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大云寺位于武威城区东北隅,坐北向南。遗址东至钟楼东围墙,西临百家巷,南为钟楼巷,北抵海子巷。南北长190米,东西宽177米,占地面积约3.3万平方米。遗址东南角保存原大云寺建筑古钟楼,另有从凉州其他地方搬迁来的建筑火庙大殿、山陕会馆春秋阁及两廊等。大云寺是凉州最早的佛教寺院,在河西乃至西北地区具有重大影响和重要地位,历来是古丝绸之路上僧侣信士朝拜的重要圣地。

武威海藏寺修于哪个朝代(武威历史上最早的寺院碑刻凉州卫大云寺古刹功德碑)(1)

历史上的大云寺曾经历了几度兴衰,历代王朝和地方政府非常重视对大云寺的修复和保护,目前保存的有关大云寺碑刻对我们认识、研究大云寺的历史及其兴衰演变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武威海藏寺修于哪个朝代(武威历史上最早的寺院碑刻凉州卫大云寺古刹功德碑)(2)

《凉州卫大云寺古刹功德碑》原为唐碑,以碑尾立碑时间“唐景云二年(711)……”为证。原碑已佚,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明代重刻碑。在重刻时加入明代痕迹,如“凉州卫”等。“卫”是明代始设的军政机构名称,除明朝外,其他各朝各代均无“卫”这一机构名称。除此之外,碑刻的主要内容还是唐代的,故张澍将此碑文收入《凉州府志备考》中的唐代艺文卷。因原碑文错讹较多,民国时期,陇上著名学者张维先生在《陇右金石录》中对此碑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考证,并对发现的问题和错讹予以匡正。

武威海藏寺修于哪个朝代(武威历史上最早的寺院碑刻凉州卫大云寺古刹功德碑)(3)

武威寺庙碑刻较多,目前收集到的约计120多通,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年代最早的当属唐代仅存的3通,而主题为寺院内容且比较完整的只有此碑。可以说,此碑是武威历史上最早的一通寺院碑刻碑文。简述了大云寺的历史和概况,重点记载了唐景云年间的一次重大修缮活动及修缮后的宏大规模和富丽堂皇。此碑一是时间早,二是信息量大,对今天研究大云寺的历史演变、规制、规模等提供了重要依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就此碑的信息量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关于大云寺的渊源

碑文云:“大云寺者,晋凉州牧张天锡升平之年所置也,本名宏藏寺,后改为大云寺。因则天大圣皇妃临朝之日,创诸州各置大云,随改号为天赐庵。”特别点出“花楼院有七层木浮图,即张氏建寺之日造,高一百八十尺,层列周围二十八间,面列四户八窗,一一相似。”

武威海藏寺修于哪个朝代(武威历史上最早的寺院碑刻凉州卫大云寺古刹功德碑)(4)

以上说明,1.“张氏建寺之日造”的“七层木浮图”,虽然“年代邈远,其下层微有凋落,”但在唐代还是保存完好的;2.唐代对大云寺的修缮是在晋代宏藏寺的基础上进行的;3.今天的大云寺是武威历史上最古老的寺院,始建于东晋升平年间(357-361年),即前凉时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

二、关于大云寺的基本规制

武威海藏寺修于哪个朝代(武威历史上最早的寺院碑刻凉州卫大云寺古刹功德碑)(5)

碑文中有多处说到寺院的位置、规模、布局、佛塔、彩绘佛教人物及园林、琪树等,整个建筑布局是“当阳有花楼重阁,院有三门回廊,依宝林而秀出,干瑶光而直上,洵人天之福地,为善信所皈依也。”“屋巍巍以崇立,殿赫赫以宏敞。”作者认为,修缮后的大云寺“诚西极之慈航,而五凉之胜事也。”虽然没有提供占地面积,但根据木浮图的规模和“三门回廊”、南北禅院、“崇草园林”,即可估算出整个寺院的规模。

三、关于大云寺与地方豪强和宗教界的关系

武威海藏寺修于哪个朝代(武威历史上最早的寺院碑刻凉州卫大云寺古刹功德碑)(6)

修缮大云寺的官员级别高,范围广,有地方最高军政长官赤水军大使、凉州都督司马逸客,有神乌(鸟)县令胡宗辅等,而住持雪献法师的的身份更为特殊。碑文称:“寺主雪献法师,俗姓安氏,姑臧人,骠骑大将军安公子孙。”这一表述表明,寺主雪献法师是凉州安氏贵族的后裔,与当时驻守武威的赤水军副使安忠敬属于本家。此亦透出武威豪望安氏的显赫地位和影响不仅在军政界,亦渗透到佛教界。同时,也足以说明粟特胡商在武威势力非常强大,这可能为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河西兵马使盖庭伦与武威九姓商胡安门物等杀节度使周佖(bì),聚兵六万反叛埋下伏笔。

