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史上有名笨小孩 取得学名叫“子城”

书接上节,说到心理暗示术对人成功的作用,在曾氏身上更是有着确定性的暗示。有多重要的暗示作用呢?等先将其母的“艰难”成长简述一二。

命硬得生“怜妹子”

在衡山县的富庶之地萱洲铺,有一户人家姓江,原也是从江西迁居过来的,已在此处繁衍生息了十六代,经过多代勤俭持家、长期积累,也逐渐的成为本地有名的大户。

曾国藩用兵讲座(曾国藩之卫道救时)(1)

到了江良济这代,已是殷实的耕读之家了,也已取得了秀才之名。但,江良济本就生性豪爽、行侠仗义,不仅热心族内公事,对外人也是热情好义、疏财助困,甚至将祖上分家时的财物散开助人。家产虽有所减少,但仍可轻松度日,深得世人尊敬。由于再行科考时不顺,也就不再热心于八股,就开门办起了私塾以课子教书为业。

江良济(1750——1835),字沛霖,号云峰,行聪六。原配刘氏,1750——1778,早殁;生二子。长子江明盛,字永熙。次子江宾盛,字永燕(通十舅)。续娶熊氏,生子(三子)江如盛,字阜盛,又字永董(南五舅);又于1788年生一女。此时,家境逐步在没落时段,儿女们在成长时期也因渐渐日紧的境况养成了节俭的习惯。

时间一晃过去了十多年,小女也在这种环境中得到不少的历练,逐渐出落成一个婷婷玉立、且干练精明的少女,慢慢成了待字闺中的大姑娘。虽然如此,该女的出生、成长却并非一帆风顺,如果不是命大,还差点没了性命。这,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在旧时男尊女卑的传统社会里,特别是在那时还未得开化的湖南,更是有一个惨无人道的风俗,为祈求家族繁衍生息,尤其祈祷生产男丁以保香火不断,在不少的家庭都发生了丢弃女婴的现象,对于偶然生存下来的女婴,就被称为:“怜妹子”

江氏家族原籍江西,后来迁到湖南衡山,江家的第十二世祖江嘉爵死后,葬在一个叫“仙女袒肤”的地方。后来,也不知是那个多嘴的风水大师,非要说江嘉爵的葬地不吉利,如要想保后世子孙平安,就必须要“洗女”九代。所谓的“洗女”九代,意思是说其后的九代人,凡是头胎为女孩的(新娶之妇或续弦生头胎亦算作是)一定要弄死,否则整个家族就不会兴旺。

不幸的是,该女出生时正是父亲江沛霖续弦的头胎(原配刘氏,继配熊氏头胎),按辈分,小女婴是江家的第七代,按照“洗女”九代的说法,女婴一出生就注定了要死亡。没有办法的江沛霖,只能依照祖宗定下的规矩,在女儿刚出生时就将其狠心地丢到床下,企图冻死她。可没想到,女儿命大,虽然一天一夜在寒冬腊月里,依然还顽强地活了下来。

人心都是肉长的。本就心地善良的江沛霖,看到仍存活命的女儿后十分惊讶,顿生怜爱之情。于是,他就不顾祖宗家法,狠不下心来弃女,觉得不管以后怎样,决定不再“洗女”。因为此女刚出生便遭遇这样的大灾难,所以江家也给她取了个小乳名叫着“怜妹子”。这也符合传统社会里认为孩子取贱名易养的习俗。

江女嫁入荷叶塘勤俭持家亦有方

家住衡山县萱洲的江良济与相隔160里的湘乡县荷叶塘的曾玉屏都是喜好结交之人,且都在当地深受大家所识,并享有盛名。在双方父辈之时就有交往,加上二人禀性相近,自是交往更加频繁,渐渐建立了深厚的交情。虽依当时的情况来看,江家的家境更为富裕一些,江沛霖虽无功名,却以轻财好义闻名乡里,为人也不势利,就看中了曾玉屏的儿子曾麟书,也就将大了五岁的女儿许配给了曾玉屏的儿子曾麟书。由于此女生来贱屑,只以小名留世。从有限的史料中只是得知江氏比曾麟书年长五岁,因曾麟书排行老四,所以人称江氏为“麟四嫂”,还以“怜妹子”为人所知,后因其尊贵再无人再称此小名。

封建时代是典型的男权社会,妇女的名气再大、功劳再高往往都不能流芳百世。按照传统思想,妇女在家族族谱中也是不能记载名字的,只有一个姓氏。正因如此,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女性被埋没,只以“某某氏”称呼存世。虽是贵为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的母亲,也只能以江氏留名于世,实为憾事。

