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市值蒸发12.48亿!同仁堂代工厂“回收过期蜂蜜进入原料库”事件被曝光,外界反应就两个字:震惊!
349年同仁堂,堪称当下中国最古老的百年企业之一,堂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已成传世名言。蜂蜜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大量关注,除了同仁堂的道歉,更让人担忧的是,三百多年品牌长堤,莫非溃于“蜂蜜”蚁穴?
三百年同仁堂,就是一部打假史
同仁堂(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现为国有独资企业;旗下六个二级集团,其中有三家上市公司,即“同仁堂”、“同仁堂科技”、“同仁堂国药”。目前,集团共拥有药品、医院制剂、保健食品、食品、化妆品等1500余种产品,28个生产基地,83条现代化生产线,一个国家级工程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12月15日,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节目,曝光了北京同仁堂蜂蜜生产商“盐城金蜂”回收过期蜂蜜,几天来,这一“蜂蜜”丑闻很快蜚声全国。
据视频中的知情人爆料,北京同仁堂蜂蜜的生产企业回收了大量过期、临近过期的蜂蜜,并宣称“退给蜂农养蜜蜂”,但实际上这些蜂蜜被倒入大桶、送入了同仁堂的原料库,再通过加工后销售。
“南京零距离”报道同仁堂蜂蜜事件
12月16日,也就是事件曝光第二天,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发布《致歉声明》,称相关产品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同仁堂蜂业”注册地在北京市大兴区中关村科技园区,据报道,大兴当地食药监管部门已开展调查。很多网友说,百年老店,千万别自砸招牌!也有消费者称,冲着“同仁堂”的名号去购买,但生产企业竟然不是同仁堂?
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1月,从企查查得悉,现有二大股东:大股东是上市公司“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51.29%,二股东是张阔海(注,其为最终受益人),持股48.71%。
2013年4月,同仁堂股份集团与北京金蜂蜂业公司举行股权转让签约仪式。同仁堂股份集团通过收购金蜂公司51%的股权,使其成为集团旗下的一家控股子公司,公司更名为“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当时,与股份集团总经理高振坤在协议上签字的是金蜂蜂业公司总经理张阔海。
央视财经报道“过期蜂蜜”事件
央视财经报道“过期蜂蜜”事件时质问:300年老字号,打翻了蜜罐;同仁堂致歉,能否挽回金字招牌?有媒体指出:同仁堂有一句著名的古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但回收过期蜂蜜,更改生产日期,显然不是这种作风的体现。甚至,这也不是“省人工”“减物力”的问题,而是涉嫌违法违规经营,触碰了法律。
评论剖析:“从同仁堂同一天的两则声明来看,也是爱惜羽毛的,但不是用诚心诚意去呵护,而是在整个生产链条中出现疑似偷奸耍滑被发现之后,拼命地找一块金箔当金子往脸上贴,结果众目睽睽之下,把一块金字招牌做成了遮羞布。”
“老祖宗当年如果这么玩小聪明,这份遗产就留不到今天。”“一直在百姓眼中信得过的百年老店,致歉,能否化解舆论危机?而未来又将如何重塑品牌荣誉?这个还需要市场给出答案。”“但要记得,先珍惜市场消费者,然后才能谈得上珍惜这份珍贵的遗产,这个关系不能颠倒了。”
北京同仁堂的“古训”和企业文化
做企业不易,做百年企业更不易;做品牌难,做百年老品牌更难。纵观同仁堂近35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与假冒伪劣作斗争的历史,也是一部厚重的打假史。
同仁堂那一副挂在每个门店的“古训”,也就是“堂训”,说的就是这个老字号的立身之本,讲求一个“信”字。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绝对不能因利弃义,要把诚信与质量当做企业生命,更不用说什么“偷奸耍滑”玩“小聪明”呀!
