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荷花别样红,蝉鸣声声响”,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夏至到来慢旅行?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夏至到来慢旅行(一场鲜活的穿越之旅就此开启)

夏至到来慢旅行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荷花别样红,蝉鸣声声响”

走过春的绚烂

路过初夏的清凉

我们迎来夏至

这是北半球白昼最长

黑夜最短的日子

标志着盛夏的开始

在过去悠久的历史长河里

夏至不仅是节气

更是非常重要的节日

那么,古人是如何过夏至的呢?

和主播们一起来揭秘吧!

广东话

-夏至,国之大典 -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

是我国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

最早被确定下来的节气

也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夏至正值麦收

我国自古就有在这天

祭神祀祖之俗

以祈求消灾年丰

从周代起

就有了夏至祭神仪式

《周礼》中记载

“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鬽

以禬国之凶荒、民之札丧”

意思是说,每年夏至之日

帝王都会主持祭祀地神的重大祭典

以表达对地神保佑丰收的感恩之情

同时祈祷国家清除疫疠、荒年与饥饿死亡

期盼百姓五谷丰登,过上富足生活

明清时期,夏至前两个月

内务府就开始维修斋宫

夏至前二十五天

太常寺开始集中办公

筹备祭祀有关事宜

夏至前三日

皇帝到太庙告请太祖配神

除急事外,不办公事

汉代司马迁所著《史记·封禅书》中记载

“夏至日,祭地祇,皆用乐舞”

清代著作《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

“夏至大祀方泽,乃国之大典”

夏至作为国家官方祭祀

从创立开始

历代帝王都十分重视

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

一直延续到清朝结束

潮州话

-夏至,法定节假日 -

在古代

夏至是中国民间十分重要的节日

每到夏至这天

与亲友相聚,畅饮庆祝

是古人对这个节气

最有仪式感的打开方式

宋代《文昌杂录》里记载

“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

这是古代公务员在夏至时的“隐藏福利”

在清代之前

夏至日全国的官员都要放假一天

宋代则会给百官放假三天

让官员们回家休息、洗澡、畅饮、娱乐

他们在与妻儿团聚的同时

常常会烧上一桌好菜

请来左邻右舍

既体察了民意,又融洽了感情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夏至,官员们放假

农忙的百姓们则抽空祭祖

从地里摘上一枝新长的稻穗

回家放在祖先牌位面前

以示不忘祖先养育之恩

宋代诗人范成大的《夏至》

就生动描绘出了

百姓夏至祭祀的热闹场景

“李核垂腰祝饐,粽丝系臂扶羸

节物竞随乡俗,老翁闲伴儿嬉”

大人们恭恭敬敬祭祀祖先、祈求安康

周围都是符合当地风俗的应节物品

老人家慈祥地看着孩子们欢快嬉闹

乡村夏至祭祀的画卷

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乡风习俗,都沉浸在这一片

节日氛围浓厚的夏至时光里

闽南话

-夏至,消夏避伏 -

“骄阳渐近暑徘徊,一夜生阴夏九来”

夏至时节天气炎热

古人会在此时互赠

彩扇、脂粉、香囊等消暑好物

寓意消夏避伏

而皇家则拿出冬季储藏的冰

消暑纳凉

唐代《酉阳杂俎·礼异》中有记载

“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

《辽史》中也有记录

“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

以粉脂囊相遗赠”

扇子被古人称为“凉友”

而涂抹“粉脂”可以

驱散体热、防生痱子

佩戴香囊则可以防止蚊虫叮咬

宋代诗人杨万里

在《夏至后初暑登连天观》里

描绘了古人用扇子消暑的日常

“登台长早下台迟,移遍胡床无处移

不是清凉罢挥扇,自缘手倦歇些时”

如今,炎炎夏日里

我们早已习惯被空调、电扇等

科技产物包围

不知你是否还记得

彩扇、脂粉、香囊等

传统的消夏“神器”

客家话

-夏至,变幻之美 -

“夏日熏风暑坐台,蛙鸣蝉噪袭尘埃”

夏至除了温度升高

降水也更加频密

雷阵雨是最常见的天气

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

故也有“夏雨隔田坎”的说法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代刘禹锡的这首《竹枝词》

寥寥几笔便勾勒出夏至时节

天气的变化无常

“明波影千柳,绀屋朝万荷

物新感节移,意定觉景多”

夏日虽然潮湿炎热

却浇不灭古人生活的雅趣

宋代诗人陈与义携好友泛舟赏荷

带着夏花的芬芳,别有一番惬意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唐代诗人白居易忆往昔夏至筵席

有粽有肉,有乐有酒

悠然自得,岂不快哉

夏至的美

不是一池春水般的静谧

而是满池荷花的张扬奔放

榴花照人,蝉鸣声声

生动又热闹

绿树成荫,蝉鸣蛙语

荷花盛开,麦谷满仓

藕花深处,夏日悠长

……

古人的夏至热情浪漫

如今的夏至同样缤纷灿烂

金光粼粼的海

如星闪烁的萤

解救火热的冰

“yyds”的空调配西瓜

都在等待我们去解锁

心怀热忱,认真生活

不负时光,不负自己

来源: 大湾区之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