话说江氏,到了约定的婚期,便如期嫁到曾家。之后,江氏与丈夫曾麟书两人操持家务、勤俭持家,曾家在他们的经营下更有起色。江氏因是大家闺秀,家教甚严,也深受其父影响,虽未进私塾之门,也因家塾识字一二,所以她的贤惠亦是远近闻名。

更为重要的是,江氏到了曾家以后,为曾家生下了五男四女,这对香火一直不太旺盛的曾家来说,无疑是有大功的。江氏不仅生育了九个子女,在教育方面也是一把好手,她经常对丈夫曾麟书说:“吾家子女虽多但某业读,某业耕,某业一贾。吾劳于内,诸子劳于外,岂忧贫哉?”

宽一会跑后,就经常于衡山湘乡之间往来,有时在萱洲一住就是一两个月也住不够,尤其是受到外公江沛霖和三舅(南五舅,与母亲江氏同父母,不似另外两个舅舅是同父异母)的宠爱。特别是小宽一刚刚开蒙不久,也曾入过外公的私学读书。对于心智未开的小童来说,第一任的老师是最易了解与掌握学生的天资与禀性的了。

一次,宽一又随母亲到萱洲小住,返湘乡时,江沛霖亲自把女儿和外孙送到家。

宽一的祖父曾星冈(曾玉屏字号)知悉后非常高兴,马上让家人备下酒菜,父子俩一起热情招待亲家,姑爷在席间也不停地向岳丈敬酒。

曾国藩用兵讲座(曾国藩之卫道救时)(2)

此时,麟书也开了私学,于是也就借机向岳父请教治学经验。江沛霖见贤婿问及治学之法,真的是找到了话题,就趁机打开了话匣子:“贤婿,孔夫子一部《论语》博大精深,令我辈受用不尽。圣人育才真谛,其实也就一句话:‘因材施教’。学生的资质各不相同,如子路勇,子贡智,颜回迟,子羽丑,夫子根据各个学生的资质和特性,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因势利导,故其弟子三千,然人人尽其才。

如今,宽一(曾国藩)记性尚不甚好,这是宽一的资质和特性所致,汝便不可性急,只可抱定勤能补拙的宗旨,循循善诱,嘱咐教导:人于幼时每每如此,先不必惧;切勿以读不顺、记不牢惧难。使其渐有信心,再授其方法曰:如一遍不得,就多读一遍;如别人一遍记得,不妨令之反复读之。别人读五遍可者,就令他读十遍二十遍,定可诵记。吾亦不信他还学不能熟记!长此以往,必有所成!诚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之同理。”

曾星冈因少年失学常常悔之莫及,成年心性成型后,尤其敬重读书人,对身为秀才的亲家更是格外敬重。听了亲家公这么说,赶紧对儿子说:“竹亭, 好好记住岳父指教,让宽一十遍二十遍读,哪怕三十五十遍也不放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发狠心,就是生铁疙瘩,也能炼出锈花针来! ”

“谢岳父大人指教,小婿铭记在心!”麟书连忙答应。又忙对老父说:“爹爹说得极是!”

从此,麟书整天把宽一带在身边,随时课子督导,以指教他若想谋得功名,就必须发狠读书的道理。大热天,他也带着宽一到田野里去经受暴晒,让宽一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盆中餐,粒粒皆辛苦”,使之感受粮食来之不易;秋忙时,麟书在帮父亲收割之时,也把宽一带到稻田里去,手持镰刀割禾,要他说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是何意思。然后,又不失时机的意味深长地说:“宽一,你现在该明白种田的辛苦了吧?为了将来不再受苦受累,只有发狠读书,再苦也要读!”

“爹,我明白了。读书虽然苦,可还是在屋里不晒日头不淋雨,我再苦也要读!”宽一用袖子擦着头上的汗水,三角眼里也闪出烁亮的光芒来。此时的曾氏父子,完全是以最朴素的“逃避”种田劳力的辛苦相互激励,而根本谈不上所谓的立志,亦无男儿志在四方的豪迈,更为欲做家国干城之宏志!

麟书欣慰地点点头:“你能明白就好。爹知道,你记性钝拙,总怕不能出息。唉,其实爹爹也是钝拙的,才会半个秀才也捞不到。但是爹爹不灰心,十次考不上就考二十次,总有一天会考上。我这钝拙的人不厌其烦教你这钝拙的人,一定能出息!”

