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四川十大总督16

赵尔巽 被袁世凯跪舔的遗老(三)

□封面新闻记者 仲伟

历史最突出的机遇,就是赫赫名人、伟人,抑或是奸人间歇性出现。“窃国大盗”袁世凯,是名人也是奸人,更是让赵尔巽晚节不保的人。

赵尔巽后代现在干什么工作(被袁世凯跪舔的遗老)(1)

袁世凯

但在武昌起义爆发之际,赵尔巽也表现出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本色。宣统二年(1911),赵尔巽转督东三省时,各省革命气氛热烈,尤其是东北地区发生了一系列让清廷大伤脑筋的事件。一是东北地区宪政派请愿活动日益高涨;第二是以同盟会为首的革命党人在东北地区进行大量的宣传组织活动;三是朝鲜志士安重根在哈尔滨车站刺死了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引起中日外交纠纷。当时的东三省总督锡良已无力控住局面。但清廷非常相信赵尔巽顽固的政治立场以及纯熟的政治手腕,所以对他寄予厚望。

再握军政大权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前夕,赵尔巽接到朝廷关于武昌起义的密报。正在黑龙江视察的赵尔巽,预感到一场关于王朝命运的殊死搏斗即将来临,他速回奉天“妥慎防维,毋稍疏忽”,并召集部下研究对策。

据冯玉祥回忆,赵尔巽在此次会议上明确表示,“我们拿皇上的俸禄,吃皇上的饭……连骨头都是皇上的”,因此,对皇上要“鞠躬尽瘁,以死相报”。会后,他一方面通告各级文武官员以及吉、黑两省首脑,要求他们“防患未然,严密侦访”;一方面派出“坐探委员”分赴上海、南京、北京探听消息;还通知各报馆暂缓登载武昌起义的新闻,以图封锁消息、安定民心。

虽然拉拢了第二混成协的协统蓝天蔚,但对新军极不信任的赵尔巽,转而依靠巡防营等地方部队。他积极招募兵勇,扩至马、步9营两千多人,于1911年10月29日重新组建奉天中路防队,此时距武昌起义爆发还不到20天。

赵尔巽后代现在干什么工作(被袁世凯跪舔的遗老)(2)

1911年武昌首义时的革命军(局部),图片藏于英国图书馆。

没想到,仅过6天,蓝天蔚“反水”了,准备搞“驱赵独立”。当晚得到蓝部营长李和祥告密之后,赵尔巽立即调张作霖所部进驻奉天。待局面稍稳,身为赵尔巽僚属的奉天咨议局副议长袁金铠一手操纵,宣布成立“奉天国民保安会”,“公推”赵尔巽为会长、袁金铠为参议部总长、聂汝清出任军事部部长、张作霖为军事部副部长。

11月16日、17日,吉林、黑龙江也仿效奉天做法,分别成立以巡抚陈昭常、周树谟为会长的“保安会”。赵尔巽再度牢牢掌握东北军政大权。

稳定了东三省局势的赵尔巽一度被宗社党、保皇派等视为取代袁世凯的目标人选。1912年1月30日,赵尔巽致电袁世凯,特别强调东三省的特殊地位,要求袁世凯承认东三省的立法、人事、财政、军事的独立。圆滑的他深知共和乃大势所趋,清帝退位已成必然,如此表态不过是想攫取更多的权益。

2月13日,清帝颁布退位诏书第二天,赵尔巽致电内阁,表示不再反对共和,同时要求“对于东三省用人行政能不速变更”。

经过一个多月的秘密协商,赵尔巽、袁世凯之间终于达成了默契。3月15日,袁世凯任命赵尔巽为东三省都督,并宣布只是变更官名,其他的诸如职权、官制、营制概不变动,文武属官照旧供职。

袁世凯的挽联

袁世凯对赵尔巽的拉拢不仅如此,刘江华《清朝东三省末代总督赵尔巽传奇》一文中有详细描述——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赵尔巽全宗案卷》里,收录了不少袁世凯给赵尔巽的信函。其中有这样一封,信封上写着“奉天赵都督台启,双挂号,大总统府缄,谨封”。信的正文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袁世凯将手写《挽亡妾王氏》送赵尔巽;二是将自己新写的三首诗赠给赵尔巽。

《挽亡妾王氏》共三副挽联,分别为58字一副、74字一副和14字一副。这是袁世凯为挽赵尔巽死去的小妾王氏而作的。

之一:

凶耗自蚕丛,正是国亡家破肠断心摧。又闻君解脱尘缘,舍我竟归干净土;

泉台逢大妇,念予负重身轻存难死易。暂时在草间偷活,代吾善事所生天。

之二:

去也太匆匆,剧邻八载辛劳倾心相助。卿甘茹苦,我未成名。当此际颠沛流离,不留一毫累家室;

别时真草草,讵料百年永诀执手缘悭。恨无绝期,情何以遣。待他日营斋致奠,可能半点到泉台。

之三:

从此青山埋白骨;

难期碧落与黄泉。

信是袁世凯在1914年7月14日寄出的,距他1913年10月当选中华民国大总统已过了大半年。此时的袁世凯,大权在握,如此纡尊降贵,自然是为了拉拢赵尔巽,以示亲近。

