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日,祁东一中刚刚办好的基金账户,收到了第一笔81万元捐款。
这一天,距离第一笔捐款人刘应辉老人的80大寿,正好过去15天。
15天前的11月18日,老人致信曾经工作过的祁东一中,决意捐出毕生积蓄81万元,设立奖励基金,激励广大师生明“读书报国”之理,走“创新图强”之路。
老人说,81万元捐款,一是他迈上了81岁,二是因为当年他带着810元钱离开祁东,如今千倍回馈。
刘应辉老
老人在信中动情地写道:“我捐献,不是因为我有钱,而是因为我一生从事教师职业的惯性驱动,完成一名普通教师未尽的心愿,也因为祁东给我留下了太多太多的眷恋!我捐献,是因为在我心中追求的主义和信仰没有改变,是我作为曾在祁东一中支部党旗下宣誓的共产党员,又一次重温《入党誓词》、不忘初心的实践!”
学生:刘老师改变了很多同学的命运
“以校为家,爱生如子,成果丰硕”——这是学生们对刘应辉老人最“雷同”的评价。
1965年,刘应辉从湖南大学毕业,来到祁东二中工作。1969年,他调任祁东一中。一段感人至深的师生情缘就此展开。
老人至今还清楚记得,学生李朝国1971年参加工作后写给他的第一封信。信中说:“老师,您知道吗?您的一次家访,改变了贺国顺同学的人生命运。”原来,贺国顺因家里穷要退学,老人多次家访,打消了他退学的念头。毕业后,贺国顺招工到衡阳市,而那次招工的起点要求正是初中毕业。
不止是贺国顺。谈起老人的故事,学子们滔滔不绝。
由于特殊时代背景,1978年7月高考时,祁东一中有些很有潜力的应届学生未能考上大学,只能回到农村老家。但是,从农村考上大学当上老师的刘应辉,没有忘记心中的学生,没有忘记家长的嘱托。他通过书信、口信等方式,把当年落榜的重点班学生,一个一个叫回来插班复读。
经过努力,当年有18名同学考上了中专或大学,改变了人生命运。
周爱明是接到刘应辉的信而返校复读的学生之一。他虽然没在老人带的班级,但老人依然非常关心他。考虑到他家距学校较远,加上个性好动常常管不住自己,老人就让他住到自己家——一间不足12平方米的生活兼办公用房,严加管束。
“当时我跟老师的儿子分别睡上下铺。”时隔40年,周爱明对当年的情景仍记忆犹新。1979年,周爱明顺利考上重点大学,现在是上市公司、广东惠利普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他感激地说:“没有刘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这一辈子我都把他当父亲对待。”
在学生的陪同下,刘应辉重游一中
除了刘爱明,还有高7班的刘树生、高10班的刘春花、复读班的彭柏元等,都是接到老人当年的书信或家访,才回到祁东一中,复读考上了高校。
在祁东一中任教15年,老人所带的每届班级都非常优秀。学生贺安生在1978年9月19日给老人的信中这样写道:“您来到我们高25班,经过您的努力,让一个‘乱班’一跃为‘先进班’。您如兄如父般严格要求我们,又如慈母般关爱我们……”
严师出高徒,老人门下人才辈出:有中国驻美国休斯顿总领事李强民,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力神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董事长周春林,北京海军总医院将军级医生李鸣皋,衡缘集团董事局主席何秋生,湖南省地质探勘专家贺安生,还有大学教授张少华、周小平、唐民安等,更多的是何文波、肖正元、唐翠媛等等,他们或是党政机关干部,或者奋斗在创新创业第一线……
老人:祁东是我的“心灵故土”
在给祁东一中的千字长信中,老人深情地写道:“我出生在广东,历练在祁东。祁东是我难以忘怀的‘心灵故土’,是我人生的第二故乡。”
在老人18万字的自传《有雨也有晴》中,他再次呼喊:“祁东是我心灵的故土,是我人生的第二故乡!”
