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石2022年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优化升级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进云网协同和算网融合发展,有序推进基础设施智能升级本期邀请专家围绕数字基础设施相关问题进行研讨,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促进数字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促进数字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来源:经济日报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石。2022年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优化升级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进云网协同和算网融合发展,有序推进基础设施智能升级。本期邀请专家围绕数字基础设施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主持人 本报理论部主任、研究员 徐向梅
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
主持人:什么是数字基础设施?优化升级数字基础设施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有何意义和作用?
曾宇(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主任):数字基础设施主要指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下,支撑社会生产力数字化的基础设施,是数据要素的重要载体,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数字文化的重要依托。数字基础设施应用涉及诸多与国民经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领域,如通信、能源、交通、金融、物流等,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性、融合性等特点。
数字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以下四类:一是以5G/6G、卫星互联网、新一代通信网络、未来网络等为代表的网络基础设施;二是以云计算中心、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物联网服务平台、平台型互联网企业应用服务平台等为代表的信息服务基础设施;三是以超级计算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为代表的科技创新支撑类基础设施;四是支撑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及关键行业信息化应用的重要信息基础设施等。
当前,我国发展环境正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数字基础设施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数字基础设施基于其承载的应用服务,推动信息技术及应用渗透扩散到各行各业,使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实现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数字基础设施通过提供技术应用服务全面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通过支撑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同经济活动紧密结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数字基础设施为新技术、新应用、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提供重要载体和平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具体而言,一是促进农业生产率提高、产业附加值提升。2021年全国装备北斗导航设备作业面积超过6000万亩,累计创建9个农业物联网示范省份、建设100个数字农业试点项目。基于农业地理信息测绘平台、农业生产管理平台、农业大数据平台、农产品交易服务平台等数字基础设施助力农业生产流通精细化管理,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互联网营销,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二是加速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截至2022年6月,我国5G基站建设总数已达185.4万,具有一定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特色平台超过150家,连接工业设备超过7900万台,工业互联网在45个国民经济大类中得到应用,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迈过万亿元大关。数字基础设施大幅提升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效率,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产业链优化集聚、跨界融合,助力我国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三是推动服务业蓬勃发展。依托数字基础设施,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相关产业迅猛发展,并在农业、制造业等领域形成新的应用场景和服务模式,推动企业数字化、平台化、生态化转型升级。
四是数字基础设施作为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支撑,助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推动社会公共服务更加便捷、普惠、均等。
数字基础设施大量使用高端中央处理器、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操作系统、数据库、行业应用软件等产品,要大力发展自主可控核心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等软硬件产品,进一步构建数字基础设施平台,如大数据服务平台、智能计算服务平台、超级计算服务平台等,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应用微观生态。
数字基础设施生命周期在5年左右,如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会造成巨大的投资浪费。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是资本密集、技术密集、能源密集型领域,需要专业技术人才、强大资本市场和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大型数字基础设施时需统筹考虑区域资源禀赋和要素比较优势,避免重复建设、资源闲置和浪费。
当前信息技术加快迭代发展,要基于未来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加大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实验验证、前瞻部署应用和统筹规划。未来量子网络将对现有传统基于TCP/IP协议的互联网形成挑战,要特别重视量子网络建设。当前我国数字经济总量占GDP近40%,发展量子网络,对确保我国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要特别重视新型数据交换中心、面向全联网的标识解析平台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要特别重视融合型数字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如建设集云计算中心、大数据中心、超算中心等于一体的数字基础设施平台,为行业创新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建成最大规模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主持人:近年来,我国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哪些成效?
