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一门精深的语言艺术,作者有时看似描写景物,却经常在诗行中寄托自己的深挚情感。诗人采用各种修辞手段表情达意,也将要表达的意思寄寓在所吟咏的形象中,从而达到言外有无穷之意的效果。

袁枚最红的一首诗(袁枚的一首七律)(1)

比如李商隐的《屏风》中写道,“掩灯遮雾密如此,雨落月明俱不知”,就揭示了自己久困不得志,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而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中的两句,“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就含蓄地表达了词人超尘脱俗的品质。

作者为了将意境表现得深隐、委婉,在咏物、写景和叙事时都会有所寄托。清代一位诗人也深谙此道,下面介绍袁枚的一首七律,仅是颈联就流传久远,堪比龚自珍的名句。

袁枚最红的一首诗(袁枚的一首七律)(2)

大树

清代:袁枚

繁枝高拂九霄霜,荫屋常生夏日凉。

叶落每横千亩田,花开曾作六朝香。

不逢大匠材难用,肯住深山寿更长。

奇树有人问名字,为言南国老甘棠。

袁枚最红的一首诗(袁枚的一首七律)(3)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是清代著名诗人,他24岁中了进士,33岁即辞官回家,远离仕途。多年的宦海沉浮,让他看透了封建社会埋没和摧残人才的本质,于是经常在其作品中揭露和批判这种不正常现象,同时也抒写自己的怨愤。

这首诗是作者隐居于随园时创作的,这位随园主人晚年喜欢安静,有一次他独自外出闲逛,不知不觉来到郊野,忽然看见一棵参天古树,心中颇有感慨,便赋诗纪念。

袁枚最红的一首诗(袁枚的一首七律)(4)

诗人仰望这棵古老的甘棠树,虽然不知它的树龄,但从它根深叶茂的外表,就估计有上千年的历史。开篇就直抒胸臆,“繁枝高拂九霄霜,荫屋常生夏日凉。”高入云端的繁茂树枝,轻拂着云霄中降下的霜雪;树荫遮挡下的房屋,即使在炎热的夏日也可滋生出难得的清凉。

作者用“九霄霜”三个字,既写出古木之高不可测,也表现出它不惧霜寒、耐得住寂寞的品性。而“荫屋”二字,也彰显了老树庇护众生的优良风格。短短两句话,诗人就刻画出描写对象的高大和无私。

袁枚最红的一首诗(袁枚的一首七律)(5)

诗人凝神注目,在树下伫立良久,更让思绪尽情驰骋,“叶落每横千亩田,花开曾作六朝香。”秋天时落叶满地、铺满稻田;春季里鲜花绽放、芳香四溢。

诗人继续深情地赞颂古树的奉献精神,不仅花开时能够散发芬芳,而且叶落时也能肥沃土地。“千亩田、六朝香”,表达出随园主人不吝赞美之词,更让人感受到一种恬淡的氛围。

袁枚最红的一首诗(袁枚的一首七律)(6)

颈联是流传久远的警句,“不逢大匠材难用,肯住深山寿更长。”诗人严肃地指出,如果无缘遇到能工巧匠,材质再好都难发挥作用;如果愿久住深山,反而寿命更长。

诗人说了两层意思,如果千里马不遇伯乐,就会骈死于槽枥之间;所以不如隐居山林,倒也自在潇洒。作者以古树自比,旗帜鲜明地宣告了他的态度,之所以离开宦途,都是因为才不经用,所以宁可长期隐居。

最后点明大树名称,“奇树有人问名字,为言南国老甘棠。”作者将其称为奇树,不仅因为它历史悠久、根深叶茂,更主要是因为其生长在深山,极少有人知道,就像一位得道的扫地僧,默默无闻,却身怀绝技。

袁枚最红的一首诗(袁枚的一首七律)(7)

再细味颈联的两句,堪比另一位清代大文豪龚自珍的名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相比而言,袁枚的诗句更加含蓄。虽然简斋先生也希望,天下才子都能不负寒窗苦读,但他又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愿望很难实现,所以才说出“肯住深山寿更长”。

随园主人没有幻想桃花源式的乌托邦生活,也不寄希望于清朝政府可以大发慈悲。他素净情怀,但不忘泽被后世;不愿摧眉折腰,却愿意提携后进,正像那拂霜荫屋的老甘棠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