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姜慧梓)2月22日,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第19个指导 “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也是乡村振兴总体目标提出后发布的第2个一号文件,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一号文件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一号文件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
新京报讯(记者 姜慧梓)2月22日,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第19个指导 “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也是乡村振兴总体目标提出后发布的第2个一号文件。
在2月23日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表示,今年的一号文件“不提新主题、不讲新提法,锚定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三农”工作,阶段不同、任务不同。2020年,我国实现全面脱贫。2021年的一号文件随即提出,我国“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从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并设置5年过渡期。今年的一号文件继续这一主题,包括8个部分35条内容,对2022年的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今年夏粮丰收困难空前,力求最大限度追回产量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两条底线”:即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同时,给出粮食安全底线的具体目标: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从现实情况看,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但并不是高枕无忧。比如气象灾害的影响,2021年,受秋汛影响,小麦大面积晚播,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5个省有1.1亿亩小麦晚播半个月左右,占小麦播种面积的1/3。
这样的情况不仅未曾有过,甚至还会影响到今年。唐仁健表示,现在距离今年夏粮小麦大面积收获还有100天左右,目前经过努力耕作,冬小麦的种植面积基本跟去年持平,但是苗情非常复杂,夏粮丰收面临空前的挑战和困难。接下来将以超常超强的力度,从麦田管理、防灾减灾、春耕备耕三个方面入手,最大限度追回产量,保住夏粮。
他还指出,农民种粮能赚钱,国家粮食就安全。今年,将推动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
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不能把农户从产业链中挤出来”
自2020年我国全面脱贫以来,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就成为一项主要工作,也是今年一号文件提出的“两条底线”之一。
中央农办副主任、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表示,2021年,我国全面建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近70%的监测对象已消除风险,其余人员均已落实帮扶措施,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可消除风险。同时,对脱贫后又受灾的人口及时采取帮扶措施,化解因灾返贫致贫风险。
据其介绍,去年,我国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2550元,比上年增加1810元、增长16.9%。
刘焕鑫表示,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要靠产业和就业。产业振兴被放到乡村“五大振兴”的首位,产业兴旺也被视作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产业发展,具体提出三点要求: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和带动农民就地就业。
中央农办专职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吴宏耀解读指出,乡村产业要姓“农”,要在种养业基础上,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三大乡村产业。具体来说,纵向打造农业全产业链,由卖原字号向卖品牌产品转变;横向促进农业与休闲、旅游、康养、生态、文化、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
同时,大力发展县域范围内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推动形成“一县一业”发展格局,科学布局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等环节,形成县城、乡镇、中心村分工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同时,引导农产品加工更多向县域、主产区转移,打造城乡联动的产业集群。
产业发展的目的是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欢迎工商资本到乡村投资兴业,带动农民一起干、一起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不能富了老板就忘了老乡,更不能把农户从产业链中挤出来。”吴宏耀表示。
“农村还是精神文化洼地”,要解决好高价彩礼等问题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乡村治理方面有三点部署:抓基层组织建设、抓精神文明建设、抓模式载体创新。
刘焕鑫表示,今年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乡镇、村集中换届后,全面开展乡村振兴主题培训,把“四议两公开”落到实处,即村党组织提议、村“两委”会议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决议公开和实施结果公开。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刘焕鑫坦言,现在农村还是精神文化的洼地,要支持农民自发组织、主动参与文化体育活动,为农民群众提供低成本、参与度高、健康文明的休闲娱乐方式,不求高大上,管用就行。
同时,加大专项治理力度,解决好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突出问题,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此外,在模式创新方面,将这些年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中探索出的“积分制”“清单制”等好经验好做法推广应用,进一步明确细化标准、规范程序和评价机制。
新京报记者 姜慧梓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李立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