“爹爹,有什么办法,让记性好起来吗?”宽一热切地看着爹爹。

麟书苦笑着说:“有。那就是你外公讲的,勤能补拙,别人读五遍, 你就读十遍二十遍。爹爹也有自己的笨办法,就是抄书,一边抄一边记,抄上一遍能抵读十遍八遍。只要不怕苦,就会像你爷爷说的那样,生铁疙瘩也能炼出锈花针来!”这些说教,也都在不停地强化着锐意功名的观念,于当时的曾家来说,已算是有些“远见”的了。

宽一咬着嘴唇,默默地点点头。当天下午,他就开始尝试爹爹教给的办法, 书桌上一边摆着《四书》,一边摆着字帖,一字一句抄写。母亲江氏见了,诧异地说:“宽一,你这样子是做什么?临帖不像临帖,读书不像读书,算是干什么呢?让你爷爷和你爹看到,定会狠狠的责罚你!”

曾国藩用兵讲座(曾国藩之卫道救时)(3)

“娘,这是外公和爹爹教我的方法,爷爷也知道这事。他们说:抄书,抄一遍能抵读十遍。我现在用临帖的办法抄书,一举两得,爷爷和爹爹肯定不会责罚的。”宽一得意地晃晃脑袋回复母亲。

正说着,麟书从外面回来,看到儿子悬腕临帖,同时照自己的办法抄书,顿时眉开眼笑:“好伢子!举一反三,孺子可教也!”

小宽一身上的这种不屈不饶、倔强的性格,更是完全遗传自他的母亲江氏。直到晚年,还一直强调说:他们兄弟秉承母德居多,好处是天性倔强。“‘倔强’二字不可少,功业文章,皆须此二字贯注其中,皆从‘倔强’二字做出。”

从此也可感知到,曾的外祖父江沛霖对他的影响也很大,江沛霖也十分喜欢这个外孙,说他日后定是栋梁之才。说到可成大器,还有一传说更加绘声绘色。

那时,还是宽一在十岁的时候,又到外祖父家小住时,在私塾里又去读书的间隙,休息时就与表弟在外公家旁边的井边玩耍,一不小心掉入井中。表弟大呼救人,江沛霖听到及时赶来,从井里拉出了满湿透的小宽一,这次真的是大难不死。江沛霖为了安慰惊魂未定的小孩子,就幽默地编了一个十分吉利的说法,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看看,我们的小宽一,不已经是"浸湿"了吗?长大后肯定会中进士!这样的说辞,尤其对懵懂少年有着更大的安慰与暗示,对其激励作用有着想象不到的影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宽一更愿意与欣赏自己的外公亲近,并受其更大的影响的重要原因。应该说,其外公的嚣局远在其父之上。也难怪,老实本分、资质平平的曾麟书能起到一个家族持续成长的接续,而不成为拖其后腿的阻力都算不错的了,怎么可能有更多的期待呢?!

这一将来中进土的说又不径而走,又进一步强化了小宽一刻苦努力求学的坚定信心。

宽一外婆家的易家院子的附近就是天街了。小宽一与表弟、以及学童们在这玩耍时,常常故意从下往上攀登,有时一边走一边数台阶,来应合当地人称之为“步步高升”,并以此好意头来祈福好的前程。

因此,小宽一在外公家小住时,就更加喜欢到天街去玩儿。不仅如此,小宽一还经常到铺上的其他的有名的地方去玩。

一天,小宽一正与表弟,以及学童们一起玩耍的高兴时,听到一个大人的声音呼叫“宽一,宽一,快下来,快点下来!”小宽一当时正站在天街的高处,听到叫他一回头,脚下一滑,身体倾斜了下来......

曾国藩用兵讲座(曾国藩之卫道救时)(4)

萱洲古镇的古街巷——步步高升

正在他身边的表弟看到他身子倾斜,有可能摔倒时,就伸手拉了他一下,将身体站直了过来,也就没有了危险。此时,听到的叫声是家人喊他们,差不多时间该回家了。到了易家院子里,看到爹爹正在与外公、舅舅们聊天说话。

一了解,原来是父亲觉得他在外公家住了一个多月了该回荷叶塘了,而且爷爷决定让他正式入学堂读书了。

随着慢慢长大,逐渐到了上学启蒙的时日。按照习俗,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曾玉屏说:“孩子应该有个正式的名字了。宽一的学名就由竹亭给他取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