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们国家的品牌经过三十几年的磨炼和市场洗礼,出现一大批品质过硬,口碑过人的品牌,比如我们熟悉的李宁,格力,华为。
然而随着市场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老国货从人们身边消失了。据专业统计结果显示,目前的市场上依然可见的老国货品牌还有一千出头的数量,在其中可以维持正常运转的却只有十分之一的比例。那么,当年那些我们曾经熟悉的国产老品牌都去哪了?
外资入侵潮
这些年消失在我们谈话中的老牌子,有很多被外国资本并购,完全脱离了原来的历史印记,名字还是那个名,灵魂却是变了。
在20世纪末到现在21世纪初的几十年的全球市场发展中,中国品牌被外资企业收购是不断上演的剧情,这其中既有市场进化的无奈也有时代转折的必然。
比如我们到现在还会使用的中华牙膏,你知道它属于哪个国家吗?1994年的时候,荷兰的联合利华获得上海牙膏厂的股权,上海联合利华牙膏工厂建立。“联合利华”字面意思真的很感人。
还有娃哈哈。1996年创建的娃哈哈美食城和娃哈哈集团是由宗庆后和法国达能为主要股权一起投资的。金融风暴的时候,其中一个股东百富勤把自己持有的股权卖给了法国达能,由此达能占股到达51%,压过娃哈哈成为大股东。后来宗庆后虽然另外建立公司继续沿用娃哈哈的品牌,以期摆脱达能的资本侵占,只是没能顺利进行。后来因为西部大开发的时候,达能和娃哈哈对于去不去贫困地区建厂无法达成共识,双方矛盾进一步加剧,后来的结果是娃哈哈被法国达能收购。
以金丝猴为例
金丝猴作为80后的童年记忆,在2013年12月19日被国际知名企业好时以百分之八十的股权占比收购。当时的金丝猴在国内市场名气正盛,却因为几次失败的上市导致导致自身难以为继,最后只能把大热的品牌拱手让人。
可是老国货被外资收购之后,真的可以做得比原先更好吗?
最初好时收购金丝猴,是希望和已有的产品形成有机的依托系统,以更加多元化的产品线取得市场的青睐。这样可以完美的覆盖高地段市场,在中国的市场中扎根生长,最终实现吃掉中国大蛋糕的野心。要知道好时在收购金丝猴之前从来没有过如此大手笔的经验。事实证明好时的野心最终以失败遗憾收场,在得到金丝猴的几年间,销售额一度持续下滑,基于对中国市场的陌生和各种因素的波及,最后只能无奈转手他人。
而这次转手的对象可以说是很戏剧化的,风水轮流转最后又转到了原来的老板赵启三手中。从外资手里过了一圈之后,先不讨论赵总和好时的成败得失,金丝猴这个响当当的牌子似乎也蒙了尘,不再如往日一般辉煌。
其实金丝猴这个牌子一开始在国内已经打出了一定知名度,为大众和市场所广泛认可。这时候因为赵启三的团队选择鲤鱼跃龙门的方式贸然上市,一次不成再一次,把已经积累的资本都折腾的无以为继,逐渐的无法维持这样一个庞大的产品体系,最后只能拱手让人。
而好时无疑有充分的资金准备,野心勃勃的要拿下中国市场这块庞大的充满生机的蛋糕。只是同样出于急切的把握机会的心理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准备计划。以至于掌握金丝猴之后才发现整个现有体系所存在的无法避免的问题,可惜为时已晚,双方的交易已经完成,合同已经产生法律效应。这块烫手的山芋拿在手里连年亏损,扔出去又舍不得,几年之后金丝猴蹦蹦跳跳又回到了赵启三的手里。
资本逐利,缺乏温度和情怀
马克思说:资本来到这个世界,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句话放到今天仍然适用。
追逐利益是资本的天性,这就注定了它不会为产品投入任何温度和情怀。那些沉甸甸的老国货、老品牌被估价转让到外资手中后,资本只会考虑如何用它来赚钱。
老国货是靠什么赢得美誉度的?靠的不是资金,不是广告,而是是用心打磨出来的产品质量。
而被掌握在外资手中的老国货,往往就会像失去了灵魂一般,很多都一蹶不振,不复往日辉煌,然后被资本弃之如敝履。
结语
支持国货,这是每一名国人都拥有的爱国自觉。然而那些国货的经营者们,也应该珍惜国民的这份热爱,不要被资本迷乱了双眼,不要因私利而忘记了初心。
那些企业家们,也应该让全世界看看,中国的硬骨头,不止一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