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隶总督署,又称直隶总督部院,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裕华路,是中国保存完整的一所清代省级衙署。

原建筑始建于元,明初为保定府衙,明永乐年间改做大宁都司署,清初又改作参将署。

晚清帝都摄影作品(保定直隶总督署)(1)

这大门牌匾却是有个故事,据直隶总督署博物馆馆长马永祥介绍,“直隶总督部院”的旧匾是在1993年挂上去的,字体如同电脑打印的一样。

2015年4月份,一支台湾退役将军访问团来总督署参观,马永祥做了接待。其中一位老兵曾问马永祥,“直隶总督署这么大的名气,为啥匾文用的是电脑打印体,而不是名人撰写的匾文?”由此,马永祥开始找寻资料。历时近一年,故宫专家从碑文中找到乾隆御笔拼凑而成现在的“直隶总督部院”代替,引起不少市民关注和质疑。

乾隆皇帝时第一任总督时孙嘉淦,大家注意一下,后续还会提到他

1730年(清雍正八年)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后正式建立总督署,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帝,可谓是清王朝历史的缩影。曾驻此署的直隶总督共59人66任,如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方观承等直到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逊位才废止。民国年间是直系军阀曹锟的大本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曾是日伪和国民政府河北省政府所在地,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称。

晚清帝都摄影作品(保定直隶总督署)(2)

检票大门

总督署中路建筑为衙署主体部分,由五进四合院组成,各院正房均建筑在南北向的中轴线上,两侧配以左右耳房、厢房等,自南向北依次是大门、仪门院、公生明牌坊、大堂院、二堂院、官邸院、上房院,这些建筑均为硬山小式建筑,布瓦顶,至今保存完好。

晚清帝都摄影作品(保定直隶总督署)(3)

威抚畿疆

仪门上有“威抚畿疆”的匾额,两边的楹柱上有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时题写的楹联:昔为畿辅,今控严疆,观政得余闲,一壑一丘亲布置;近接太行,远临渤海,豪情留胜概,亦趋亦步许追随。 

晚清帝都摄影作品(保定直隶总督署)(4)

穿过仪门,二进院中央有“戒石坊”,四柱三门,正反两面皆有字。正面“公生明”。

晚清帝都摄影作品(保定直隶总督署)(5)

官场箴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代皇帝对州县官员例有赐诫,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国王孟昶也一脉相承并亲自撰写“戒谕辞”整饬吏治。宋灭蜀后,宋太祖赵匡胤从戒谕辞中摘录四句,也就是“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以易虐,上天难欺”16字作为戒右铭,命令郡县刻石立在公堂前,宋太宗则进一步强调各郡县堂前必须立此戒石,故而又称“戒石铭”;南宋高宗又亲自向州县颁布黄庭坚所写的御制戒石铭。明太祖朱元璋统一中国后,命令将“戒石铭”立于大堂甬道间,并专门做亭子对戒石加以保护,但因避讳“明”字,故将“公生明”三字改为“戒石”二字。“戒石铭”同样被清政府所沿用,但因碑石立在甬道间,出入诸多不便,便改做牌坊的形式,也就是我们现在见到的“公生明”牌坊这个样子。

晚清帝都摄影作品(保定直隶总督署)(6)

背面是宋代书法家黄庭坚书写的:“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晚清帝都摄影作品(保定直隶总督署)(7)

大院两则东西厢房各9间为科房,是按清廷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规制下的办事机构。

晚清帝都摄影作品(保定直隶总督署)(8)

晚清帝都摄影作品(保定直隶总督署)(9)

古代绿营兵兵额与各级军官工资和奖金还有外快

晚清帝都摄影作品(保定直隶总督署)(10)

各级官员收入和奖金,作何感想哈哈古代就知道靠基本工资要饿死了,

对了据说总督府其他不是官员的人员都是总督大人自己掏钱付工资的,总督压力山大啊人多的话,下面估计也几十口子等吃饭哈哈

晚清帝都摄影作品(保定直隶总督署)(11)

