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梨园界的传承主要靠“口传心授”,这种传授形式可以通过窝子班、科班等来实现,也可采用更为直接、更为灵活的“父辈教子女”方式进行,因此,当今戏曲界出现“梨园世家”不少。比方说,京剧中梅兰芳从他父辈起,传承到他的儿子梅葆玖,至少已经历了三代;豫剧中常香玉也是从她父亲,到她的三个女儿,也传承了三代。至如今,京剧“谭门”创造一个记录,已传承了七代,无人可比,堪称梨园佳话。在河南,还有一个“ 百年老字号”的梨园世家,它,就是本文介绍的浚县大平调,被誉为西路平的“张派”。
大平调资深研究者李景星先生曾说:“如果说要给浚县大平调著书立说,那么张玉琴一家七代的从艺经历,就是一部完整的西路大平调史。” 就是说,“张派”已传承了七代,但我查找资料,到张玉琴这一代,已是“五世家传”无可置疑,再往下推,后两代仅一语带过,也没有出过名演员,似乎没有翔实文字史料作为“七代”的支撑。所以本文标题中,我使用了“五世家传、三代名优”的词语,这样说来,“张派”传承了五代,出了三位名家,还是非常可信的。
上图是张玉琴剧照
1960年,延津大平调被精简下放,张玉琴随父亲到濮阳大平调剧团演了两年,1962年父女俩一起调到浚县大平调剧团,他们又回到了先辈曾经掌班扬名的热土。
二十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是张玉琴的艺术道路上的一个巅峰。这一时期,浚县大平调剧团名角荟萃,老一代有张发旺、王凤林、于正声、林振远等,年轻演员有李德平、宋德庆、马卿相、王爱英、大花(王素兰)、小花(李凤霞)等,张玉琴在跟老一代演员学戏的同时,经常跟几个师兄及同龄演员切磋,演技日益成熟,越来越得到戏曲同仁和观众的认可、欣赏。1959年,她参加了河南戏曲大赛,在参演剧目《白玉杯》饰皇姑,一举获得个人表演一等奖;1963年参加安阳地区戏曲汇演,在参赛剧目《铡美案》中饰秦香莲,荣获个人表演一等奖;1964年参加安阳地区现代戏汇演,在参演剧目《春水长流》中饰水莲,荣获个人表演一等奖。张玉琴以其唱腔清醇、身段优美被群众称作大平调戏曲的“第一青衣”。
当年,李德平工黑净,宋德庆工红脸,张玉琴工青衣,这是大平调的三大角儿,加以他们都出类拔萃,堪称大平调剧种“金三角儿”,浚县大平调剧团多少年来都以强大的演出阵容、精美的演出质量,处于大平调戏曲的领军地位。1963年,浚县大平调参加安阳地区戏曲汇演,参赛剧目《铡美案》,张玉琴饰秦香莲,李德平饰包拯,宋德庆饰陈世美,三人的黄金搭档,一举夺得四个一等奖,即张玉琴、李德平、宋德庆三人的个人表演一等奖和集体表演一等奖,从而使浚县大平调名声大振,他们三人联袂的《铡美案》成了大平调戏曲的经典,且成为浚县大平调剧团的保留剧目。此后,张玉琴和李德平搭档的《破洪州》(张玉琴饰穆桂英、李德平饰杨宗保)、《春草闯堂》(张玉琴饰李半月、李德平饰胡进)、《白毛女》(张玉琴饰白发喜儿、李德平饰大春)、《盼儿记》(张玉琴饰兴芹、李德平饰大犟),与宋德庆搭档的《沙家浜》(张玉琴饰沙奶奶、宋德庆饰郭建光),无不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好剧目,成为浚县大平调的代表剧目。
1969年,浚县大平调剧团与浚县豫剧团合并,除李德平、宋德庆几个人留到豫剧团之外,张玉琴和其他大平调演员都被下放到了安林煤矿等企业。1974年浚县大平调剧团恢复,张玉琴又回到大平调戏曲的舞台上。这时候,浚县大平调剧团移植排演了样板戏,张玉琴在戏中饰演了一些现代角色。1978年起,浚县大平调开始恢复上演古装戏,张玉琴饰演角色更多了,戏路更宽了,她迎来了艺术人生的新的春天,并唱响了豫北、冀南、晋东、鲁西四省数十个县市。
张玉琴文化很低,用句夸张的话说是一字不识,可是她凭着刻苦坚韧、苦学死记会戏一百多本,主演六十多本,塑造古今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一百多个。她的代表剧目有《铡美案》、《王宝钏》、《三娘教子》、《审子辨奸》、《破洪州》、《贺后骂殿》等。
(五)大平调“张派”的传承
张玉琴曾说:“张家平调传到我这儿已经是第五代了,我的儿媳、孙女都唱平调,七代传承是实实在在的,此外,我的亲传弟子有五个。”其中包括她的早期弟子任效仙、刘九竹,及1997年退休后收的弟子郑俊杰、牛长平等新秀。
张玉琴深以五个弟子为豪,在她眼中,五个弟子就是西路大平调传承与发扬的希望。
在冀南、鲁西、豫北几十个县,几十年来,一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只要一听说张玉琴老师到来,方圆几十公里的民众,都会提前一天到戏场。张玉琴独一无二的唱腔,影响三代数百万民众,直到今天,不少演员都在模仿她的唱腔。
“五世执着百余年,三代名优美名传。巾帼学艺承衣钵,玉影琴音芳梨园。”这首小诗是对“张派”艺术的赞美,更是“张派”传人张玉琴艺术风格的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