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年初七。
往年这个时候,朋友圈里总一片哀嚎。
因为要返工。
而今年春节的“特殊”不言而喻。
学生开学时间待定,上班族上班时间延迟。
但,朋友圈里哀嚎依旧——
因为想返工。
秉着“不出门就是为国家做贡献”的原则,本飘已经生生在家憋了八天。
不能出门有招,至少我可以看电影刷剧。
但,有个问题无解——
一天24小时都要和我妈共处一室。
无时无刻的唠叨,如机关枪一般,“突突”得我没有一丝喘息的余地。
这种抓狂,很多人都懂。
春节档唯一的一部电影甚至还拍了出来——
《囧妈》
《囧妈》一眼看去,“囧”字打头儿,徐峥主演,心下明了——
徐峥“囧”系列的又一篇章,喜剧电影。
“囧”人还是那个人,徐峥。
但,“囧”系列里徐峥的老婆却是常换常新。
《泰囧》,小陶虹;《港囧》,赵薇。
到了《囧妈》,袁泉。
个个都是飘飘写了很多次的女神。
但最大的变化,在片名就已经点出——
“囧妈”。
“囧”系列以往是什么风格?
“囧”事频出。
因为意外,所以好笑。
而到了《囧妈》里,主角变成了“妈”,原来的搞笑路子还走得通吗?
看完影片,飘飘的一个观感是——
不够“囧”了。
更多的是一种窘迫。
“囧”的力度虽然大打折扣,但作为一部喜剧电影,该有的笑点,它依然有。
甚至,因为这变了味的“窘迫”,它的好笑,更贴近喜剧真正的核心了。
怎么个“窘”法儿?看看故事——
小老板徐伊万(徐峥 饰)缠身于商业纠纷,本想去美国,却意外和妈妈卢小花(黄梅莹 饰)坐上了从北京发往莫斯科的一班国际列车。
而这班火车,要开六天六夜。
时长不是问题,问题是和谁一起。
徐伊万和老妈的关系怎么样?
徐伊万追到火车上找老妈拿钥匙,一通埋怨后,拿了钥匙转身就走。
老妈追出来,盯着儿子的背影,“恶狠狠”地说了句:神经病。
而徐伊万呢?听到后,一言不发,转身继续走,满脸都是烦躁和无奈。
母子二人,积“怨”已久。
老婆张璐让徐伊万多陪陪妈,他梗着脖子,“我上个礼拜还去过”。
虽然去了也是抱着手机电话会议开个不停。
但,去过=陪过。
妈妈不会手机绑定银行卡,不是找儿子求助,而是打电话找儿媳张璐(袁泉 饰)帮忙。
“不沟通”是他们母子二人、也是很多人和父母相处过程中的一大症结。
“不沟通”就会带来“想当然”。
如此一来,要共处一室六天六夜,结果可想而知。
“明学”不可避免。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不管你饿不饿,老妈觉得你饿。
她总能找准一切时机往你嘴里塞点东西。
一个拼命塞,一个找机会吐。
还趁机把老妈拿着的一盆小番茄从窗户缝里一个个扔出去,变成了西伯利亚大平原上的速冻小番茄。
也不管你渴不渴,老妈觉得你渴。
红豆水、绿豆水、薏米水,但凡她能倒腾出来的,你就都跑不了。
仅仅是一个塞东西的动作里,也饱含着老妈层层递进的多重情绪。
看看你这气色差成什么样子了——这么大个人了还得老妈来照顾你——对身体好,吃!
一分心疼,一分埋怨,十分不容置疑。
吃完喝完,就要排便。
为什么?
因为老妈觉得,你的膀胱这个时候需要排水。
平日里敷衍了事、一带而过的矛盾,也无处藏身。
老妈不理解徐伊万为什么一直电话打个不停。
她只知道,一直玩手机会得老年痴呆。
一把抢过儿子的手机放在桌子上,结果……
而你真是永远都想不到,你妈能从行李箱里翻出来什么东西。
能有什么土招儿——
把进水的手机插米里,放三十六个小时。
老妈对徐伊万想当然。
徐伊万呢?
也一样。
听说老妈去莫斯科是参加合唱团演出,第一反应“你能唱什么歌啊,你们老年团不就会那几首歌”“这不会是个山寨演出吧?”
