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脏病人生活的感慨(90岁的年龄40岁的心脏)(1)

孔子活了73岁,一部论语,孔子留下的最明确的养生方法就是每天早上吃姜。与此不谋而合的是,中央电视《中华医药》栏目2010年第32期播出《国医大师路志正 我的健康“姜”中来》介绍,国医大师路志正,早上吃姜吃了四十年,他“90岁的年龄,40岁的心脏”。姜为什么受到如此推祟?中医的脊梁李可更是认为,中国人体质的基本特点就是阳气不足。补阳为现代人养生的重中之重。一时间姜成了网红。百度搜索“路志正 姜”结果就有46100个。

关于心脏病人生活的感慨(90岁的年龄40岁的心脏)(2)

路老吃的是什么姜呢?他吃的是“醋泡姜”,醋泡生姜真的有如此强大的功效吗?

事实上,生姜祛病养生的方法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时代,孔子就有一年四季不离姜的习惯,在《论语•乡党》中有:“不撤姜食,不多食”之说。民间素有“朝含三片姜,不用开药方”,“冬有生姜,不怕风霜”,“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家备小姜,小病不慌”的说法。根据医书的记载,生姜具有很多令人称奇的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生姜化学组成复杂,如含有姜醇、姜烯、水芹烯、姜酮、柠檬醛、芳香油、辣椒素、二苯基庚烷等多种物质,使其生物活性功能多样。生姜中的姜辣素能刺激胃液分泌,有促进消化的作用;其中还含有较多的挥发油,能抑制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防止肝脏和血清胆固醇的蓄积。另外生姜具有防氧化和抗衰老功能。它还是《康熙来了》隆重推介的女明星暖身必备佳品,被安吉丽娜•朱莉称为产后迅速恢复魔鬼身材的秘密武器。

关于心脏病人生活的感慨(90岁的年龄40岁的心脏)(3)

作为有诸多功效的醋泡姜,其具体做法怎样呢?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

醋泡生姜的制作方法

1.先把生姜切成薄片。最好使用鲜姜,鲜姜有非常好的药用功效,还可以增强血液循环、促进消化。姜片不用切得太厚,但一定要切得均匀。

2.把切好的姜放到瓶子里,随后把米醋倒入瓶里,注意,这个瓶子一定要洗干净,瓶子里面不能有油,以免生姜变质;米醋一定要没过姜片,不能让姜片露出来,随后把这瓶用米醋泡的姜片放到冰箱的冷藏室里储存。一周以后就可以每天吃2~4片鲜姜,有非常好的降血脂、辅助治疗关节炎的作用。

其实生姜自古以来就是非常有名的,有很多故事。

【传说故事】

王祯《农桑通诀》记载:“秋社前,新芽顿长,分采着,即紫姜,芽色微紫,故名。最宜糟食,亦可代蔬。刘屏山云:恰似匀妆指,柔尖带浅红,似之矣。白露后,则带丝,渐老,为老姜。味极辛,可以和烹饪,盖愈老则愈辣也。曝干则为干姜,医师资之,今北方用之颇广。九月中掘出,置于屋中。宜作窖,谷杆合埋之。今南方地暖不用窖。至小雪前,以不经霜为止。扒出日,就土晒过,用箬篰盛贮,架起,下用火熏,三日夜,令湿气除尽。却掩筇口,仍高架起,下用火熏,令常暖,勿令冻损。至春,择其芽之深者,如前法种之,为速效而利益信。”

《农桑通诀》又载:“种姜,一亩沙地可收三千斤,若全部不长,扒开土根姜母卖掉也够本钱。”

李时珍云:鲜生姜捣汁和黄明胶熬贴风湿痛神效。早行山间时口含一片姜,不犯雾露清湿之气及山岚不正之邪。

《东坡杂记》记载:予昔监郡钱塘,游净慈寺。众中有僧号“聪药王”,年八十余,颜如仙丹,目光炯然。问其养生之道,答曰:“服姜四十多年,故不老也。”