为什么祁东让他如此眷念?因为学生们的情谊让他无比温暖。
由于老人的父亲曾任国民党少校军需官,因此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在政治上受到了歧视和屈辱,甚至被打断了肋骨。至今,他的胸前还残留着肋骨突起变形的伤痕。
老人虽然遭遇不幸,但也收获了弥足珍贵的情谊。在最艰难的岁月,有人敲开他的房门,提醒他赶快出去躲一躲;有人从门缝里给他塞纸条,上面弯弯扭扭地写着:今晚有人要抓你坐水牢。学生周南山、周长明,同事陈梅村、同事蓝正兴的母亲、同事黄炳粦的父母,还有不知名的学生家长都曾冒险收留他,多次帮他躲过了武斗,逃过了水牢之灾……
老人还回忆:“1970年我第一个孩子出生之际,学生高达斌的母亲亲手为我缝制了所有的婴儿衣服。我的孩子来到人间穿的第一件衣服,就是学生家长一针一线缝制的。大家对我太好太好,待我亲如手足。”
刘应辉老人参加高28班同学毕业41周年聚会
1979年,远在长春读大学的贺安生,特别托付他的父亲挑着生日礼物,送到祁东一中为刘应辉庆祝40岁生日;1983年,老人出差长沙,周爱明请他到高档酒楼叙旧,感谢师恩;1989年,唐翠媛专程从衡阳赶到长沙,为老师祝寿;2013年,肖正元多方联系,找到了老人,邀请他和爱人参观他的创业基地,并陪同他们到内蒙、延安、西安等地游览,报答老师当年垫钱为他交学费的恩情……
捐款:省吃俭用的毕生积蓄
1984年,因教学成绩突出,刘应辉调到长沙一所高校继续任教,直至退休。虽然离开祁东35年了,但他一直在思考:用怎样的方式,才能表达对第二故乡的感激之情呢?
2015年,老人因病在长沙住院。病榻之上,他向专程从中山赶来探望的周爱明首次袒露了心声:想在祁东一中捐资助学。这个愿望在他心中酝酿了四年,但一直没有合适的时机。
2019年10月19日,高28班学生毕业41年后重聚祁东一中,老人受邀参加。校长傅三元介绍:“近几年来,祁东一中始终‘低进高出,后发赶超’,在生源基础不尽人意的背景下,从‘抓高三’向‘抓三年’转变,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高考成绩。尤其是2019年,刘朝伟同学以678分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
祁东一中丰硕的教学成果及师生们“蟾宫折桂,舍我其谁”的必胜信念,深深打动了老人,更加坚定了他捐资兴教助学的决心。
2019年11月18日,在女儿刘宁静为他操办的80大寿家宴上,面对前来祝寿的20多位学生和无法拒绝的礼金,老人只好把那封《感恩祁东,不忘一中》捐资助学的公开信念给大家听。然后,他把这封信正式寄给了祁东一中校长傅三元、书记陈吉光,表达了他的心愿。
接到信后,陈吉光感动不已:“老人平常生活简朴,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把一生的节俭奉献出来,令我感动,令我敬佩!他还语重心长地叮嘱要我们,大力倡导‘读书报国’‘创新图强’的理念。”
实际上,老人一家经济并不宽裕,每一分钱都是节省出来的。他的老伴张玉莲告诉记者:“老头子一辈子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就连当年他出差北京,吃的菜都是随身带着我给他做的榨菜,晚上则睡在出版社的地下室里,节省得很。”
刘宁静对记者表示:“我感受到了师兄师姐们对我一家的关爱,见证了父亲与他们非同一般的师生情怀。我尊重他的选择!”
刘应辉和他的老伴张玉莲
陈吉光介绍,受老师的义举感动,学生周爱明、蓝小荔夫妇以及唐翠媛、陈新云等人也行动起来了,大家纷纷解囊资助奖励基金。在老人生日宴当天,认捐总金额便达到了100万元。这些钱,将用于奖励祁东一中创新教学、业绩突出的老师和读书报国、成绩优异的学生们。
老人致祁东一中的信
(记者周明韬 王靖 编辑王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