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的更替一直都是历史的“热点”而大家多关注的都是曹魏从乱世之中窜汉后,司马氏在曹魏势微之时又替代了曹魏,这很符合“天道轮回”的因果循环,这个结果也让大众十分满意,但是历史的进程绝不仅仅是因为所谓的“天道循环”而是源于各种情况交杂在一起的结果,魏晋禅代之路上不单在和曹魏宗室做斗争,其中还有很多势力也是阻力

淮南三叛之诸葛诞

司马氏最终取代了曹魏是经过三代人的努力,第二代的主导者分别是司马师和司马昭,司马师因眼疾早逝,所以魏晋更替的第二代主导者就是司马昭。甘露元年,司马昭被封为“晋爵”加九锡,受殊礼,这些都是皇位禅让之前的前兆,中间固然有一系列的推辞,但最终只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这一时期魏晋政权的更迭已经到“白热化”时期。

但是司马氏除了曹魏宗室以外还有一个障碍那就是诸葛诞。

诸葛诞长期驻守淮南,而且作为征东大将军常年身处抗吴国一线,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司马氏也一直想将淮南纳入自己的实际控制的范围之中,对于在淮南经营已久的诸葛诞司马昭也不敢轻举妄动。

司马氏为什么要杀曹氏(淮南三叛是司马氏在禅代之路的阻碍)(1)

其实诸葛诞这个人对于司马氏的态度一直很模糊,司马懿掌权时期,王凌起兵想要推翻司马懿,这时的诸葛诞作为镇东将军领兵讨伐,而在前两次淮南叛乱之时也坚定不移的站在了司马氏的阵营中,作为平叛的主力。但看着司马家的势力越来越大,诸葛诞也开始担心自己淮南“诸侯”的地位不保,所以在这时候选择站在司马昭的对立面上。

司马昭在代魏之前,肯定不允许这样一个不稳定因素存在,所以就派贾充去淮南试探诸葛诞,贾充说:“目前很多人都支持禅代,您对此有何看法呢?”诸葛诞直接回怼了一句:“你们贾家世代受曹魏恩惠,现在却想着如何将曹魏的天下让给别人?”

简短的对话就表明自己不支持司马昭禅代曹魏,在明确诸葛诞的态度后司马昭就决定召见诸葛诞,诸葛诞也知道这一去必定凶多吉少,所以诸葛诞只要一条路——反叛。

司马昭的这一招用的很巧妙,既没有表现出自己对于“异己”不满,还能顺带逼迫诸葛诞先动,只要诸葛诞先采取行动自己就有名正言顺的理由清除这个隐患。

而诸葛诞的反叛和王凌、毋丘俭不一样,此时的诸葛诞的实力根本就对司马昭造不成多大影响,我们对比来看王凌选择拥立楚王彪,毋丘俭是带领六万人渡淮,这二人都是选择主动进攻的形式;回过头来看诸葛诞,收拢兵力,聚粮屯田,采取的是守势。所以诸葛诞其实并不是想反,而是被司马昭逼迫的不得不反。

诸葛诞的反叛是魏晋禅代中大事,和王凌、毋丘俭的反叛被人统称“淮南三叛”,但其实这三人在政治背景上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之所以都举起大旗反抗司马氏也恰恰说明了他们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政治诉求。

淮南地区的地位

淮南地区和关中地区都是司马氏比较重视的地方,而淮南的地理位置比之关中地区更为特殊,它的战略地位和地方形式对于当时的影响都十分的巨大,在曹魏时期关中、淮南都是军事前线,兵家要地,淮南属于魏、吴边界;和魏、蜀边界不一样,魏、蜀边界以山陵地带为主,仅有几条重要的交通线相连,而魏、吴边界虽有“江水”相阻隔,但依旧需要建立防线,为此曹魏特地在荆州、淮南两地设置征南将军、征东将军来牵制吴国。

关中地区和淮南在地理位置上相比,关中地区就是一个被封闭的平原,淮南则是背靠兖州、豫州,西临荆州相互成犄角之势。在这种前提下魏国的策略就是以荆州、扬州为军事前线,豫州、兖州等作为后方随时支援,在这一前提下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淮南地区的部分军事长官要从豫州、兖州中挑选,旨在让前线官员都了解魏吴边境的形式,以备在发生突发状况之时可以迅速反应,这种策略下魏国在面对吴国的时候就有了很大的优势。

司马氏为什么要杀曹氏(淮南三叛是司马氏在禅代之路的阻碍)(2)

三国淮南地区地图

我们来看看曹魏时期负责淮南地区军事的人选,就会发现很多值得细思的地方。

三国时期最早负责淮南地区的是曹魏宗室子弟曹休。《三国职官表》中显示曹休在黄初三年从镇南将军升任征东将军、使持节、领扬州刺史、行都督督军。也就是说曹休是从荆州(镇南将军)被调往扬州(征东将军)后来一直负责淮南的军政事务,这也恰恰印证了之前的推测:魏、吴前线的长官都是淮南、荆州、扬州、豫州等前线附近州属的军事长官相互调换的。