大堂前

总督署大堂,五开间,长22米,进深10米,高9米,是总督署的主体建筑。堂前有抱厦三间,堂外有砖砌的13米见方的露台。以黑色油饰为基调的大堂布置的森严肃穆。

晚清帝都摄影作品(保定直隶总督署)(12)

晚清帝都摄影作品(保定直隶总督署)(13)

晚清帝都摄影作品(保定直隶总督署)(14)

晚清帝都摄影作品(保定直隶总督署)(15)

大堂正中有屏风一座,屏风中间绘有丹顶鹤、海潮和初升的太阳,象征一品文职大员。

晚清帝都摄影作品(保定直隶总督署)(16)

晚清帝都摄影作品(保定直隶总督署)(17)

屏风上悬挂的“烙恭首牧”匾,为雍正皇帝的亲笔御书,是雍正帝御赐直隶总督唐执玉的。

唐执玉是雍正年间一位著名的直隶总督,雍正七年至雍正九年(公元1729——公元1731年)在直隶任职,任职期间,他以“将勤补拙,以俭养廉”为座右铭,以“厚民生,澄吏治”为己任,治理河道、减轻民众负担,政绩十分突出。清政府每年给他的养廉银他只用十分之三、四,其余全部上交国库,同时教育子孙不许贪图钱财。由于他一生勤俭,雍正九年死在总督任上时,竟然没有钱来装殓遗体,最后在他的后任总督顾琮的带领下,由直隶省的众官员捐资才将他的遗体装殓,运回原籍安葬。他以自己的政绩赢得了雍正帝的信任和赏识,二人关系密切,当时有人评价他们的关系是“明良相遇,千载一时也”。

另外,唐执玉还直接参与了直隶总督署修建的全过程,他也因此成为在这里办公的第一任直隶总督。雍正所赐的“恪恭首牧”匾额,以后历任总督都无一例外地将它悬挂在大堂之上,以表示对自己为官起一种警戒的作用。

晚清帝都摄影作品(保定直隶总督署)(18)

浩封架、职衔牌、万民伞

室内陈列的公案桌、浩封架、职衔牌、万民伞和车轿等物品,是总督的办公用品和出巡仪仗。该堂是举行重大庆典活动的场所。大堂明柱上悬挂着醒目的抱柱联,其中有直隶总督李鸿章70大寿时光绪皇帝及慈禧皇太后所赐的联匾。

晚清帝都摄影作品(保定直隶总督署)(19)

院内

晚清帝都摄影作品(保定直隶总督署)(20)

总督宝座

立堂呈四合院形制,布局严谨,四周庞廊贯通。托凛、廊檐、门嵋一手江南做法,雕刻精细。其木结构还留有宋、元风格。堂内悬有“政肃风清”匾额,正中竖一木雕三扇座屏,中间雕有麒麟,象征一品武职大员。

在清代,总督办公有自己的衙门期,逢五、十日,下属官员身穿官服到上级官署请求召见并问候平安,称作“大排期”,逢三、八日,属官穿便服到上级官吏衙署,称作“小排日”。每到“大排小排日”,总督在二堂升堂就坐,接待下属官吏。同时,这里也是总督复审案卷的地方,总督为地方最高审级,不审理一般的民刑案件,只对流刑、死刑以上案件进行复审。直隶总督曾国藩在任期间,曾对直隶各类民刑案件的积案进行过突击审理,在他的努力下,自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四月到十一月,用了7个月的时间,全省共审结注销同治七年以前旧案12074起,新案28121起。可见当时二堂的利用率之高。

晚清帝都摄影作品(保定直隶总督署)(21)

生活区小小后花园,花开争艳时

晚清帝都摄影作品(保定直隶总督署)(22)

