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翻译?翻译是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让掌握一种语言形式的人们通过翻译能够了解掌握另一种语言形式所表述的内容如果能够从中获得某种享受,那就更妙,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任意文言文翻译?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任意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翻译会诊)

任意文言文翻译

什么叫翻译?翻译是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让掌握一种语言形式的人们通过翻译能够了解掌握另一种语言形式所表述的内容。如果能够从中获得某种享受,那就更妙。

教科书中选的文言文都是精品,闪耀着老祖宗智慧的光芒,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翻译的目的是让昨天智慧的光芒能照亮今天人们的心灵。怎么翻译文言文?在上个世纪初,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老先生用“信”“达”“雅”三个字就表述清楚了。这里只不过拾人牙慧。非常遗憾的是,一个世纪过去了,我们的文言文翻译有些似乎跟不上趟,如果老人们泉下有知,可能会摊开双手,表现出谈谈的无奈。“古为今用”文言文的教学,除了了解古代历史前人思想,重要的还有锻炼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文言文翻译,分直译和意译。不管是直译还是意译,最起码得尊重(信)准确,(达)通顺的原则。下边我们“请”一些文言“翻译”出来大家议一议。

《与朱元思书》:“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译“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

这样的翻译堂而皇之出现在译文里,“喧嚣”在课堂上,不是一种悲哀?我们都知道东和西是反方向的,船在江河中,而且是“随着江流飘荡”能“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任意东西释成“放任船自己飘荡”可能要恰当一些。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译“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鸣声嘤嘤是哪样意思?老师懂不懂?不晓得,学生可能不懂。“嘤嘤成韵”译:各种 鸟声汇成美妙动听的音乐。可以?

《兰亭集序》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译,“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幽:幽深内藏。什么意思?学生听不懂。译成:“心灵深处”要得?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是“看”还是“观察”?“舒展眼力”什么意思?开拓视野要得不?

“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讲前一分句不“顺”应该不为过。假如译成“视觉和听觉都得到充分的享受,确实非常快乐。”可以?

《河中石兽》“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译“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颠:疯狂。“颠”在这里译成疯狂,似乎真的有点“疯狂”。小心翼翼地读了几遍,还是没读懂。憨,傻,笨,弱智,脑筋不够用,都比“疯狂”恰当。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译“ 孔雀朝着东南方向飞去,每飞五里便是一阵徘徊。”五里:这里应该是“约数”,指飞了不远。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孔雀在空中怎么“徘徊”?译作(依依不舍)“绕着飞”行吗?孔雀向东南方飞去,飞不远,就要在空中绕着飞,久久不想离去。

“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译。又说:“太守有个排行第五的儿子,貌美才高还没有娶妻”。

现在有用“美”形容小伙的?不可思议。

《归去来兮辞·并序》“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译“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

形体怎样奴役心灵?没搞懂。既然自己被物质生活所迫不能随心所欲,为什么还要跟自己过不去,因失意而悲伤有用吗?。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译“孩子们欢快地迎接,孩子们守候在门前或院子里。”味道不对。究竟有多少“孩子们”?

有的孩子欢快地跑过来迎接,有的在门口等候。简单明了。

《富贵不能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译“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不知所云。最寛广的住宅,最正确的位置,最光明的大道在哪?

译(大丈夫)应该心胸开阔,言行举止要成为别人的表率,用真理的光芒照亮人生之路。

雾里看花是一景,文言文毕竟不是花,教学是没有天梯的。

《李贺小传》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译“李长吉身材纤瘦,双眉几乎相连,手指很长,能苦吟诗,能快速书写”。学生提问题。老师,“苦吟”什么意思?(长时间的朗读)要得?

《前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译: “飘飘然如遗弃尘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进入仙境。”

全身心得到了充分放松,如同忘却纷繁的尘世,独自一人,插上翅膀,飞入仙境。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译:“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这样翻译学生应该在“五里雾”。

摇起桂树做的棹和香兰木做的浆,划破月光照耀下鱼鳞似的波浪,在流淌的月光里逆流而上。。

诗可以朦胧,文言翻译我看是不能。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忽逢桃花林”译“忽然眼前出现一片开满鲜花的桃树林”。

“ 夹岸数百步”译,分布在小溪两岸,有几百步之遥。

“ 落英缤纷”译(春风过处)花瓣纷纷飘落”。既是“中无杂树”何来的“交杂”?

“面对”如此美景,富于生命力的动态比静态应该要美一些。

《木兰诗》“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译“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这里的“思”“忆”都是因“叹息”引起,译成担心、忧虑可能要符合当时的心境.

不管是在课桌前,还是在讲台上,文言文都学了许多年。也困惑了许多 年。文言文翻译究竟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如果是准确,通顺,那么我们的许多翻译是得不到高分的。假设还要求点文采,就是严复老先生强调的“雅”。这就可能过分了。

“ 述而不作”,就是”传声筒“。只要求把别人的意思表述清楚,没自己的见解。现在许多老师拿这个成语当"挡箭牌“。不分青红皂白的赞美害的他们吐沫横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