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悲剧

撰稿:成宇 | 主讲:成宇

上期答案

1.第二代

2. “元妃省亲”前,贾政带着宝玉给各个景点题匾额、对联,宝玉文思泉涌,贾政称其为“孽障”,表面上是责怪,实际上是欣赏;“宝玉挨打”中,贾政认为宝玉行为乖张,荒疏学业,斥之为“孽障”,表达了强烈的痛惜之情。

正文

上一期我们理清了《红楼梦》的人物关系,今天我们聊一聊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悲剧。

论语六十章原文及翻译(论语说文之六十四)(1)

我们首先看一下什么是“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木石前盟指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前世的一段恩恩怨怨。宝玉的前身是警幻仙子处的神瑛侍者,“他却常在西方灵河岸上行走,看见那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棵绦珠仙草,十分娇娜可爱,遂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幻化人形,仅仅修成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这个绛珠仙草就是林黛玉的前身,绛珠仙草“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甚至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常说:‘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因此,神瑛侍者动了凡心,来到人间,绛珠仙草欲报浇灌之恩也追随他来到人间,就是林黛玉。所以当林黛玉进贾府,宝黛初次见面的时候,黛玉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贾宝玉看罢,也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论语六十章原文及翻译(论语说文之六十四)(2)

金玉良缘指的是贾宝玉和薛宝钗今世的一段情缘。“金”指的是薛宝钗身上的金锁,“玉”就是宝玉出生时口里含着的那块通灵宝玉。薛宝钗小的时候曾患有“无名之症”,癞头和尚曾给了她一个海上的仙方——冷香丸,并让她家人在宝钗的金锁上刻了八个字的谶语,所谓谶语就是指事后应验的话,是对未来的预测,这八个字就是“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并强调说“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这八字谶语和通灵宝玉上面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恰好相对。

其实,无论是木石前盟,还是金玉良缘,在我们现代人的眼里看来,宝黛钗三人的结局都是一场悲剧。宝黛虽志趣一致,情投意合,但无论是从高鹗续写的120回本,还是曹雪芹本来的创作意图来看,二人最终都无法成就美好姻缘。宝玉和宝钗虽然最终结为夫妻,但是宝玉心心念念的还是木石前盟,正如他在《红楼梦》第五回里所说的“什么金玉良缘,俺只念着木石前盟”。最终落得个“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这首《红楼梦曲·终身误》正是宝玉和宝钗悲剧的真实写照。

论语六十章原文及翻译(论语说文之六十四)(3)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要问,作者创作出这样悲剧结局的意图到底是什么,我们不妨从小说中作者的化身——癞头和尚和跛道人对这两段情缘的态度来分析,癞头和尚在林黛玉小的时候曾对其父母说林黛玉的病“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而对薛姨妈则说宝钗“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从他们对这两段情缘的态度来看,癞头和尚和跛道人二人对宝黛二人的这段感情是不看好的;而对宝玉和宝钗的姻缘却极力撮合,然而这种撮合也并非是因为他们的婚姻可以幸福美满,而是宝钗可以承担度化宝玉的任务,最终使宝玉参透红尘。作者以两个神话开头,目的就是表达人生如梦的主旨。无论是“木石前盟”,还是“金玉良缘”无非都是一场“红楼梦”而已。经历了锦衣玉食的富贵,最终却“举家食粥,酒常赊”的作者,历经人世冷暖,饱尝人生甘苦,看尽人间百态,从而产生人生如梦的虚无思想也是情理之中的,因此在他看来大厦将倾的世家大族,金玉良缘也好,木石前盟也罢,最终都是一场空。

论语六十章原文及翻译(论语说文之六十四)(4)

本期试题

1.甄士隐在被一僧一道点化后,做歌一首,名字叫做( )。

2.“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这几句诗出自《红楼梦》的哪首诗?吟诗的人是谁?这几句诗表现了她怎样的思想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