官服

清朝时官员的服饰有严格的规定,依品质、数量、颜色的不同,来区别官位的大小,是不许滥用的。服饰大致有下列五种:一、顶戴,二、蟒袍,三、补服,四、腰带,五、坐褥。现把各品穿戴的顶戴、蟒袍、补服列表如下:朝时官员的服饰有严格的规定,依品质、数量、颜色的不同,来区别官位的大小,是不许滥用的。服饰大致有下:顶戴 蟒袍 补服

一品—— 珊瑚 九蟒五爪 仙鹤

二品—— 起茂珊瑚 九蟒五爪 锦鸡

三品—— 蓝宝石及蓝色明玻璃 九蟒五爪 孔雀

四品—— 青金石及蓝色涅玻璃 八蟒五爪 雪雁,五品—— 水晶及白色明玻璃 八蟒五爪 白鹇

六品—— 砗磲及白色涅玻璃 八蟒五爪 鹭鸶

七品—— 秦金顶 五蟒四爪 鸂鵣

八品—— 起茂金顶 五蟒四爪 鹌鹑

九品—— 镂茂金顶 五蟒四爪 练雀

未入流—— 镂茂金顶 五蟒四爪 黄鹂

晚清帝都摄影作品(保定直隶总督署)(23)

生活住所

晚清帝都摄影作品(保定直隶总督署)(24)

总督夫人服饰,诰命夫人

诰命夫人是唐、宋、明、清各朝对高官的母亲或妻子加封,诰书,是皇帝封赠官员的专用文书。古代一品至五品的官员称诰,六品至九品称敕。明清时期形成了非常完备的诰封制度,一至五品官员授以诰命,六至九品授以敕命,夫人从夫品级,故世有“诰命夫人”之说。诰命夫人跟其丈夫官职有关。有俸禄,没实权。注意哦是有俸禄的哦!

清诰封制度,“正从三品,祖母,母,妻,各封赠淑人。正从四品,母,妻,各封赠恭人。正从五品,母,妻,各封赠宜人。正从六品,母,妻,封赠安人。”〔《大清会典事例 吏部 封赠》)。

晚清帝都摄影作品(保定直隶总督署)(25)

住所

三堂正房五间,中间为穿堂间。是总督平时办公读书之处,根据建筑功能分,东为内签押房,西为总督书房。“签押”取“签字画押”之意,也就是办公室的意思。因处在内宅之内,故名内签押房。内签押房是总督平时批阅来文及处理公务之所,室内有书桌、书架等办公用品,内有木床一张,是总督暂时休息的地方。

晚清帝都摄影作品(保定直隶总督署)(26)

李鸿章照片

据《曾国藩日记》记载,曾国藩处理公务之余,常在签押房内休息。在内签押房的东墙上挂有一幅李鸿章的照片,这是1996年我国前驻美大使李道豫先生来馆,捐赠给总督署博物馆的。上面有宣统年间直隶总督端方题

晚清帝都摄影作品(保定直隶总督署)(27)

卧室,有点破旧了

晚清帝都摄影作品(保定直隶总督署)(28)

书房吗?这个没记住

晚清帝都摄影作品(保定直隶总督署)(29)

晚清帝都摄影作品(保定直隶总督署)(30)

第十四位直隶总督孙嘉淦所写“居官八约”

原文是:事君笃而不显,与人共而不骄,势避其所争,功藏于无名,事止于能去,言删其无用,以守独避人,以清费廉取。大意是:对国君忠诚而不自我炫耀;对同僚尊重而不自高自大;不争权夺势;不追逐功名;办事务求实事求是、善始善终;说话务求简明扼要;不结党营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以保持清政廉明。

孙嘉淦幼年时期家境贫寒,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孙嘉淦考中进士,自此踏入仕途。初任翰林院庶吉士、检讨等小官,此后历任国子监司业、顺天府尹、工部侍郎、刑部侍郎、吏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直隶总督、宗人府府丞、工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

前一阵热播剧天下粮田,讲述乾隆皇帝治理贪污腐败侵吞田地等行为,其中就有时任刑部尚书孙嘉淦。

为了发表文章网上查找了好多文章,确是也让自己新有所获,长了不少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