追溯一下349岁的同仁堂吧!看一下这一家百年老店为什么能开到现在。
同仁堂创始人乐显扬及“乐家老铺”标志
北京同仁堂始创于1669年,至今已有349年历史。在三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同仁堂曾于1723年为清廷供奉御药,历经八代皇帝188年。在20世纪30年代,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广州陈李济、与汉口叶开泰,以“前店后场”(前店卖药,后场制药)方式经营各自的名牌药品,号称中国四大中药方。
同仁堂的历史,还须从乐氏家族第26世乐良才说起,乐良才即同仁堂创始人乐显扬的曾祖父。同仁堂乐氏家族,祖籍浙江宁波府慈溪县,即今天宁波江北区慈城镇。明永乐朱棣迁都之际,乐良才由宁波迁来北京,他原本是走街串巷行医卖药的铃医,来京后仍操此业。他娶妻杨氏,生子乐廷松,铃医乐良才成了北京乐氏宗族的始祖,即一世祖。
传至4世乐显杨,已是清初,他结束祖上三代人铃医生涯,当上了清太医院吏目,于康熙八年(1669年)始创同仁堂药室。后世存在北京大栅栏同仁堂的一块老匾,立匾时为康熙八年,故被定为同仁堂肇始之时,乐显扬即为北京同仁堂肇始之祖。
据称,堂名“同仁”,系由乐显杨亲自拟定。1688年,乐显杨逝世,其子乐凤鸣恪守父训,接续祖业,于康熙四十年(1702年)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路南开设同仁堂药铺,并提出“遵肘后,辨地产,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同仁堂老药铺(资料照片)
同仁堂创办不久,因其配售药品疗效显著,声誉与日俱增,博得了朝廷赏识,由皇帝钦定同仁堂供奉御药房需用药料和代制内廷所需各种中成药。于是同仁堂承担了供奉宫廷用药之皇差,又称为承办官药。
有个传说的版本,说康熙皇帝得了一种怪病,宫中御医把所有的名贵药材都用遍了,就是不见病情好转,他一怒之下,停止了用药。后来,康熙独自出宫微服夜游,见一小药铺灯火通明,有琅琅的读书声。进屋后,见一40多岁郎中秉烛夜读,交谈中,郎中为康熙珍治“怪病”,获奇效。后来,康熙爷赏银赐堂号“同仁”。
毕竟,这仅是传说,但清同治十二年杨静亭《都门纂》,光绪十六年李虹著《朝市丛载》,均对同仁堂制售的平安丸、虎骨酒等有撰载,称之为一、二百年老铺,货真价实。另外,光绪十三年,是年五十三岁的慈禧太后二度垂帘听政,总管太监李连英奉慈禧太后懿旨,让内廷越过了御药房,直接找同仁堂订购如意长生酒,供慈禧饮用。
《大宅门》
数年前热播剧《大宅门》,据郭宝昌说,它本身就是借用同仁堂若干史料重新编写的故事。为什么说,北京同仁堂的历史,本身也是一部打假史呢?且从三个方面来说:
一、与假的抗争。同仁堂这块金字招牌闻名遐迩,令人眼热;利之所在,引动一些贪利之徒立铺混充“同仁”店名,或制造假药冒名售卖,扰乱市场。咸丰二年(1852年)三月,发生过于氏兄弟冒“同仁堂”之名售卖假药案。于氏兄弟是当时药商,他们以谐音“同人堂”开设药铺,为了维护同仁堂声誉,同仁堂不仅发表声明,并呈文上告内务府,“同人堂”被查禁。
二、遗嘱规定:独此一家。乐氏传承人乐平泉,曾在遗嘱中规定,不管本族还是外姓,都不准以“同仁堂”的名字再开药铺。乐平泉于光绪六年去世,其妻许氏掌管同仁堂长达20年;许氏去世,乐家四兄弟(孟繁、仲繁、叔繁与季繁)轮流执政经营,虽各自都从同仁堂的中捞得一些积累和资金,且在各地开办新字号,但都恪守祖辈遗训,谁也没有使用“同仁堂”名称,仅是冠以“乐家老铺”之称。
值得一提的是,如同《大宅门》陈宝国饰演的白景琦一样,乐平泉也是同仁堂“中兴之主”。
同仁堂自清康熙八年(1669年)创立以来,历经84年间一直由乐姓人独资经营,自乾隆十八年(1753年)至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这整整90年中,同仁堂先由张姓接办继而外股日增,后又历经典让,乐姓家族濒临危境,终于又在乐平泉手中恢复了祖业。
连环画中的乐平泉
作为中兴人物,同仁堂在乐平泉的锐意经营之下,将外股全部收回,债务统统清偿,营业也日见兴旺,声誉卓著,奠定了同仁堂稳固的基础。
乐平泉与官府的交往广泛,上至清王候亲贵,内阁军机,各部院,下至顺天府及满营官弁,无不交往密切。为了便于与官府往来,乐平泉又捐了官街,咸丰四年(1854年),乐平泉已做四品衔侯补道;光绪四年(1878年)更捐至二品典封,成为形同督府大员的“红顶商人”,实为罕见。
为了扩大同仁堂声誉,乐平泉用尽了心机花样,且层出不穷。同仁堂祖上的传统办法是遇到会试之期,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举子赠送药品(平安药),花费不多,宣传效果良好,同仁堂的药物和名声也就传播到全国各地。另外,乐平泉也打了一个“灯箱广告”:当时在北京城每年照例要清挖一次城沟,乐平泉就在四面城门开沟的地方,设立有同仁堂字样的“沟灯”,既便于行人,宣传效果也是大好。
总结一句话,北京同仁堂创始家族,为了擦亮“同仁堂”金字品牌,历经坎坷,更可以说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349年老号被一瓶“蜜罐”打翻?