老妈:你根本没听过我在合唱团的solo!
你是不是觉得你妈就是最差的
一个总觉得你吃不够,一个总认为你会被骗。
看到这,飘简直怀疑《囧妈》监视了我的生活。
就连一个气呼呼、一个不耐烦地你追我赶,都如出一辙。
说到这里,你应该能明白《囧妈》好笑在哪里了。
“囧”系列的前作,好笑是因为“意外”。
而到了《囧妈》,好笑是因为“共鸣”。
《囧妈》里,除了因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产生的笑点之外,配角也增了不少色。
没有多少镜头,但一出现就戳人泪点的,高以翔。
戏份虽然不多,存在感却十足的黄金配角,贾冰。
贾冰是谁?
一个春晚舞台上小品里的钉子户。
以往的舞台,离观众远,脸上的一些小细节观众很难注意到。
到了大银幕上呢?
他也丝毫没掉链子。
贾冰在《囧妈》里饰演列车员。
一开头,徐伊万大摇大摆地上火车。
他先是被徐伊万明目张胆地逃票搞得慌乱,愣了一秒才想起把人从火车里扒拉出来:票呢?
徐伊万“没票”,然后一摆手,一拧身进了火车。
他被晃了一下后愣在原地。
逃票还逃得理直气壮的震惊,被甩开后的晃神,以及自己作为工作人员竟然把一个无票人员放进了火车的无措。
腮帮肉一抖,一个眨眼,一个转头放空。
仅仅两秒,就把内心戏都写在了脸上。
表情动作不多,“笑”果却一点也不少。
整体来看,《囧妈》作为一部喜剧电影,搞笑的部分做到了不浮夸,还让人有代入感。
这已是难得。
《囧妈》一部喜剧电影,只好笑就完事?
不,它简直是一个细节控。
影片里的不少笑点都是出自生活中的细节。
笑点上的细节,让人有共鸣。
而笑点之外的细节,让人不出戏。
《囧妈》在细节上下了多少功夫呢?
拿场景来说。
故事发生在从北京开往莫斯科的K3次列车上,这趟列车在现实生活中是真实存在的。
据说,徐峥在完成基本故事剧本后,带着创作团队亲自乘坐了一次K3次列车,然后再根据乘坐体验修改剧本。
但真正的拍摄却并非真的在行进的K3列车上进行。
车厢、走廊、餐车,都是剧组摄影棚内搭建出来的。
但,影片出来的效果,对K3列车的还原度高到令人咋舌。
上下铺、床头灯、带有火车标志的餐桌布……一应俱全。
除了徐伊万和妈妈住的硬卧,客串的沈腾住的高级软卧,几乎原样复制,沙发和独立卫生间都没落下。
火车外部一闪而过的场景也没穿帮。
现实生活中,K3列车从北京出发时,为和谐3C型电力机车。
到了集宁站,会变成东风4D型内燃机车。
于是,在影片中,到集宁站时,火车头是这样——
蓝色车厢的和谐号。
等再次从集宁站出发,火车头就变了。
成了红黄相间的东风4D型。
台词里,也有不少经得起推敲的小细节和彩蛋。
比如,妈妈怀疑其中车上的一个美女是抢劫犯时,提到的“莫斯科火车大劫案”。
这个案子是1993年发生的一个真实案件,且发生地点就是在北京发往莫斯科的K3次列车上。
再比如,片中张璐不满徐伊万陪伴妈妈的时间太少,发出了直击心灵的一问:
你还记不记得上一次给你妈妈拥抱是在什么时候?
徐伊万听后疑惑:
这是一句歌词吗?
很多人可能没留意,但这句确实是一句歌词。
中文台词是李宗盛《山丘》里的一句歌词的变形——“为何不记得上一次是谁给的拥抱在什么时候?”
不止中文台词是一句歌词,英文翻译部分也顾及到了。
张璐那句台词的英文,是碧昂斯的《Halo》里一句歌词的变形,而下一句徐伊万的英文台词也没忘了与之相呼应“这是碧昂丝的歌词吗?”