也许单凭借一个曹休的“履历”并不能说明什么,他的继任者满宠也曾担任豫州刺史,还曾经跟随过曹休对于淮南地区的形势颇为了解,但是曹休死后满宠前往担任扬州诸军事,后拜为征东将军,满宠“退休”后对于淮南事务的管辖有一段时间是交给了当时的镇东将军曹泰,这么看来魏文帝、魏明帝时期除了前面提到的“不成文”的规定外,对于淮南地区的管辖权其实一直都在曹魏宗室的手中。

但淮南的局势也在慢慢的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也正是在满宠征还后发生的。

正始初年,豫州刺史王凌出任征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而王凌并不是曹魏宗族,而是太原王氏,王允就是太原王氏之人,汉朝末年王允致力于兴复汉室,设计诛杀董卓,在当时的影响力远超河内司马氏,而在王允被杀后太原王氏曾一度落寞,直到官渡之战后王凌加入曹魏集团才有所缓和,而王凌此人在曹魏派系中并没有太大名气,但值得一提的是王凌在曹魏天下中的经历和司马懿可以相互比对。

曹操担任丞相的时候司马懿和王凌同为曹操佐官,但王凌也曾经和杨修一同为曹植掌管过文书,因此和曹丕自然也不会有太多交集,而司马懿就不同了担任过曹丕的老师,在曹丕称帝后这二人的仕途自然有很大的不同。

司马氏为什么要杀曹氏(淮南三叛是司马氏在禅代之路的阻碍)(3)

曹丕称帝后,王凌出任兖州刺史后辗转青州、扬州、豫州,很少有在中央担任官职,但王凌才出任地方官的时候政绩都十分的好,在当地风评也不错,这么看来王凌也是有真才实学的人。虽然王凌没有如司马懿一般称伴君左右,但是在担任过兖、青、扬、豫等东南各州后,他对于东南地区的军政形式可以说是在整个朝中无人能比,《隋书·经籍志》中曾记载王凌对《孙子兵法》的注解,这就说明王凌也是有一定军事才能的,再加上之前对东南各州的治理王凌在当时也能称得上是文武双全,虽然曹魏政权对他的并不重视,但看着人才凋敝的朝堂,他也不得不将东南地区大大权交给了王凌打理。

司马氏的大敌——王凌

王凌也知道淮南之地之前一直是由曹魏宗族把控的,在很早之前他就想给自己留后路,所以在到任后也一定会计划如何将淮南纳入自己的专制范围。

我觉得其实在曹丕登上皇帝宝座后王凌就开始为自己想后路了,但是他也知道在曹丕的眼皮下自己是翻不了天的,而在魏明帝时期王凌就开始尝试将淮南控制在自己手里,太和五年他曾上表弹劾满宠喝酒误事,(此时满宠为都督扬州的征东将军,王凌为扬州刺史)想要将满宠排挤出扬州,但是当时魏明帝对于曹魏老臣十分信任依旧让满宠坐镇要害之地,反倒将王凌调到豫州,直到满宠归征一年之后王凌才接替了征东将军的位置,由此可以看出派王凌接替征东将军一职很有可能是实在没办法了,才将淮南地区撒手。

曹叡到曹芳时期很大一段时间朝政都是由司马懿和曹爽把持着的,所以王凌之所以能执掌淮南大权也跟这二人之间的争斗也有很大的关系。满宠是曹魏老臣满宠被召回后担任太尉一职,可以稳定朝中人心,而且满宠年事已高继续留在淮南地区作用也不大,对于满宠回朝的决定对于司马懿和曹爽究竟有多大政治意义根据已有的资料,搜史君还分析不出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满宠不论如何都已经不适合继续留在淮南。

司马氏为什么要杀曹氏(淮南三叛是司马氏在禅代之路的阻碍)(4)

这么一来淮南就落在王凌手中了,这种情况并不是曹爽想要看到的,毕竟在此之前淮南地区一直是由曹魏宗室把控,他不会容忍淮南地区有地方势力崛起。和削弱司马懿在关中的势力一样,曹爽想采用渗透的方式将淮南重新夺回,派文钦任淮南牙门将、庐江太守,王凌也自然知道文钦是曹爽特意派来在淮南地区牵制自己的,这时淮南就开始变得越来越混乱了。

为了防止王凌在淮南地区做大,曹爽不仅派了自己的同乡文钦还将诸葛诞也派了出去(二人都在扬州任职),但诸葛诞我们也知道他是一个政治立场十分模糊的人,虽然淮南的第三次叛乱是他发动的但是在此之前诸葛诞和各方势力都有着不俗的关联,一方面诸葛诞是曹爽派来牵制王凌的;另一方面诸葛诞和王凌、司马懿都有着姻亲关系,想来曹爽做出这样的决定,也是因为诸葛诞插手的话比其他人插手更有利于让王凌接受,两方从而不会引起太大的冲突。

