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城老街,藏在车水马龙的深处,它见证过十里洋场的繁华,承受着风雨岁月的沧桑。奉城老街呈十字形,有东街、南街、西街、北街之分,旧时大街之北又有一街东西绵亘叫奉贤街,后称古游里,相传孔子弟子子游曾到此,故名。今天走进老街,一起细数曾经的地标。

奉新古迹有哪些(奉城老街里曾经的那些地标)(1)

文庙位于城东南隅。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知县刘伯埙偕绅士等倡捐建造。咸丰十一年(1861)毁,同治四年(1878)重建,迁于圆通庵旧址。外为万仞宫墙,两边为“兴贤”“育才”坊,由棂星门进为泮池,北为大成门。东为乡贤名宦祠,西为忠义孝悌祠,进为东西庑,大成殿。后为崇圣祠。其东为学署,头门进为明伦堂、申义堂,侧厅为内堂,堂右尊经阁。民国二十六年(1937)均为日军炮火毁。

肇文书院位于城东南隅(文庙的西北隅)。清嘉庆十年(1805年),四川内江人、奉贤知县艾荣松,捐银500两,并率本地绅士宋玉润、金祖锡、吴祖泰、戴元勋等劝捐创建。嘉庆十六年(1811年),时任奉贤知县徐芳瑞追征漕款,致使书院变卖田产清缴所欠款项,以至停课。道光元年(1821年)时任知县叶申霭邀集书院董事等商议,将书院存田田租收入按年轮流管理,以供给授课及书院各项经费之用,书院这才恢复。清光绪30年(1904年)改名为肇文学堂,宣统元年(1909年)改称为两等学堂。民国2年(1913年)改为奉贤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民国17年改称奉城小学。抗日战争时期,遭日本侵略军炮火连续轰炸,校舍全部被毁,校产被洗劫一空。

言子祠位于城西北隅(今粮管所东侧)。清雍正四年(1726年),奉贤立县,县治初设在南桥。雍正九年(1731年),县治迁至青村所城(今奉城镇)。道光十五年(1835年),在奉城古游里建言子祠。祠址在城西北隅,与节孝祠相邻。由知县杨本初倡捐集资,共十三间三进。前进为头门,中进为道南学舍,后殿供奉言子神位,屋脊有“圣道南行”四字。每年春秋上丁致祭,额编祭银为一两九分四厘。道光十六年(1836年),贡生朱三启、林国宾创办青村义塾于中进。咸丰十一年(1861年),学舍塌毁,重修后不久遭兵毁,同治八年(1869年)又重修。光绪以后租赁开办道南学堂,首任堂长廖光莹。民国改为国民小学。民国26年(1937年)11月,遭海路入侵日本侵略军炮弹轰击被毁。

城隍庙座落在城西门内(今粮管所址)。明洪武十五年(1382)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重建。嘉庆十年(1805)修,咸丰十一年毁。同治元年(1862)重修。内供周中铁神像。相传农历九月初二为周诞辰,旧时均要举行庙会,香火鼎盛。解放后该庙陆续拆除,今尚存小部分庙屋,为奉城粮管所占用。

奉城接婴堂早期设在西门外小佛堂。道光十九年(1839年),知县周恭寿在地丁项下分同善堂忙捐每两三文,以收养弃婴,转送郡堂。同治三年(1864年),经战火,接婴堂被毁坏。作为恢复社会秩序的一个重要手段,知县韩佩金协同侯选县丞林国琛集资在奉城东街林家弄南修葺北面向房3间,成立接婴公所(民国元年恢复接婴堂名)。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被日军炮火炸毁。

仙人潭位于奉城西北隅,原为抗清志士李唐禧家花园里的小谭,大旱不涸。

关帝庙位于城西南隅,明洪武三十年(一说十九年)建。后几度重修。正殿祀关羽、岳飞神位。民国二十六年后,因年久失修仅存断垣残壁,于一九五八年拆除。

真武庙位于城东北隅,清乾隆四十三年里人戴锦石等建。咸丰十一年毁。光绪末年于旧址改建祖师殿和潘公祠。现均为奉城中心小学校舍。潘公祠曾为曙光中学和中共奉贤县委所在地,一九八三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魁星阁位于城东南隅城头上,清乾隆五十八年建。咸丰十一年毁。

节孝祠位于城西北隅(今粮管所东侧)。清嘉庆十年重建。民国二十六年毁于日军炮火。

同善堂是清朝兴起的民间慈善组织,施惠救济的对象是鳏、寡、孤、独四种人。同善堂自1834年筹建起至1950年结束,历时116年,从晚清到民国期间,在战乱不堪的年代里,致力于疗民疾苦,为当地的社会稳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奉城老街很短,从南街到北街不过短短千余米,奉城老街很长,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