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四毋”----“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孔子修身养性的看法?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孔子修身养性的看法(孔子修身养性经典)

孔子修身养性的看法

孔子“四毋”----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解释:不臆测,不武断,不固执,不主观。钱穆先生在其《论语新解》中译为“孔子平日绝无四种心,一无亿测心,二无期必心,三无固执心,四无自我心。”

李泽厚先生在其《论语今读》中译为:“孔子断绝了四种毛病,不瞎猜,不独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他认为,什么是我,是最大的问题,孔子的“无我”与现代理论差距太大,此处的“我”应是“不自以为是”,包括不自以为是和不以自己的得失、利益为原则或准绳。

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说:毋意,是说孔子作人处世,没有自己的主观意见,本来想这样做,假使旁人有更好的意见,他就接受了,并不坚持自己原来的意见。毋必,是他并不要求一件事必然要做到怎样的结果,能适应,能应变。毋固,是不固执自己的成见。毋我,是专替人着想,专为事着想。他认为孔子的这一思想就是佛教的平等相。

孔子“四勿” ----

“四勿”是颜渊问仁,孔子所作回答。从日常一言一动中做出了明确的指导,是后学修为的不二法门。养正蒙学也多从此而入手。

语出《论语∙颜渊》: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试斯语矣。”

译语:

颜渊向孔子请教“仁”的涵义,孔子说:“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复传统的礼仪,这就是仁的内容。在人人都能够克己复礼的那天,天下就是仁义道德的理想社会了。实践仁的内涵,只能从自己做起,如果自己不做,而要求别人去做,那怎么行得通呢?”颜渊又请教说:“请问具体的做法是什么呢?”孔子回答说:“不合乎礼节的就不要看,不合乎礼节的就不要听,不合乎礼节的就不要说,不合乎礼节的就不要做。”颜渊说:“颜回我虽然不聪明伶俐,请您关照我按照您说的去做吧。”

明朝李贽则认为四勿说是千古绝学,“惟颜子足以当之”。

这段问答可以说是整部《论语》的核心。建立理想的伦理道德社会(天下归仁),是孔夫子终生奋斗的目标。仁义道德(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总纲,如用一个字来概括孔子的全部学说,那么这个字就非“仁”莫属。“四勿”也可以说就是儒家的戒律,表面看上去似乎比较简单,可是真正做起来则远非易事。如能做到不合乎伦理道德(礼)的就不看、不听、不说、不做,那他就是一个真正的仁人志士,用今天的话来说,那他就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此外,孔子两千五百多年前提倡的“从我做起”,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伟大的现实意义。最后,将孔子得意门生颜渊的谦逊态度和务实精神,跟自己和周围人们的举止言行对比一下,就能明了今人与古人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的异同,就会更加认同“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正确方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