司马氏为什么要杀曹氏(淮南三叛是司马氏在禅代之路的阻碍)(5)

但是在曹爽一心想要牵制王凌在淮南势力的时候,却没想到自己的很多举措都是在为王凌铺路。

曹爽将本在兖州担任刺史桓范为大司农后,有任命王凌的外甥令狐愚接替兖州刺史一职,我们都知道兖州是曹魏发家的地方,所以一直作为军事要地屯兵屯田,这时将王凌的外甥派到此处这不正是给“瞌睡”的王凌“枕头”吗?这样兖州也就自然归到王凌的实际管辖范围内了。

而担任征西将军的郭淮他和王凌同为太原人氏,再加上王凌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郭淮,所以这二人的关系也十分紧密,后来担任过征南将军的王基和王昶和王凌关系都十分紧密这么看来王凌有一个极具潜力的关系网,征东、征西、征南三将,地处吴蜀交界处手握重兵,一旦这三人聚在一起可以直接决定曹魏政权的走向,所以司马懿在通过高平陵之变掌握了曹魏重权后,王凌其实就是司马懿的一个潜在对手,也是当时唯一可以和司马懿抗衡的人。

司马氏的胜利

司马氏为什么要杀曹氏(淮南三叛是司马氏在禅代之路的阻碍)(6)

从潜在势力上分析王凌的确可以和司马懿抗衡,但王凌在淮南地区的势力并不是无懈可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看:

(1)王凌的资源虽然分布十分广泛,但是这些“资源”只是出于个人情义,要想将这些资源的力量发挥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郭淮、王基、王昶等人虽然和王凌的关系不一般,但同时他们和司马懿也有着不浅的交情,在司马懿“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已经站在了“忠义”的层面上,如果王凌要和司马懿对抗,他也不能保证这些人是否能站在他这一方,而自己的外甥令狐愚本来统领兖州,而却因意外去世这就大大削弱了王凌的势力。

(2)王凌的根据地时刻被曹爽牵制,扬州疆土狭小仅仅有淮南、庐江两郡,而庐江太守文钦却是曹爽的人。

文钦等曹爽安插进来的人,就如一颗颗钉子一样扎在淮南附近令王凌做什么都不是很方便,即使后来曹爽势力被司马懿覆灭,但是司马懿也是全盘将安插在淮南的钉子接手了,所以这时的淮南也有了司马懿的眼线。

(3)王凌起义,支起拥立楚王曹彪的大旗,给了司马懿镇压他的机会。

一般来说要想起义,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一个皇室做大旗,但是王凌没有找对这支大旗,当时曹魏江山的合法继承人是曹芳,而曹彪虽然说是曹操之子,但是从辈分上看曹彪是曹芳的叔祖,不符合继承制惯例,当时司马懿就可以拉起不伦的大旗,镇压王凌。

曹丕上位后,曹魏朝廷中基本都是亲近曹丕一系的大臣,如果王凌想要获得他们的支持就要拥立曹丕的子嗣,而他却选择了曹彪,这在起义的合法性就比司马懿输了一筹,号召力也被大大降低。

如果王凌可以将自己周边的资源合理运用起来,他和司马懿谁胜谁负还真不好说,但是历史没有如果,最终司马懿击败了王凌将淮南地区控制在了自己的手中。

司马懿是个很聪明的人,平定王凌叛乱之后维持了淮南地区的状态,并且任命诸葛诞为镇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文钦为扬州刺史这样做算是对这二人对于平叛时的奖励,可以稳定人心,保持淮南地区局势的稳定。

司马氏为什么要杀曹氏(淮南三叛是司马氏在禅代之路的阻碍)(7)

后来因为东关之战的失败,司马师将诸葛诞调离淮南,毋丘俭前往接替,毋丘俭和司马氏的关系十分要好,但是最后之所以举起反抗的大旗就是因为李丰、夏侯玄被司马师诛杀后毋丘俭觉得司马师所图不小,自己不想成为牺牲品于是就站在了司马师的对立面,于是和文钦一起反对司马师,毋丘俭本想拉诸葛诞一同加入,但由于诸葛诞和文钦不和最终成为了司马氏攻打淮南的先锋,淮南也因此落到了诸葛诞的手中,这也就回到了我们开篇说的诸葛诞淮南之叛的起点。

淮南地区作为曹魏对抗东吴的前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却在曹魏内部势力的斗争中多次易主,这也说明一个问题:内部的稳定是十分重要的,在淮南三叛中,各方势力都反对司马氏,但在这些势力中他们内部也存在着很大的矛盾,而且他们反叛目的也不一样从始至终没有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还出现后一次叛乱的法种植就是前一次叛乱的镇压者的局面,虽然每一次都声势浩大,但对司马氏并没有造成真正的威胁。

司马氏之所以能镇压淮南三叛,一部分是由于三次叛乱内部的不和谐,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司马氏始终能运各方势力之间的矛盾等因素因势利导,各个击破成功将淮南掌控在自己手中。

参考资料:《三国志》、《隋书·经籍志》、《三国职官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