网友还发现,影片中还穿插着不少对苏联电影的致敬。
有的显而易见——
比如徐伊万的父母相识是因为一部苏联电影《伊万的童年》。
主角的名字徐伊万,就是取自电影《伊万的童年》。
而有的,则不易察觉(暴露年龄)。
徐伊万的其中一句台词,是对苏联老片《办公室的故事》的致敬。
就这么残酷(ruthless)
就这么无情(soulless)
就这么无理取闹(senseless)
《办公室的故事》最后,部下瓦谢里采夫和女局长洛佳娜大吵了一架时,瓦谢里采夫气急大吼道:你蛮横、无理、冷血动物。
以及片尾部分,妈妈和一群老姐妹们登台演唱的《红莓花儿开》。
也是苏联电影《幸福的生活》的插曲。
这些细节的铺陈,对一部喜剧电影来说重要吗?
重要。
喜剧电影好笑固然重要。
但,只有讲段子和演丑态的电影算得上喜剧电影吗?
真正的喜剧电影,并非只是台词上的耍嘴皮子和演绎上的装疯卖傻。
它除了有包袱,还要有经得起推敲的细节。
否则,充其量只能称之为闹剧。
但要深究,《囧妈》其实是一部披着喜剧外壳的电影。
《囧妈》表面在说“囧”,但寻根溯源就发现——
所有的“囧”的起点,都是爱。
因为爱,但不得道,才有了这一路的“囧”。
妈妈是爱徐伊万的,这点毋庸置疑。
儿子四十多岁了,她还在旁边一刻不停地投喂,甚至还帮忙擦嘴。
徐伊万吃红烧肉,眼瞅着还剩一块,她喊了停:
吃多了会长脂肪肝的
徐伊万不解,我刚刚几乎吃掉了一整盒红烧肉,还剩一块的时候不让吃了,早干嘛了?
徐妈妈不为所动:
所以我现在要控制你
表面上看,她是为了儿子的健康和身材考虑,控制儿子的饮食。
而实际上呢?
她面面都在顾及,事事都要操心。
就连夫妻之间的性生活,也在她询问的范围内。
这是爱吗?
这是以爱之名的控制。
她的心里,有一个幻想中的儿子。
而她想要的,是儿子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因而,他应该吃几块红烧肉,脸上的肉是横着长还是竖着长,什么时候要孩子,膀胱几点钟排水,她全都设定好了。
而稍有不如意?
“你不乖”的帽子从天而降死死地扣住你。
而对此振振有词的徐伊万,只觉得不喜欢这种相处模式,却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真正出在哪里。
他生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在这样的家庭里,因而他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和妈妈出现问题后,争辩不过,徐伊万的处理方式不是好好谈谈。
而是无奈地妥协:
那你现在要我怎样?
徐伊万之所以踏上囧途,是因为和老婆张璐的商业纠纷。
两人正在闹离婚,老婆张璐还要拿走两人共有研究成果的专利使用权。
他为了制约张璐,想要飞去美国,这才阴差阳错坐上了前往莫斯科的火车。
但徐伊万的制约,真的是为了制约而制约吗?
他只是不想离婚。
而不想离婚的方法,却是试图通过事业上的使绊子,甚至自己全亏,也要让张璐没有办法离开自己独立出去。
这,不也是控制?
在他的心里,也有一个幻想中的老婆。
这一点,张璐在开头就点明——
你心里面长了一个幻想的老婆
她应该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该怎么说话
你全都设定好了
心理学中有个“心理边界”的概念,即人与人之间内心的自我界限。
而控制,就是入侵对方的心理边界。
无论是妈妈还是徐伊万,都忽视了和孩子/爱人之间的边界。
他们以爱之名,行控制之实。
却从没想过,对方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可,没有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令人窒息的爱,还是爱吗?
这不过是变相的压迫罢了。
因而,《囧妈》想说的“囧”的是什么?
不是妈妈,也不是这一趟充满坎坷的莫斯科之旅。
而是“中国式家庭”里没有边界、过度控制的窘迫、逼仄的亲密关系。
他们都爱对方,但殊不知,真正的爱并不是这样的。
理想的“亲密关系”,不是控制和索取,而是接纳和尊重。
是我爱你,但你是自由的。
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某某的宠物或附属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