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家乡打麦场】◆刘立增
原创: 时代作家 齐鲁文学 昨天
作者简介
刘立增,男,70后,中共党员,祖籍临沂市沂水县圈里乡,现居烟台,爱好文学,有数百篇文章在报刊及微信文学平台发表,有数篇文章在征文比赛中获奖。
难忘家乡打麦场
我的家乡是沂蒙山区沂水县圈里乡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村里的父老乡亲勤劳朴实忠厚,在微薄的土地上披星戴月默默无闻地劳作着,她们送走太阳迎来月亮,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一辈又一辈,代代相传。
离开家乡去外地工作,屈指算来已有近廿个年头,然而回老家的次数少而又少。今年冬至这天,我回老家给过世多年的老娘上坟,上完坟回来,经过村西头的一块平地。这块平地,在我小时候曾是全村的打麦场,全村的夏收小麦和秋收玉米大豆高粱等农作物都会在这打麦场晾晒加工后归仓。在那个大集体和联产责任到户的年代里,打麦场犹如一头任劳任怨的老黄牛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肩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打麦场场地的选择很重要,首先交通相对要便利,人们从田里收获的庄稼不用费太大力气就直接运到打麦场;其次无论刮什么风向的风,在打麦场上都能充分利用。打麦场场地的平整和碾压工作一般要在麦收前一段时间进行,把麦糠和泥土搅拌均匀加入适量的水平摊后进行碾压,这时碌碡就用上派上了。只要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们都知道碌碡这件农具,它是一种圆柱形的石制农具,它的大概轮廓类似圆柱体,中间略大,两端略小,适合绕着一个中心点旋转,用来碾压场地和农作物。如果用来碾压小麦或谷豆类作物时,人们就选择用畜力来拉碌碡。这个时候,要给牲畜戴上笼嘴(一般为塑料制的一种半圆形器具),蒙上眼睛,防止它偷吃粮食。用牲畜来拉碌碡打场时,要提前准备个瓢,用来接盛牲畜的粪尿,防止弄脏了粮食。
到了麦收季节,男劳力负责去地里收割小麦,女劳力在打麦场上轧麦子(用镰刀把麦穗割下来),她们边轧麦子边唠嗑: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这样就不愁没有白面饽饽吃了;马大叔家前几天新买了一辆二八大金鹿自行车;村里一下新添了六台电视机。村里的大事小事都成了她们闲谈议论的话题,不时爆发出阵阵欢声笑话,为平静的山村增添了不少乐趣。
麦场上堆满了成片成山的麦子,于是晚上就有人结伴来看护,与其说是来看护院场,不如说是来扎堆玩耍赶热闹。父亲在麦场的一角搭了一个简易的小棚,勉强容下一个人睡觉,于是在那段麦收的日子里,这个小棚就成为了我的寝室,夜晚躺在里面,看到月亮把银辉洒满了整个打麦场,听到不同小虫的鸣叫声,想到自己又帮父母干了不少农活,心里感到好不惬意。
在那段时间,每天晚上吃完晚饭后,大家都来到打麦场,谈论着一天当中发生的奇闻趣事。村里有位能说会唱的大能人,此人出口成章,擅长即兴说段子,更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打麦场上,只要有他在,那气场肯定是活跃的,我们这帮人也老是缠着他听他讲故事。记得当时最时兴的是打擂台的故事,自第一部武打功夫片巜少林寺》上映后,全国各地的功夫片便一哄而上,那时的我们也都变成了追星族,虽然不能天天看电影,但是有武打功夫擂台赛的故事听听,也算是超级享受了。我们津津有味地听他讲述着故事的情节,脑海中联想到那真实的画面,每每听到动情时,大家鼓掌表示谢意,那欢呼的掌声穿过寂静的打麦场,飘荡在整个山村的上空。
经过一段紧张忙碌的麦收之后,麦场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人们把麦秸麦秧麦糠垛在了打麦场的边缘上,像一个个小山包似的。有的鸡鸭鹅在麦垛里下蛋,淘气的孩子们捡到后欢呼着跑回家,随后就能听到主人来捡蛋的呼喊声,于是孩子的家长拿着蛋出来好话说了一大堆,责怪孩子淘气不懂事。每次村里放电影,也会选择在这打麦场上。下午一放学,我们便飞也似的跑回家,以最快的速度写完作业,三下五除二吃罢晚饭,然后扛着小凳来到打麦场抢占位置。因为在那个年代,没有什么别的娱乐项目,看电影是我们最期待的事情了。没等电影开映,打麦场上就人山人海,由于除了本村人员外,也有很多邻村来看电影的人员,那场景比赶集还热闹。
夏麦收完几个月后的秋收,打麦场又要继续发挥它的作用了,农田里的玉米大豆高粱稻谷等农作物都要在这麦场上进行加工。
冬季里,打麦场则成了我们学自行车的最佳场所。有的是在大人的搀扶下学习,有的在自行车的后支撑架上绑上一根棍子,防止摔伤;个子矮的,就把右腿放在大梁下面,在骑行的过程中,随着自行车的前行,身体一屈一伸,很是搞笑。无论哪种方法,都避免不了被摔倒的惨状,虽然身上多处被摔伤碰破皮,但从没有感到疼痛。
年前年后的打麦场,变成了小货郎交易的市场。听到那一声声亲切的叫卖声,老娘就会用积攒的头发换回了为我们姊妹几个缝补衣服的针头线脑,我们就是在老娘的缝缝补补中度过了无数个冬夏春秋。孩子们则用在平时捡的碎瓶子破玻璃烂塑料纸换回了爆米花糖豆等小零食。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到了收获季节,人们在田间地头就直接把粮食收获回家了。至此,打麦场也被正式宣告退出历史的舞台。
忆起曾经的打麦场,就像忆起多年的朋友一样,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我们祖祖辈辈使用的打麦场,见证了伟大祖国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转变的全过程。是打麦场碾压的五谷杂粮把我们从小哺育长大;是打麦场带给了我们无尽的欢声笑语;是打麦场给我们留下了今生永远难忘的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