四、关于大云寺与摩尼教(明教)的关系

武威海藏寺修于哪个朝代(武威历史上最早的寺院碑刻凉州卫大云寺古刹功德碑)(7)

碑文有“大云寺者……本名宏藏寺,后改为大云寺”“其后地狱变中,观音菩萨二、地藏一,齐空放光,久而不灭……比丘翻经译典,有造经房一所”的记载。对此类似记载,北宋史地学家宋敏求在《长安志》一书中说:长安“怀远坊东南隅大云经寺,本名光明寺,隋开皇四年,文帝为沙门法经所立。”一些学者据此认为,大云寺就是摩尼寺。

武威海藏寺修于哪个朝代(武威历史上最早的寺院碑刻凉州卫大云寺古刹功德碑)(8)

据有关史料记载,摩尼教,发源于古代波斯萨珊王朝,为波斯人摩尼所创立。因崇尚光明,在中国又称明教。一般而言,摩尼教约于6至7世纪传入中国新疆地区,武则天延载元年(694)正式传入中国。但具体传入中国的时间,学术界分歧较大。著名学者罗振玉引《长安志》中的上述文字,并以《老子化胡经》《凉州卫大云寺古刹功德碑》等为佐证,指出摩尼教传入中国绝非在唐朝,而应往前推到晋代。罗振玉认为,“其教入中国考其时则在晋武帝泰始元年乙酉(256年)。”(《罗雪堂先生全集》第三编第六册,台北文华出版社影印,1970年,第2299-2304页)罗氏将《凉州卫大云寺古刹功德碑》作为摩尼教在西晋时期就已传入凉州的重要佐证之一,可见此碑在学术界的价值。

武威海藏寺修于哪个朝代(武威历史上最早的寺院碑刻凉州卫大云寺古刹功德碑)(9)

五、关于摩尼教(明教)的一些话题

摩尼教,发源于古代波斯萨珊王朝,为波斯人摩尼(216-277)所创立。因崇尚光明,在中国又称明教。创立后向其东西两个方向传播,盛极一时,影响久远,但后来逐渐式微。

武威海藏寺修于哪个朝代(武威历史上最早的寺院碑刻凉州卫大云寺古刹功德碑)(10)

摩尼于公元242年在巴比伦传教,277年被钉死在十字架。他在草创该教之初,即发下宏誓大愿,要将其教超越一切宗教,传播于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性的宗教。他声称自己是琐罗亚斯德、佛祖和耶稣的继承者,也是最后一位先知。因此,摩尼教受到祆教和佛教、基督教的影响,其教义以祆教之善、恶二元论为基础,将一切现象归纳为善与恶,善为光明,恶为黑暗,而光明必将战胜黑暗。

武威海藏寺修于哪个朝代(武威历史上最早的寺院碑刻凉州卫大云寺古刹功德碑)(11)

摩尼教之神具有爱、信、诚、敬、智、顺、识、觉、秘、察等十德;信徒以禁欲守默为主,素食、斋戒、祈祷为日常功课,服色尚白,裸葬,讲究团结互助,自称一家。当时颇受欢迎,故能传播于中亚、罗马帝国、印度、中国等地,至13世纪仍极为兴盛。在基督教统治地区,被视为异端;而在东向传播中,则大量使用佛教用语,乃至自称“摩尼光佛”,故东方误解其为佛教的一支。

武威海藏寺修于哪个朝代(武威历史上最早的寺院碑刻凉州卫大云寺古刹功德碑)(12)

摩尼教约于6至7世纪传入新疆地区,继而传入漠北的回鹘(今维吾尔族的前身)并被定为国教。武后延载元年(694)正式传入中国。安史之乱后,因回纥自恃助唐平乱有功,摩尼教徒藉回纥的支持,得以在唐朝传教。代宗大历三年(768),应回纥之请,于江淮等地建立摩尼寺,敕准在长安建大云光明寺。其后,大云光明寺和摩尼寺遍布全国,教士得到唐帝礼遇,摩尼教在中国迅速传播,盛极一时。

武威海藏寺修于哪个朝代(武威历史上最早的寺院碑刻凉州卫大云寺古刹功德碑)(13)

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回纥被黠戛斯击败,国势衰落,唐廷一改对回纥和摩尼教的态度,下令禁江淮诸镇的摩尼寺。武宗会昌法难时,摩尼教先于祆教、景教被禁。之后,摩尼教和佛教都加快了“华化”的进程而得以存活。但摩尼教未能如佛教一样获得官方承认的正统地位,所以只在浙、闽一带小规模发展。

