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蒙文史料的记载,达延汗死在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死时大约是44岁。本应继承汗位的长子图噜博罗特早亡,长孙博迪台古年纪幼小,当时年仅13岁。故此由统领右翼的三子巴尔斯博罗特继承大汗之位。但是巴尔斯博罗特也寿命不永,在当上大汗的三年之后即告去世,后来又由左翼一支来继承汗位。
巴尔斯博罗特
按照蒙文史料《黄金史》的记载,博迪因为年幼而无法顺利当上大汗,等到年长之后,就率领左翼三万户去拜谒成吉思汗陵。在这里,博迪台吉对巴尔斯博罗特说“你趁我年纪小的时候,自己窃取了大汗之位,如今你在这太祖陵前,肯向我朝拜行礼,我就宽恕于你。”巴尔斯博罗特说“大汗之位确实应当属于你,你既然让我朝拜,那我就朝拜吧!”于是向博迪台吉行礼。博迪台吉说:“如此就对了。”于是博迪祭拜成吉思汗,登上大汗之位。
博迪可汗
从这段故事来看,我们大致可以知道,此时蒙古民族已经大体认同并接受了嫡长子继承的观念,所以会出现巴尔斯博罗特自知理亏的描写。但是实际情况很可能没有这么顺遂,大概少不了各种明争暗斗。当然这种内部关于汗位的斗争,与达延汗之前的汗位斗争不同,异姓贵族在其中起不到什么作用,只是达延汗的后代之间围绕汗位展开的内斗,影响较之达延汗以前,就要小得多了。
同时我们也可以注意到,在汗位继承问题上,显然右翼与左翼形成了不同的集团,大体可以推定巴尔斯博罗特在博迪年幼时,因右翼的支持而登上大汗之位,而等到博迪年长之后,博迪又在左翼的推动之下成为大汗。这种左右两翼在汗位继承上轮流坐庄,使得原本支持巴尔斯博罗特的左翼,在巴尔斯博罗特死后,转而支持巴尔斯博罗特的两个儿子吉囊与俺答。
唐高宗李治剧照
吉囊,全名是衮必里克墨尔根,吉囊一名来自于他的封号“济农”。据说“济农”这一封号来自于汉语中的晋王。由于唐太宗的儿子唐高宗李治被封为晋王,后为太子,成为唐太宗的继承人,而唐太宗在当时被称为“天可汗”,受到草原霸主突厥人的尊敬。故此蒙古人听到唐太宗的故事以后,就出于对唐太宗的敬意,非常重视晋王这一封号。元世祖忽必烈的孙子甘麻剌也被封为晋王,执掌兵权,长期在西北作战。故此蒙人就将晋王呼为“济农”,后来则用“济农”称呼那些实权在握的王。
后来在明末清初,这个词语又影响到了汉语,成了“亲王”,故此清代将亲王作为王爵的第一等级,只有皇帝的儿子和兄弟才能获封亲王之号。这种汉文影响到民族语言,又从民族语言音译为汉文的词汇,在中文里面其实并不少见。比如现在中文中的“把式”一词,在北方话中经常被用来描述某一行当的专家,据说其词源是博士一词,在蒙文中变成了“巴合失”,用来称呼老师,最后作为外来语重新进人中文,就变成了现在的“把式”。
总而言之,衮必里克墨尔根在博迪称汗之后,得到了济农的封号,故此当时人习惯将他尊称为济农,所以在明代史料中就称呼他为吉囊。吉囊统领鄂尔多斯一部,力量甚强。
与哥哥吉囊一样,俺答的名字也不是他的原名。俺答的原名大概是阿不孩,因为明代史料中有称呼他是“俺答阿不孩”的例子,俺答也是蒙文词,就是著名的“安答”,也就是兄弟的意思。金庸先生著有脍炙人口的小说《射雕英雄传》,里面就有主人公郭靖与成吉思汗的四皇子拖雷结安答的情节,想必安答之意不必多做介绍。之所以在史料中被称为“俺答”,我想大致是因为他是吉囊的安答,所以在史料中有俺答、谙达等等音译。另一种对他的称呼是阿勒坦汗(Altan ),因为后来在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王府的家庙中发现了一种蒙文旧手抄本,全文用诗体写成,直译过来的标题应为《名为宝汇集之书》,内容主要介绍阿勒坦汗的一生,故此习惯上被大家称为《阿勒坦汗传》。经过比对,可以确定阿勒坦汗就是俺答汗。
(系列之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