王志勤(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信息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战略地位与基础作用日益凸显。在政府、企业共同努力下,我国构建了全球规模最大、性能最优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我国“双千兆”网络发展提速提质,网络与用户规模全球领先。一是实现“县县通5G”。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5G独立组网网络,截至2022年6月底,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185.4万个,占全球5G基站数量超过60%。5G网络在实现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至覆盖全国所有县城城区和92%的乡镇镇区。二是千兆光网具备覆盖近80%家庭的能力。全国300个城市启动千兆光网建设,千兆网络服务能力加快向城市和重点乡镇延伸覆盖。截至2022年6月底,我国部署10G-PON及以上端口超1103.3万个,数量全球领先。千兆光网具备覆盖4亿户家庭的能力,约占全国家庭总数的80%,覆盖比例远超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三是“双千兆”网络用户规模全球领先。截至2022年6月底,全国5G移动电话用户达4.55亿户,用户规模占全球比重超60%;工业、港口和医院等重点领域建成5G行业虚拟专网6518个。千兆光网接入用户达6111.3万户,用户规模排名全球第一。
电信普遍服务深入推进,“村村通宽带”有效弥合数字鸿沟。一是偏远落后地区通信难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我国累计支持13万个行政村光纤网络建设和6万个农村4G基站建设。2021年底,所有行政村已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从漠河以北到南沙群岛,从乌苏里江到帕米尔高原,过去要爬到山上举着手机四处“找信号”的村民,现在拿起手机、动动手指就能享受便捷的网络服务。二是网络服务走进千家万户。截至2022年6月底,我国移动电话普及率、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均超120%,农村电商、远程医疗、智慧乡村等新模式在县域乡村地区广泛兴起。例如,新疆布尔津禾木村借助短视频吸引全国游客前来打卡,毕节化屋苗族刺绣借助电商直播畅销全国各地,农民们都说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数据成了新农资。
面向万物互联,网络支撑与融通赋能能力持续提升。一是算网融合发展成效显著。“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启动,全国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八大枢纽节点为基础,构建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各地数据中心项目密集开工,截至2022年6月底,我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超过590万标准机架,服务器规模近2000万台。云网协同、算网融合持续演进,跨区域数据中心互联互通和算力调度水平持续提升,有力推进全国算力“一张网”建设,日益满足交通、能源、工业、医疗等领域多样化、差异化应用需求。二是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实现从“通路”到“通车”。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均已支持IPv6,IPv6网络“高速公路”全面建成。截至2022年6月底,我国IPv6活跃用户数占全部网民数的67.5%,已申请的IPv6地址资源位居世界第二,IPv6普及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是工业互联网作为融合基础设施支撑数字化发展。企业内、外网建设稳步推进,高质量外网覆盖300多个地级行政区,同时,企业内网改造提速,时间敏感网络等新技术开始探索应用。“5G 工业互联网”项目已超3100个,优秀应用案例快速涌现。标识解析体系基本建成,为实现产业数据安全共享和可信流通开辟关键路径。平台体系加快建设,成为汇聚数字化服务生态、深化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力量。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平台超过150家。安全防护壁垒更加坚实,漏洞排查、威胁信息通报、应急处置等公共安全服务能力稳步提升。融合应用新模式新业态在45个国民经济大类行业落地,探索形成上万个案例,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迈向纵深,助力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企业提质降本增效。
智能化改造“四两拨千斤”
主持人: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有何意义?我国基础设施智能升级情况如何?
李广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研究员):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对经济发展具有多方面积极作用。第一,大规模促进数字产业化发展。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对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需求非常大,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是推动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第二,大幅度提升传统基础设施的功能和效益。对传统基础设施而言,智能化改造升级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不仅可以提升传统基础设施自身价值,也能将整个设施及其服务对象融为一体,提高其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第三,促进传统基础设施领域衍生出众多新业态、新模式,从而促使全行业转型升级。因此,加快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促进传统基础设施向融合基础设施转变,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我国能源、交通与城市基础设施等传统基础设施领域不断加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行业面貌与发展模式发生巨大变化,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例如,国家电网不断推进电网生产与用电服务数字化,企业生产管理效益极大提高。从电网生产数字化看,强化电网规划、建设、调度、运行、检修等全环节数字化管控,推广应用图数一体、在线交互的“网上电网”,有力支撑各电压等级电网在线可视化诊断评价、智能规划和精准投资,基本实现“电网一张图,数据一个源,业务一条线”。从用电服务数字化看,通过打造融合线上线下服务的“网上国网”平台,全面推行线上办电、交费、查询等125项业务功能,实现服务一个入口、客户一次注册、业务一网通办。平台累计注册用户数突破1.26亿,线上缴费9.8亿笔,金额1400亿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力推行线上办电,提供“欠费不停电”“不计滞纳金”等贴心服务,让人民群众足不出户享受便捷服务。
作为世界第七大深水港的青岛港,于2017年被改造成亚洲第一个自动化港口。改造后,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桥吊平均单机作业效率不断刷新世界纪录,搬运集装箱的车辆无需驾驶员,实现无人值守。
垃圾处理一直是困扰城市发展的一大难题。近年来,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的无人垃圾处理技术,有望解决这个难题。青岛国真智慧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Eiiplat环境产业互联网平台,以工业互联网技术赋能垃圾处置。浙江杭州富阳循环经济产业园餐厨厨余垃圾处置智能工厂,通过运用物联感知设备与大数据、云计算、微平台等技术,实现厂区生产智能管控与智能运维,现场生产无人化运行,并根据厂区运行数据建立算法模型反向控制优化生产工艺与调度,有效减少能耗28%,提高产能20%,实现综合增效20%以上。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一步加强能源、交通、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已出台一系列促进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的政策措施。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不仅涉及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跨区域统筹,还涉及智能化改造所必需的通信网络一体化、数据共享交换等业务,因此需加强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统筹协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加快交通、能源、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提出要“推进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设置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网联化升级工程,规划智能铁路、智慧公路、智慧港口、智能航运、智慧民航、智慧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七大智能化建设项目。《“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要“加快能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推动能源基础设施数字化,加快信息技术和能源产业融合发展,推动能源产业数字化升级,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能源领域的推广应用。《“十四五”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要求“加快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智慧化转型发展”,明确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与改造,加快推进城市交通、水、能源、环卫、园林绿化等系统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与改造,加强泛在感知、终端联网、智能调度体系构建。一系列国家规划和政策措施,将极大推进未来我国传统基础设施行业现代化进程,传统行业面貌将发生巨大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