武威海藏寺修于哪个朝代(武威历史上最早的寺院碑刻凉州卫大云寺古刹功德碑)(14)

武威海藏寺修于哪个朝代(武威历史上最早的寺院碑刻凉州卫大云寺古刹功德碑)(15)

此后,摩尼教成为秘密宗教,并吸收道教及民间信仰,改称明教,历五代两宋仍旧不衰。明教因相信黑暗就要过去,光明即将来临,故敢于造反,屡有反政府之举。明教教义被简明地归纳为“清净、光明、大力、智慧”八个字,教众中有农民、秀才、吏员、兵卒、绿林好汉、江洋大盗、武林俊彦等。

武威海藏寺修于哪个朝代(武威历史上最早的寺院碑刻凉州卫大云寺古刹功德碑)(16)

明教在宋元时期进一步和中国本土文化结合,成为下层人民和江湖人士对抗朝廷的斗争形式。由于明教长期受到朝廷压抑,行事极为诡秘,因此反抗朝廷也更为坚决,在历史上曾几次掀起巨波大澜:北宋末年的方腊起义,震动东南半壁河山;元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了元朝。元末农民大起义中的红巾军,多明教和白莲教徒,首领韩林儿又称“小明王”,明显与明教有关。朱元璋以布衣起事,终于奄有华夏大地,国号“明”抑或是明教之“明”,他称帝后,下诏严禁白莲社、明教。

武威海藏寺修于哪个朝代(武威历史上最早的寺院碑刻凉州卫大云寺古刹功德碑)(17)

武威海藏寺修于哪个朝代(武威历史上最早的寺院碑刻凉州卫大云寺古刹功德碑)(18)

虽然明教完全不为官方容许,只在少数地区流传,但它在大部分时间内仍然拥有合法地位。尤其在元朝,蒙古朝廷对于中国本土及外来的宗教都采取容忍和保护的立场,这时的明教,已经相当“华化”,并拥有合法地位。明教入华以来,虽然经常变化,不断依附佛道各教,但其最基本教义和修行方式却始终如一。

武威海藏寺修于哪个朝代(武威历史上最早的寺院碑刻凉州卫大云寺古刹功德碑)(19)

位于福建晋江市华表山南麓的草庵寺是中国和全球唯一仅存的完整的摩尼教寺庙遗址,建于元朝至元五年(1339),寺内的摩尼光佛,是世界上仅存的一尊摩尼教石雕佛像,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世纪以来,在敦煌莫高窟、新疆吐鲁番发现大批摩尼教文书,证明摩尼教在中国西北各地各族曾广泛传播。

武威海藏寺修于哪个朝代(武威历史上最早的寺院碑刻凉州卫大云寺古刹功德碑)(20)

从唐朝开始,随着波斯商人往来于丝绸之路,摩尼教在凉州得到了一定的传播。由于传播不广,信众不多,基本没有留下什么影响。著名学者罗振玉根据北宋史地学家宋敏求在《长安志》中的引述和观点,将《凉州卫大云寺古刹功德碑》(唐刘秀撰,明代重刻)作为摩尼教在西晋已经传入中国的重要佐证之一,“其教入中国考其时则在晋武帝泰始元年乙酉(256年)。” 可见,摩尼教在唐朝之前就已传入凉州。就此而言,《凉州卫大云寺古刹功德碑》在学术界的价值不可估量。

武威海藏寺修于哪个朝代(武威历史上最早的寺院碑刻凉州卫大云寺古刹功德碑)(21)