同仁堂连环画(部分)
近一百年来,同仁堂与很多老字号一样,也经历了从创业到振兴、鼎盛,然后是衰退的过程。清光绪年间,中国有盛极一时“四大药铺”(同仁堂、胡庆余、陈李济、叶开泰),也多走上如此的困境,真是一曲苍凉的暮色悲歌。
“九一八”事变之后,北平市面萧条,同仁堂的营业也日渐衰落。同仁堂虽在中药行业中依然是“头面”店家,但因当时国统区恶性通货膨胀,“法币”、“金圆券”相继急剧贬值,给同仁堂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至解放前夕,同仁堂不单设备陈旧,铺务管理陷入困境,已到了濒临破产的地步。
事实上,与同仁堂齐名的汉口叶开泰,也是“风中残烛”。抗战8年加上内战4年,战争让百年老字号叶开泰加速衰落,经常是店铺一迁再移,甚至连正常经营都成了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叶开泰”药店与其他两家药店合并成“健民药厂”,由叶家第十代传人叶蓉斋出任董事长。
与叶开泰一样,同仁堂老字号也经历了一番制度变革的生死轮回。
同仁堂第十三代传人乐松生
1949年3月,同仁堂建立了基层工会,以职工代表与资方谈判的形式,敦促资方尽快领导药店恢复生产、开始营业,并推举乐松生为同仁堂经理。事实上,早于头一年,他已接任同仁堂经理。
乐松生,同仁堂乐氏第十三代传人,曾任北京市副市长,他带头公私合营,曾作为北京工商界代表向毛主席报喜,66年wenge一开始就被批斗打死。“公私合营”是建国初期国家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一种过渡形式。1954年由乐松生带头,同仁堂乐氏资方向国家递交了公私合营申请。
顺带提一下,乐氏同仁品牌接下来的故事,并非全部由国企同仁堂集团一家来诠释。举个例子,2015年12月,时隔六十六年后,同仁堂创始人乐氏家族的第十四代传人乐觉心,携乐氏宫廷御药古方从台湾重返北京,将第一家乐氏同仁老药铺开设于北京故宫东华门外一隅。那么,问题又出现了,“乐氏同仁老药铺”与“北京同仁堂”彼此又有什么渊源关系呢?
乐氏同仁第十三代传人乐崇辉(左)及第十四代传人乐觉心(右)
经历“wenge”, 乐氏家族退出“同仁堂”, 同仁堂乐家老铺更名北京同仁堂,成为国有企业。可解放前夕,乐家第十三代传人乐崇辉带着祖传制药配方的手抄本,远渡台湾,重建“乐氏同仁”,延续至今。据乐崇辉之子乐觉心介绍,“除了431种乐氏同仁老药铺的古方,我们还把延续上百年的传统手工制药工艺带回来,这是乐氏同仁回归大陆的最大资本。”
乐氏同仁老药铺为何要把北京旗舰店开在东华门呢?乐觉心表示,选择在此地落脚有一番象征意义,东华门,曾是乐家所制御药运入清朝宫廷的第一道大门。他介绍,当年乐家人供奉御药时,专门有一块进入宫廷的木腰牌,到了慈禧太后时期换成了金腰牌,每三个月便会从东华门进入宫廷到御药房。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多年以来,乐氏同仁第十三代传人乐崇辉跟儿孙辈强调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制药一定要讲良心!”据第十四代传人乐觉心介绍:在乐氏宗祠里,至今还摆放着一个没有头的先人泥像。当初,这位先人因为在药品炮制上出了问题而被砍头。数百年来,宗祠里的这尊无头人像,时刻提醒着乐氏族人。
“铃医”药箱及串铃(来源:同仁堂博物馆画册)
如何让三百多年“垂垂老树”发新号,怎么来传承与创新百年老店和老字号,并让它“老当益壮”、弥久日新,无疑是一个严峻的任务,也是续写百年老店传奇的传承新课题。
2002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为同仁堂集团制定了《同仁堂发展战略》,当时,明确同仁堂集团的战略定位(2002—2011年):“以现代中药为核心,发展生命健康产业,成为国际知名的现代中医药集团。”根据这一定位,同仁堂设计并实施了“1032工程”(发展十大公司,建立两个基地、两院和两中心),形成现代制药业、零售药业和医疗服务三大板块。
如今,“1032工程”早已完成,甚至还巩固提升,三家公司上市,建成“三院”(研究院、中医医院、教育学院)。截至2017年末,同仁堂集团拥有药品、保健食品等六大类产品2600余种,36个生产基地,105条现代化生产线,一个国家工程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集团系统共有零售终端2121家(其中,海外140家);医疗服务终端(含中医医院、诊所)488家(其中,海外80家)。
349年老号同仁堂会被一瓶“蜜罐”打翻吗?
“同仁堂”品牌,或者说老字号,是企业生命,也是核心价值,更是企业至上荣誉。创始家族乐氏宗祠的那尊无头人像,它时刻提醒着乐氏族人,不亦时刻提醒着传承“同仁堂”文化及品牌的每一个人吗?
在开拓市场、扩充规模的同时,品牌意识应与品牌战略相向而行,让品质品牌立企,堂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应是企业全员的共识。惟有形成一种全员参与、全员管理、全员监督的品牌管理意识,才能更好地传承民族品牌,让三百多年老品牌接续更强的生命力。
一句话,预防“蜂蜜门”悲剧的重演,建立起品牌、产品与消费者的信任机制,同仁堂还有很多需要着手去做的地方。比如,强化企业文化、价值观、以及经营理念建设,在传承和创新中不断提升管治能力,尤其是追责机制的建构。
本文内容为一波说原创内容
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和摘录发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