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六十年代中后期至七十年代初,十年文革的原因,中国电影处于无片可看的干涸期,儿童影片更是难见踪迹。
1974年《闪闪的红星》的出现,打破了多年不见儿童片的局面,令那个年代的孩子们欢呼雀跃。
祝新运,1962年出生于北京一个普通人的家庭。1973年,《闪闪的红星》导演组走遍了北京多所小学,都没有找到潘冬子的理想人选。当见到祝新运时,他身上的那股勇敢,机智,以及那一双灵动的大眼睛,立即让认定他就是饰演潘冬子一角的最佳演员。
当时潘冬子这一角,是经过全国海选的。我单位的一个同事,被曾在850农场下放过的电影演员郭允泰推荐,进入了备选之中,但最后与这个角色失之交臂。
1974年,电影一经播出,饰演潘冬子的祝新运,和《闪闪的红星》中的几首插曲,一起红遍大江南北,他也由此成为名噪一时的明星。
随后,他进入八一电影厂成为一名文艺兵。之后他参演了一些电影,如《最后的骑兵》、《明天不是梦》、《十天》等等,但潘冬子的形象太过于深入人心,即使他演的其他角色很精彩,但潘冬子的代入感过强,他难以跳出经典的光环,影片反映大多平平。
童星出身的祝新运,长大后仍是一张娃娃脸,长相本就具有局限性,又加之潘冬子定型影响,在演艺这条路上,“潘冬子”这个特定的形象,限制了他发展。后期,他改行作导演和行政管理,虽然也很优秀,但从演员的职业来看,却不得不接受高开低走的尴尬。
比祝新运大两岁的刘继忠,也是北京人,13岁参演《闪闪的红星》,并且凭借着剧中“椿伢子”一角,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明星。
祝新运(左)刘继忠
其实在拍摄之前,是由祝新运饰演潘冬子,还是由刘继忠来演,剧组是有争论的。而且刘继忠当时不想演椿伢子,最后答应演这个角色,还是导演李俊等多次做工作的结果。
借着椿伢子的人气,刘继忠随后又拍摄了《黄河少年》、《渔岛怒潮》两部少年体裁的电影作品。
尽管刘继忠很努力,饰演的角色也非常好,演技也得到导演的夸赞,被业内人士认可。但观众看到他,就会把他带入椿伢子这个角色。
刘继忠
但好在刘继忠长大后,形象也发生了变化,扮演成年人的角色并没有违和感。八十年代参演了《预备役警官》、《今夜星光灿烂》等影片,虽是配角,但表演还是不错,但观念并不认可,这让他十分苦恼。
七十年代后期,在刘继忠表演陷入瓶颈期时,领导让他上解放军艺术学院去深造,在理论和表演上提高一下,但他只想表演却拒绝这次机会。
1985年,他深感自己急需在表演上要有突破,要学习专业的表演理论,以此提升自己。于是,他参加了北京电影学院明星班的考试,并顺利被录取,和唐国强、郭凯敏,张国民,姜黎黎、赵娜、赵静,宋晓英,宋春丽,冠振海等同班。
85明星班同学
毕业后的刘继忠,又回到了八一电影制片厂。虽然离开短短两年时间,但国内电影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了,他们这批明星班的老明星,也被更年轻的演员替代了,找他们合作的导演寥寥无几。只有唐国强,宋春丽,冠振海少数几人还有接戏,其他人则慢慢淡出了人们视线。
刘继忠最后也只能改行,做导演和行政管理工作。
自《闪闪的红星》之后,从1975年开始,一批有童星演出的电影陆续出现,为七十年代影坛涂上了一抹靓丽的色彩。
1974年,13岁的蔡明在《海霞》中扮演的小海霞,成为七十年代童星的代表人物之一。这部处女作,不但让她成名,也为其奠定了日后从艺直至成为家喻户晓“大腕明星”的基础。
1980年,她在于洋导演的电影《戴手铐的旅客》里,女扮男装知青魏小明,又有精彩的表演。
随后蔡明在电影、电视、小品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蔡明在这拨童星中,电影上成绩一般,但曲艺和综艺上,电视剧上,却是独占鳌头,是这群七十年代童星里,艺术成就最斐然的一位。
同样是1974年,17岁的曹秀山时被导演崔嵬选中,从未演过电影的他,成功塑造了红雨这个赤脚医生的形象,因而迅速走红。
曹秀山虽然年纪小,但他面色光润、眉目清俊,而且精神饱满,带有明显的那个时代的特征。虽然他的表演略显青涩,但总体朴实自然,给观众的印象也并不生硬。
据了解,曹秀山原本是河北话剧团演员。虽然演过《红雨》这样的电影,而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但他跟祝新运、刘继忠等童星出身的演员一样,成年后外在形象比较受限制,如个头不高又是娃娃脸等,所以能演到角色的机会并不很多,无奈之下,他只好改行。最后来到深圳,在一家农批市场作管理员,过着平常人安定平稳的生活。他应是这批童星中,彻底脱离演艺圈的人。
七十年代最后的一位童星,应是马晓晴。她在1979年11岁被谢晋挑中出演《啊!摇篮》(饰演小湘竹),从此踏上演艺之路。
马晓晴也的确没有辜负谢晋的期望,她将湘竹的纯真无邪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且无比动人。在《啊!摇篮》中,马晓晴较好地展现出了自己的表演天赋,也因此成为了80年代颇有名气的小童星。以后她陆续在《子夜》、《苦果》、《顽主》等电影中出演了角色,并于1989年获得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唯一提名。
马晓晴和其他童星一样,个子偏矮小,演儿童时活泼可爱,演成年人则就是个很大的缺陷。虽然1992年在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的表演可圈可点。1997年因为在《我也有爸爸》中的精彩出演,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但感觉她没有摆脱童星的光环,还是后力乏劲。加之其桀骜不羁的性格,任性倔强的脾气,让她自已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祝新运、刘继忠、曹秀山等,作为最早一批出道的童星,即幸运也不幸。幸运的是,很早就遇到这么好的一个角色,人生高光时刻来得如此之早。从起跑线上,他们就已经赢了同龄人。不幸的是,他们饰演的角色给观众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他们已经不经意间被经典定型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儿童演员选择时,大多选些个子不高,长着一副娃娃脸的,看着活泼可爱,但长大后,个子不高,娃娃脸却限制了他们成年角色的塑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