《凉州卫大云寺古刹功德碑》

凉州卫大云寺古刹功德碑

夫无为者静而长乐,应物者成而不有。是知冥权弗恃,弥伦大悲,可主方便于三界之中。汲引四生,弘宣八政,非八万四千无以开其妙门之路,三十七(无以)品弘其净土之衢者也。

大云寺者,晋凉州牧张天锡升平之年所置也,本名宏藏寺,后改为大云寺。因则天大圣皇妃临朝之日,创诸州各置大云,随改号为天赐庵。其地接四郡,境控三边(冲要),俯苍松而环城,珍白兰而作镇。揆日影,占星表,三时说法,已布金沙,四柱成台,远分璎珞。当阳有花楼重阁,□院有三门回廊,依宝林而秀出,干瑶光而直上,洵人天之福地,为善信所皈依也。时有明牧右武卫将军、御史中丞、内供奉、持节河西诸郡节度大使、赤水军大使、九姓大使、监秦凉州仓库使、检校凉州都督、河内司马名逸客,晋南阳王模十三代孙也,英玮明允,特达聪亮,负经济之伟才,属会昌之鸿运,学综群玉,文擅掷金,抚俗安边,武昭神算。加以宿植善因,深究玄理,按部余晷,虔诚净土,重兴般若之台,广塑真如之像。兼(赤)水军副使、右武(卫)将军陈宗北,左金吾卫翊府中郎将安忠敬,军长史万彻,军司马王休祥,神乌县令胡宗辅,并门承诗礼,世袭箕裘,席工文墨,与悟兵机,深达般若,乐修檀行。乃怂恿司马等,佥议装严,于北面画十善十恶,四面行廊则兵为喜舍,树檀那之副,明旷劫之因。于堂中面画净土变,西面画地狱变、画高僧变,并刊传赞。院山门内各画神王二,东西两门各画金刚。其后地狱变中,观音菩萨二、地藏一,齐空放光,久而不灭。花楼院有七层木浮图,即张氏建寺之日造,高一百八十尺,层列周围二十八间,面列四户八窗,一一相似。屋巍巍以崇立,殿赫赫以宏敞,拟璚台之悬居,状层城之始构。年代邈远,其下层微有凋落,欲加缮补,人力未就。俄而,东西三间,忽然摧倒,因掘旧基,得古钱一瓮,以助工役。后司马公复典军州,共为营构,总剔四面,更敞重檐。于南禅院回廊,画佛法藏罗汉圣僧变、摩腾法东莱变、七女变;北禅院画三界图、九相观音福,比丘翻经译典,有造经房一所。梓匠呈材,河宗献宝;咨铣以三品,访丹于九区;抵鹊无遗,伤蛇咸录。郢人运成风之巧,晋臣洒翰墨之辉。云联梵殿,烟凝珍馆;目属宝坊,俨焉相对。雕甍镂角,金凤盘龙;刊名模金,分身留影;地土聿广,楼阁相连;变现无方,感通随念。

至若须弥地主,虚宫梵王,是名菩萨,月光童子。如请说经,犹言护法。内控六贼,外伏四魔;皈依祖师,同申戒律。心悟一乘,行闻正果;道存八方,弘施济度。为现在楷梯,乃将来龟镜。寺主雪献法师,俗姓安氏,姑臧人,骠骑大将军安公子孙。高盖驷马,平生不屑;宴坐经行,深心自悟。玄该四摄,言绝二边;营事伽蓝,备尽精力。所有营构,悉禀规模。上座证净法师,俗姓王氏,太原人。高迈非常,晚近无等操尚,远情利益。维那玄证法师崇颖、前上座守廉等,并志诚明瞻,风神疏朗,共图经始,大愿成就。加以崇草园林,列莳花果;琪树争妍,璚台森列;价重香山,名高芝圃;法域之侣,朝夕来游;行李之徒,瞻仰不辍。诚西极之慈航,而五凉之胜事也。况乎,义冠人天,福禔中外;万祀无疆,千秋莫朽。爰纪其事,兼赞以偈:

逖听人代,恃求古今;至宫不宰,法乳无音。罕通惠树,直敞稠林;何以出音,惟闻觉地。出俗云何,证在烦恼;修持奚故,达在生老。利物非速,古今未早;无去无来,曰法曰道。虽在譬喻,言说皆空;虽在图像,无有是同。迹权混实,理契感通;智周惟理,匪我求蒙。教法兆基,伽蓝土地;梵宇宫殿,经台楼阁。宝镇垂苏,璇题流铎;光阴弘耀,烟露忽霍。三休概日,千寻倒影;花散梅梁,莲披藻井。翔鹍不及,玄态自逞;超士伏历,王人摩顶。即安灵馆,式绍禅关;顿渐成学,广施积善。道弥有路,义总无余;一超色相,永敦居诸。

唐景云二年前澒(领)修文阁(馆)学士刘秀撰

朝行郎、凉州神乌县主簿、谯郡夏侯湛篆额

(张澍按:碑系重刻,“预”误作“澒”。)

作者简介 王其英 凉州文化学者。1982年1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长期从事教育和党政工作,曾任凉州区政府办主任等职务,兼任《武威市志》总编。编著出版《武威金石录》《西部明珠凉州》《可爱的凉州》《凉州历史文化散论》《历代咏凉诗选析》《武威特色文化述要》《武威少数民族述要》(合著)等多部著作;参编、修订、通稿地方志和地方文献资料20多部,在报刊发表文章数十篇。荣获甘肃省地方史志先进工作者、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