赵尔巽后代现在干什么工作(被袁世凯跪舔的遗老)(3)

奉天都督赵尔巽上将壹圆型褒功银章币。

“嵩山四友”闹剧

对于袁世凯,梁启超曾给予超级恶评——“东方式之怪魔的人物”“国中极恶之极恶”“最糟糕之统治者”。美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则认为袁世凯是一个“乱世奸雄的曹操型人物”。

无论怎样的争议,袁世凯都是一个非常狡黠的人,而且他对赵尔巽的跪舔,已达无耻的地步。

1915年,袁世凯在“称帝”之前、仿照汉高祖时“商山四皓”的典故封“嵩山四友”,俨然以帝王自居。“嵩山四友”的第一位,便是赵尔巽,其余三人为:徐世昌、李经羲、张謇。

1915年12月20日袁世凯发表申令,特封“嵩山四友”:

“自古创业之主,类皆眷怀故旧,略分言情,布衣昆季之欢,太史客星之奏,流传简册,异代同符。徐世昌、赵尔巽、李经羲、张謇皆以德行勋猷,久负重望,在当代为人伦之表,在藐躬为道义之交,虽高躅大年,不复劳以朝请,而国有大故,当就谘询,既望敷陈,尤资责难,匡予不逮,即所以保我黎民,元老壮猷,关系至大。兹特颁嵩山照影各一,名曰‘嵩山四友’,用坚白首之盟,同宝墨华之寿,以尊国耆,其喻予怀,应如何优礼之处,并着政事堂具议以闻,此令。”

政事堂根据这道命令议决了五项优待办法:(一)免其称臣跪拜;(二)赏乘朝舆,到内宫换乘肩舆;(三)皇帝临朝时,四友在勤政等殿得设矮几赐坐;(四)每人给以岁费2万元;(五)赏穿特种朝服。

赵尔巽对袁世凯这种赤裸裸献媚无所适从,他已隐居青岛,想做两袖清风的“世外高人”,但这种特权式的赐予,又像封建王朝的回光返照。

此时此景,就像叔本华说的:“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会觉得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又觉得寒冷。”

最终,“嵩山四友”无一人接招,这个傻瓜式的名号,随着袁世凯的倒台也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张作霖的敬畏

作为一代枭雄,张作霖颇具争议,但他一生敬畏的人却是赵尔巽。

张学良曾在口述史中称,“我父亲(指张作霖)没有人一个人可怕的,没有怕的人,他就怕赵尔巽,就是赵尔巽能说他……我父亲能起来,就是赵尔巽提拔起来的。”

赵尔巽后代现在干什么工作(被袁世凯跪舔的遗老)(4)

张作霖

张作霖自幼出身贫苦农家,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后投身绿林,势力壮大,清政府无力征剿,将其招安。光绪三十三年(1907)清政府在东三省改建省制,任命徐世昌为东三省总督。张作霖因计擒匪首杜立三有功,被升为奉天巡访营前路统领(旅长),管辖马步五营。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张作霖带兵入奉天省城镇压革命党人。赵尔巽深受感动,不但补发了调令,还升张作霖为奉天“剿匪”司令和奉天城防司令。这是张作霖最重要的一次命运转折,从此他由一个下级军官一跃成为将军。

赵尔巽确实是张作霖走上历史舞台的重要推手:“奉天国民保安会”成立大会上,张作霖以武力威胁革命党,保护了赵尔巽,稳住了奉天的局势。也因此增加了赵尔巽对他的信任,决定再调张作霖的前路两营进奉天。不仅如此,1912年1月又将刚组建的奉天中路巡防9营人马拨归张作霖统辖,使其所部兵力从原来的7营增加到16营,所统辖兵力达3500人以上。张作霖的腰杆随着军事实力的增强而硬了起来,并逐渐成为东三省举足轻重的人物。

由于赵尔巽比张作霖大31岁,有传闻说张作霖称赵尔巽为义父。即使后来张作霖成为北洋政府陆海军大元帅,势力扩张到长江以北和江南部分地区,处于人生的最巅峰时期,但在赵尔巽面前,张作霖始终称麾下,每次谒见赵尔巽时都署“沐恩张作霖”。即使在赵尔巽丧礼期间,张作霖行至北京北兵马司胡同赵尔巽宅邸大门口时,即开始一步一叩首,一路磕入灵堂,痛哭至两个鼻孔流血不止,被人搀出灵堂,“那场景真应了古人对‘泣血稽颡’的描述”。

关于赵张两家的亲事,赵尔巽的曾侄孙赵珩,在《二条十年》中记载了这段往事:赵世辉的夫人,便是张作霖的三女儿张怀瞳。因此,赵张两家有着特殊的渊源,使得两个家族在以后的岁月里,都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不过,赵张两家联姻一事,绝非唐德刚记录的张学良口述中所说“是赵尔巽主动向张作霖提亲”,而是当时张作霖确有此意,但曾伯祖(赵尔巽)认为两家出身、门第悬殊,因此坚决不允。直到曾伯祖去世后,张家再度提亲时才被应允。

婚后,赵世辉与张怀瞳感情和睦,夫妻恩爱,1942年举家迁居美国,在异国他乡相伴终老。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陈江华《清朝东三省末代总督赵尔巽传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