宋代朱子:

姜云能损心,此谤谁与雪。

请论去秽功,神明看朝彻。

苏轼与好友姜至之等人饮酒。姜提行酒令,每人必说在座客人是一药名。姜即指苏说:“你是一味药名,紫苏子(子苏子)。”苏轼也说:“你的名字也是药名,不是半夏就是厚朴。”姜问其故,苏日:“若不是半夏、厚朴,何以说用姜制之(姜至之)?”“制”为“至”字谐音。二味药用姜汁炮制,生姜制半夏、厚朴之毒。

苏轼很多诗中用到生姜,如“先社姜芽肥胜肉”,“故人兼致白芽姜”。苏著有《苏学士方》、《苏沈良方》等,均有生姜养生的介绍。

宋代洪迈《夷坚志》记载:广西通判杨立之返回楚州,咽喉红肿生疮,溃破化脓。正遇到名中医杨吉老。杨吉老知道杨立之喜食鹧鸪,当即令食生姜一斤,然后用药。杨立之不解,认为是火上加火,但又不能反对,就食之,病情由轻而痊愈。问其故,杨吉老曰:“鹧鸪喜食半夏,通判喜食鹧鸪,半夏之毒转入喉,生姜解半夏之毒也。你毒已去,不再用药了。”

关于心脏病人生活的感慨(90岁的年龄40岁的心脏)(4)

附件:

【名称】:生姜

【别名】:姜根、百辣云、勾装指、因地辛、炎凉小子、鲜生姜、蜜炙姜、生姜汁、姜

【性味】:味辛;性温。

①《别录》:味辛,微温。

②《千金·食治》:无毒。

③《医学启源》:性温,味甘辛。

④《医林纂要》:煨姜,辛苦,大热。

⑤《本草再新》:煨姜,味辛,性温平,无毒。

【归经】:入肺、胃、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心、脾、胃四经。

②《本草汇言》:入脾、肺、肠、胃诸经。

③《本草经解》:入胆、肝、肺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捣汁冲。外用:适量,捣敷;或炒热熨;或绞汁调搽

【注意事项】:

阴虚内热者忌服。

①《纲目》:食姜久,积热患目。凡病痔人多食兼酒,立发甚速。痈疮人多食则生恶肉。

②《本草经疏》:久服损阴伤目,阴虚内热,阴虚咳嗽吐血,表虚有热汗出,自汗盗汗,脏毒下血,因热呕恶,火热腹痛,法韭忌之。

③《随息居饮食谱》:内热阴虚,目赤喉患,血证疮痛,呕泻有火,暑热时症,热哮大喘,胎产痧胀及时病后、痧痘后均忌之。

【生姜的功效与作用】:

散寒解表;降逆止呕;化痰止咳。主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呕吐;痰饮喘咳;胀满;泄泻。用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

①《本经》:去臭气,通神明。

②《别录》: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

③陶弘景:归五脏,去痰下气,止呕吐,除风湿寒热。

④《药性论》: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止呕吐不下食。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热不能食,捣汁和蜜服之。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结气实,心胸拥隔,冷热气。

⑤《千金·食治》:通汗,去膈上臭气。

⑥《食疗本草》:除壮热,治转筋、心满。止逆,散烦闷,开胃气。

⑦《本草拾遗》:汁解毒药,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

⑧《珍珠囊》:益脾胃,散风寒。

⑨《医学启源》:温中去湿。制厚朴、半夏毒。

⑩《日用本草》:治伤寒、伤风、头痛、九窍不利。入肺开胃,去腹中寒气,解臭秽。解菌蕈诸物毒。

⑪《纲目》:生用发散,熟用和中,解食野禽中毒成喉痹;浸汁点赤眼;捣汁和黄明胶熬,贴风湿痛。

⑫《本草从新》:姜汁,开痰,治噎膈反胃,救暴卒,疗狐臭,搽冻耳。煨姜,和中止呕。

⑬《会约医镜》:煨姜,治胃寒,泄泻,吞酸。

⑭《现代实用中药》:治肠疝痛有效。

【附方】:

①治感冒风寒:生姜五片,紫苏叶一两。水煎服。(《本草汇言》)

②治呕吐,百药不差:生姜一两,切如绿豆大,以醋浆七合,于银器煎取四合,空腹和滓旋呷之。(《食医心镜》)

③治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心中愤愤然无奈者:半夏半升,生姜汁一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后服。(《金匮要赂》生姜半夏汤)

④治冷痰嗽:生姜二两,饧糖一两。水三碗,煎至半碗,温和徐徐饮。(《本草汇言》)

⑤治三十年咳嗽:白蜜一斤,生姜二斤(取汁)。上二味,先秤铜铫知斤两讫,内蜜复秤知数,次内姜汁以微火煎,令姜汁尽,惟有蜜斤两在,止。旦服如枣犬,含一丸,日三服。禁一切杂食。(《千金方》)

⑥治劳嗽:蜂蜜、姜汁各四两,白萝卜汁、梨汁、人乳各一碗。共熬成膏,早晚滚汤服数匙。(《经验广集》五汁膏)

⑦治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梗,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切)四两,甘草(炙)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洗)半升,黄连一两,大枣(擘)十二枚。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生姜泻心汤)

⑧治心胸胁下有邪气结实,硬痛胀满者:生姜一斤,捣渣,留汁,慢炒待润;以绢包,于患处款款熨之,冷,再以汁炒,再熨良久,豁然宽快也。(《伤寒六书》)

⑨治霍乱心腹胀痛,烦满短气,未得吐下:生姜一斤。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作三服。(《肘后方》)

⑩风湿痹痛:生姜汁和黄明胶熬贴。(《本草从新》)

⑪治中气昏厥,亦有痰闭者:生姜五钱,半夏、陈皮、木香各一钱五分,甘草八分。水煎,临服时加童便一盏。(《本草汇言》)

⑫治时行寒疟:生姜四两,白术二两,草果仁一两。水五大碗,煎至二碗,未发时早饮。(《本草汇言》)

⑬治胃气虚,风热,不能食:姜汁半鸡子壳,生地黄汁少许,蜜一匙头。和水三合,顿服。(《食疗本草》)

⑭治腹满不能服药:煨生姜,绵裹纳下部中,冷即易之。(《梅师集验方》)

⑮治手脱皮:鲜姜一两。切片,用酒二两单,浸二十四小时后,涂搽局部,一日二次。(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⑯治秃头:生姜捣烂,加温,敷头上,约二、三次。(《贵州中医验方》)

⑰治诸疮痔漏,久不结痂:生姜连皮切大片,涂白矾末,炙焦研细,贴之勿动。(《普济方》)

⑱治发背初起:生姜一块,炭火炙一层刮一层,为末,以猪胆汁调涂。(《海上方》)

⑲治赤白癜风:生姜频擦之良。(《易简方》)

⑳治猘犬咬人,重发:捣姜根汁饮之。(《补缺肘后方》)

(21)治蝮蛇毒:末姜薄之,干复易。(《千金方》)

(22)治跌扑伤损:姜汁和酒调生面贴之。(《易简方》)

(23)牙齿疼痛,日夜呻吟:老生姜切片,安瓦上,用炭火,却将白矾掺姜上,候焦为末,擦疼处。(《海上方》赴筵散,又名晋矾散)

(24)治百虫入耳:姜汁少许滴之。(《易简方》)

关于心脏病人生活的感慨(90岁的年龄40岁的心脏)(5)

了解更多,可关注我的皮科大夫刘光金(lgjpfk)。一个更靠谱的皮肤病科普平台!欢迎来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