断曹操粮道,陈宫、高顺坚守下邳城。然而因为妻子的一番话说:“高顺与陈宫向来不合,如果让他们两个一起坚守城池的话万一将军出城后,他们就可能密谋叛变,致使将军出城后则进不了城。”使吕布犹豫不已,错失良机。 十二月,下邳城破,高顺、陈宫被侯成、宋宪、魏续叛将所捉拿,吕布不得已而投降。

之后陈宫、高顺、吕布等人被擒到曹操面前,高顺拒绝投降于曹操而默然不语,吕布、陈宫、高顺先后被斩首之后被送到许昌,悬挂三人的首级在许昌城门前示众,然后将其厚葬。

第五 关羽 (蜀汉)

关羽,字云长,东汉末年名将,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赤壁之战后,刘备助东吴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别遣关羽绝北道,阻挡曹操援军,曹仁退走后,关羽被刘备任命为襄阳太守。刘备入益州,关羽留守荆州。后来关羽围襄樊,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曹操曾想迁都以避其锐。后曹操派徐晃前来增援,东吴吕蒙又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

吕蒙夺得荆州后,关羽败逃,吕蒙知关羽兵少,料到他要逃走必然走麦城北边的通西川的小道,就事先派兵埋伏。十二月,孙权派使者到麦城劝关羽投降。关羽提出叫吴军退兵十里,然后在南门相见。吕蒙果然退兵十里,等候关羽投降。关羽及其长子关平趁机带着十几个骑兵,偷偷地出北门向西逃去,被吴将潘璋部司马马忠擒获,被缚见孙权,孙权招降关羽,关羽宁死不屈,与其子关平在临沮一起为潘璋所杀。

第六 张任(刘璋)

刘备率军进逼绵竹,刘璋任命李严为护军,都督绵竹诸军抵挡刘备,但李严却率领部下投降刘备,绵竹落入刘备之手。张任和刘璝退至雒城,与刘璋之子刘循共同在此抵御刘备的进攻。其后,刘备进军包围雒城,张任勒兵战于金雁桥,却战败被擒。刘备听闻张任之忠勇,令军士劝降张任,张任厉声答道:“老臣我终究是不会侍奉二主的。”于是被杀,刘备为之叹息。罗贯中有诗句赞曰:老将安能扶二主?张任忠勇死犹生。高名正似天边月,夜夜流光照雒城。

第七 严颜(刘璋)

严颜,东汉末年武将,初为刘璋部下,担任巴郡太守。建安十九年,刘备进攻江州,严颜战败被俘,张飞对严颜说:“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严颜回答说:“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也!”,张飞生气,命左右将严颜牵去砍头,严颜表情不变地说:“砍头便砍头,何为怒邪!”张飞敬佩严颜的勇气,遂释放严颜并以严颜为宾客,之后的事迹不在正史中出现。

第八 刘谌

刘谌,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孙,蜀汉后主刘禅第五子,三国时期蜀汉北地王。邓艾兵临成都门下,刘禅接受谯周的建议准备向邓艾投降,刘谌愤怒地说:“国家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自然会有亡国之灾,这时候应该是父子、君臣一起作最后的努力,为蜀汉的江山而死,这样也可以去见先帝了!”刘禅不听其言,仍然向邓艾投降。刘谌为国家灭亡感到十分痛苦、悲愤,于是刘谌来到祭祀刘备的昭烈庙中痛哭,随后先将妻、子杀死,然后自杀。

第九 傅肜

傅肜,三国时蜀汉将领。刘备攻伐吴国时,傅肜为别督。刘备起兵伐吴,先锋从巫县击败吴将李异等,一直推进到秭归。后刘备亲率诸将自秭归进军至夷道县猇亭,以将军冯习为大督,张南为前部,傅肜、辅匡、赵融、廖化等各为别督,与陆逊率领的吴军相对峙。后刘备被陆逊击败于猇亭,刘备收兵至马鞍山,陆逊复攻破之,刘备于夜间突围。傅肜率部力战拒后,手下兵士都死尽了,吴国将领令傅肜投降,傅肜骂道:“吴狗!怎么会有投降的汉将军!”于是战死。

平时说的再好听也没用,只有真正上过战场,面对死亡才能真正检测出一个人的忠勇,历史上太多的人做了乌龟,勇夫毕竟少数,可是做了投降的人还会找一大推借口来解释自己投降的被迫和无奈,这岂不是特别可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