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六百零五(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四季养生的根本原因?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四季养生的根本原因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六百零五。(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期而相失,知脈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時。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始之有經,從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時為宜。補瀉勿失,與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是故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脈合陰陽。”——《黃帝內經·脈要精微論》
(接前文)所以在这里我们如果是学过世界地理学,宇宙星球之间的相对关系就明白了,地球发生一年四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是咱们地轴,地轴就是地球自转,自己在那转圈,轴心这条线跟地球公转的轨道它两个是倾斜角,它要是完全直角的话,就不存在一年四季了,太阳光直射到赤道两边平均分布温度就完了,对不对?不可能有一年四季,咱们北半球这块永远就是一个温度了,正是因为地球自转的轴和公转轨道面是倾斜的,倾斜角是66度33分,这个度后边是分,分后边是秒。
由于地球的轴心这条线,也叫地轴对轨道面的倾斜,所以地球赤道和轨道面也是倾斜的,这个夹角就是90度减去66度33秒,是23度27秒,所以地球绕着太阳公转的时候,太阳光直射到地球表面的位置,有时候是在赤道,有时候是在赤道北边,有时候是在赤道南边,有时候大部分落在北半球,有时候大部分落在南半球,这就是太阳光直射的角度,正好公转一周,也就一年有一个变化。太阳光的直射的位置热量比较集中,这时候就会气候炎热,斜射的地方就是热量比较分散,这时候就是地球就寒冷。太阳光直射的位置的变迁,它是有规律的,每年的春分的时候,太阳直射在赤道上。所以全球各地白昼和黑夜是一样长的,就春分的这一天,北半球的阳光是斜着照的,所以气候比较温和,这个时候就是春天。
再往后,太阳的直射位置逐渐慢慢的移到北半球,移到北半球之后,到了夏至太阳直射的角度是在北纬23度27分北回归线上,这个时候在北半球就是夏至,所以这一天的时候,北半球是白昼最长,黑夜最短,这时候天气非常炎热,这时候就夏天。再往后,如果是太阳,因为已经到北回归线,什么叫回归线,就是射到最北边之后就开始往回走。再往后,夏至之后第二天,太阳又不是在23度27分这个位置,又往回移了。北半球的白昼开始一天天的缩短,黑夜一天天的增长,到了秋分这一天,太阳又直射到赤道上,所以全球各地白昼与黑夜又一样长。再往后移,这时候北半球的阳光就斜照了,这时候气候就由炎热的夏季变为秋季了。
再往后,太阳的直射位置继续往下南移,北半球的白昼逐渐缩短,黑夜逐渐增长,我们要是住在南半球就会知道,那时候南半球就成春天,南半球白昼逐渐增加,黑夜逐渐缩短,因为咱们在北半球,所以《黄帝内经》的作者他肯定不是在生长南半球,他是在北半球,而且是在中国中原这个位置,不是在海边,也不是在西部山里,是在中原这个位置,中原的特点是四季分明,寒来暑往,所以他观察出来的非常的符合地球上的这样一个规律。(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到了冬天之后,太阳光直射的角度是直射在南纬23度27分南回归线上,这一天,我们是居住在北半球,所以我们在北半球的人们就会感受到,这是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日子。所以北半球阳光是平射,热量分散,因此这一天是寒冷的,这是冬天。
再往后,太阳直射位置又开始北移,到春分那一天,太阳直射位置又到了赤道上了,这个时候全球又昼夜平分了,所以大家注意,春分和秋分的时候,正好是太阳光直射赤道的时候,我们在北半球,所以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这是到了夏至那一天,天气最热,直射到南回归线的时候,就会感知到这一天黑夜最长,白昼最短,最冷,就是冬至那一天,这样一来的话,就是地球正好就绕了太阳一圈,因为地球有一个自转的轴,所以我们天天就会感受到一点一点在那转,一点一点跟太阳又平射了,又斜射了,这样周而复始,就形成了一年的四季的循环,所以四季的循环是什么呢?是地球的自转,绕太阳旋转一周所形成的这样一个时间循环。咱们地处在北半球,所以从《黄帝内经》的记载来看,古代对四季的这种变化规律的这种记载。用白昼和夜晚为作为阴阳区分的话,我们就会知道古人的这一段论述是准确的,非常准确的描述了四时的规律,这与现在的科学也非常吻合。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人写出这样的著作,我们会感觉到其实是与现代科学一点都不矛盾的,我们读了《黄帝内经》之后就会,知道大自然的规律跟现代科学是相吻合的,不是互相矛盾的,(未完待续)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六百零五。(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药物、药方、针灸以及其他各种治疗和养生方法,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应用。如因不当使用所产生的问题,概不负责。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关法律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