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在工业文明推进的当下,谁又能看清潭中游动的鱼儿?清澈的小潭又在哪儿呢?这不禁引发了人们对生态文明的思考,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潭水明如镜?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潭水明如镜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在工业文明推进的当下,谁又能看清潭中游动的鱼儿?清澈的小潭又在哪儿呢?这不禁引发了人们对生态文明的思考。
人与自然是相互攫取相互利用吗?
诚然,《说文解字》中解“鱼”字,味道鲜美、捕鱼。折射的是千百年来人们对自然的索取,其本身无可厚非,展现的是人们朴素的生态观点。这是在生态观点自觉形成前的阶段,反映了智慧勤劳的古人利用自然以获得生存的惊喜发现。反观当下,人口的爆炸早已破坏了这原始美好的关系。亚洲象因家园被人们无尽攫取占用而进入村庄毁坏农田,香港的野猪进入市区垃圾桶翻找食物。这究竟是生物入侵了人们的家园,还是人们剥夺了生物生存的权力?仔细分辨,需要心中有数。
人和自然看似站在对立的两端,举着枪相互攻伐,但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人与自然本就是共生共荣而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
千年前的孟子提出了遵循农时、适当开发的令人惊叹的先进思想。探寻中华文化之长河,我们看到了“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智慧结晶。时代听到了历史的呼告,《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出台折射的是发展方式的转变;新疆阿克苏,昔日的荒原变为了苹果之乡;毛乌素沙地由沙漠变绿洲,创造人间的绿色奇迹;浙江安吉,人们实现了由“卖石头”到“卖风景”的巨大转变。历史和现实证明,自然总会以最温柔的方式对待悉心保护它的人。只要坚守心中明镜,不被当前苟且的利益蒙蔽,让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放出它的光辉,让心中的明镜照亮蒙尘的自然生态。
人与自然可以成为更为亲密的同胞,“无为而治”并不是当前的最佳选项。
“小鱼治水”的环境保护方式在社会引发了极大共鸣,在于人类用更加有力的方式推动自然的恢复如初。在建设生态中国的当下,清新健康美丽的生态是人们的不竭追求。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也更加有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让中国成为发展中国家保护全球生态的范示。反观西方大国退出全球气候协定,拒绝承担生态文明责任,中国显然坚守心中明镜,以笃行创造更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没有生态文明建设,又如何看得见“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如何看得见美好的生命图景。
潭中鱼儿的快活游动,靠的是你我;生态文明的坚守,离不开中国与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