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县,是现代人在区分县的等级强弱时经常用到的一个概念。而在清代,虽然没有这个称呼,但也有对县的评级体系,那就是雍正年间确立的“冲繁疲难”制度。

冲,大体意思就是地当要冲;繁,指的是政务(主要是钱粮)繁忙;疲,指的是积欠较多、府库空虚;难,指的是纷扰较多,施政较难。在评价一个县的时候,以上四个字用得越多,就说明县的地位重要,官职就是“要缺”;字数越少,甚至没有(通常用一个“简”字),官职就是“简缺”。要缺和简缺虽然同样是一县之长,但品级有所不同,从简缺的县调任要缺的县,名义上都是知县,但实际上属于提拔或重用。

那么,胶东半岛地区的各个县,在清代都是什么等级呢?本文就根据史料简单介绍一下。

山东历史上的古州府 登莱两府的各个县在清代都是什么等级(1)

这里的胶东,并非狭义上的胶莱河以东,而是清代的登州和莱州两府(清末胶州从莱州府分出)。按照这个标准,胶莱河以西的昌邑、潍县、高密、胶州(胶县)都在这一范围内。

山东历史上的古州府 登莱两府的各个县在清代都是什么等级(2)

根据《清史稿·地理志》的记载,登州府辖一州九县,其中,蓬莱为登州府驻地,评级为“冲、繁、倚”,除此之外,还有四个州县被评为“冲、繁”,分别是福山、莱阳、文登、宁海(牟平),剩下的五个县当中,招远、栖霞、海阳、荣成被评为“简”,而黄县被评为“繁”。

山东历史上的古州府 登莱两府的各个县在清代都是什么等级(3)

莱阳、文登、宁海被评为“冲、繁”可以理解,莱阳算是登州西部的一个交通中枢,文登则是东部的要地,宁海的位置也比较关键,其中文登和宁海两地在清代都设营驻守,文登为文登营,宁海为宁福营。

以上三个县的面积也都很大,雍正至清末这段时间,莱阳包括莱西,宁海包括乳山大部,威海尚在文登辖下,耕地较多,钱粮份额也比较大,因此为“冲、繁”。

而在四个“简”县当中,招远和栖霞地处山区,当时黄金尚未大规模开采,按照产粮标准衡量,的确算是“简”。而海阳和荣成也被评为“简”,主要是建县时间比较短(雍正末建县),并且当时衡量经济的标准主要是粮食,而非海产。因此,现在的百强县荣成,在当时并不算出彩。

黄县被评为“繁”,应该是因为靠近府城,商贾繁荣,政务较繁的缘故。

值得一提的是,福山县原本规模不大,不算要缺。但自从烟台开埠之后,成为海关税收重地,福山也因此水涨船高。清同治五年,朝廷就专门下令:“改山东福山县知县为要缺。在外拣员升调。”

山东历史上的古州府 登莱两府的各个县在清代都是什么等级(4)

刚才介绍的是登州府下属各县,接下来看看莱州府的情况。

根据记载,莱州府驻地掖县,与登州府驻地蓬莱县,同样是“冲、繁、倚”。不过,因为莱州府辖区平原较多,故“简”县较少,多数为“冲、繁”要缺。

山东历史上的古州府 登莱两府的各个县在清代都是什么等级(5)

莱州府辖掖县、平度、潍县、昌邑、高密、即墨、胶县,其中只有位于腹地的平度和高密评级为“简”。平度面积辽阔,按说应该为“繁”,但或许因为平度州城不在驿道上(驿道从昌邑经新河、灰埠至掖县),并且全境不靠海,故评为“简”。

而北面潍县和昌邑作为胶东的门户,地当要冲,评级都较高,潍县为“冲、繁、难”,昌邑为“冲、繁”。而南面的胶州和即墨,属于南部沿海要冲,地位也比较重要,尤其在青岛开埠之后更是如此,因此胶州评级为“冲、繁、难”,即墨评级为“冲、繁”。

进入民国时期之后,县的评级标准发生变化,主要侧重于人口和面积,当时的县共分五等,胶东区域内,被划为一等县的有掖县、莱阳、即墨和平度,其中,掖县、莱阳和即墨在清代也都是“冲、繁”要地,平度由“简”变为一等县,则是面积大、人口多的缘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