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作为观众心中最知名的宋朝官员之一,包拯最近终于在《清平乐》中上线了。

一出场,包拯就率领一众言官义愤填膺地拦驾进谏,逼得官家进退不得,只能默默用衣袖挡一下横飞的吐沫。铁面无私的人设,立得妥妥的。

一张图看懂包拯,喜欢参人的白面包拯(1)

然而有趣的是,包拯在《清平乐》上线后,观众的关注点却跑偏了。不少网友对着《清平乐》中白面长须的包拯发出了大大的疑惑:“包大人竟然美白成功了?”

确实,《清平乐》中的包拯与许多人印象里面如黑炭,额带新月的形象相去甚远。但如果比照历史画像,就会发现《清平乐》中的包拯形象其实更接近历史。

白书生变包黑炭

虽然包拯在如今家喻户晓,然而在《宋史》中对他的记录很少,也并没有特别对他的外貌进行描述。但从包公祠保留下来的塑像来看,包拯其实是一个清瘦的白面书生。

而民间之所以将包拯形象传为黑面,与他的性格分不开。

包拯严于律己、为人耿直。宋仁宗庆历新政时期,包拯由守旧派推举进入中央任职,但是他却并没有站在守旧派一方,而是保持中立。不管是新派旧派,都躲不开包拯的弹劾,被包拯弹劾降职、罢官的重要大臣不下三十人。

一张图看懂包拯,喜欢参人的白面包拯(2)

民间有俗语说:“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就是讲包拯像阎罗王一样铁面无私。也正是因为包拯不畏强权、不吝私情的性格,让他在百姓心中有了庄重威严、不假辞色的形象。

元朝后,戏剧高速发展,包拯被反复搬上舞台。而为了将包拯庄重威严的形象具象化,表演者从古代中华五色中选取了象征地位与威严的黑色作为包拯的脸谱色。

在清朝以前,舞台上的包拯脸谱其实是纯黑的。随着民间故事的流传,包拯逐渐被神化。

一张图看懂包拯,喜欢参人的白面包拯(3)

有传说,包拯头顶月牙,往来阴阳两界,日断阳间,夜判阴间。于是表演者在原有纯黑脸谱的基础上加入了白色,勾勒月牙。这个形象在众多影视剧中被沿用,成就了我们如今熟悉的包青天。

名侦探真的不会探案

当然,观众对包拯的误解不只有外貌形象,传说中判案如神的包青天其实并不会探案。

我们之前讲到包拯热衷于弹劾朝廷官员,这不仅是因为包拯严明刚直,还因为包拯长期在监察系统任职。

包拯曾任监察御史,后进入知谏院监察文武百官,累任御史中丞。他也曾在大理寺任职过一段时间,但并没有很多审案纪录,甚至历史上还有包拯判案能力不足的争议。

一张图看懂包拯,喜欢参人的白面包拯(4)

包拯画像

比起探案,他可能更喜欢参人。

南宋后期,开始有包拯判案的文学作品在民间流传,到了元朝,包拯屡次被搬上舞台,关汉卿的名作《包待制三勘蝴蝶梦》就是其中的代表。

清朝小说家石玉昆所著《三侠五义》中,包拯在众位侠士帮助下,破奇案、平冤狱的故事奠定了如今影视剧中的包青天形象。1993年由台湾中华电视公司制作,金超群出演的《包青天》就是由《三侠五义》改编而来的。

一张图看懂包拯,喜欢参人的白面包拯(5)

《新包青天》

“铡美案”“珍珠衫”“狸猫换太子”......《包青天》前后拍摄了十几部,以探案为主线,将观众对包拯破案如神的想象搬上了荧屏,走进了千家万户,而神探包拯的名号也越来越响。

智商奇高,情商掉线的傻包拯

对于年轻的观众来说,2000年开播的《少年包青天》系列才是童年的记忆。

《少年包青天》系列前后拍摄过三部,虽然仍旧是包青天探案的故事,但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认知中的包拯。

第一部《少年包青天》剧情在包拯读书时期开始,因为还是书生,所以周杰饰演的包拯少了“包青天”的铁面无私,而是放大了其在破案上的聪明才智。

一张图看懂包拯,喜欢参人的白面包拯(6)

同时,剧中改掉了包青天严肃庄重的形象,在周杰的演绎下与公孙策和展昭日常斗嘴的包拯,有些贱萌可爱。这部剧成功将包拯的形象拉下了不可侵犯的神坛。

《少年包青天2》中的包拯由陆毅饰演,基本延续了第一部中的风格。然而也许是为了贴合演员的气质,陆毅版的包拯少了第一部中的贱萌,反而稳重了不少。同时感情线的增加,给陆毅版的包拯塑造了一个智商奇高,但情商掉线的形象,有着莫名的反差萌。

一张图看懂包拯,喜欢参人的白面包拯(7)

而到了《少年包青天3之天芒传奇》(以下简称:《少年包青天3》)一上来,就让包拯失忆变成了傻子。虽然在第一案结束之后,包拯就恢复了记忆,但这份隐隐的傻劲儿却贯穿始终。

《少年包青天3》中邓超饰演的包拯,性格特点要更分明一些,毒舌属性增加,情商持续掉线。但这部的包拯身上,背负着天芒阴谋的暗线,在插科打诨背后,人物更加深沉。同时《少年包青天3》中有许多对佛家思想的探讨,比起前作对破案的展示,这部剧更注重对人性的探讨。

一张图看懂包拯,喜欢参人的白面包拯(8)

在《少年包青天》系列之后,随着创作的多元发展,包拯的形象也在不断变化。《开封府》中黄维德饰演的包拯,正直严肃能治小儿夜啼;改编自漫画的《开封奇谈》中,李川饰演的包拯,从卖萌耍贱的纨绔子逐渐成长为努力上进的“小府尹”......

一张图看懂包拯,喜欢参人的白面包拯(9)

然而,基于黑面神探形象创作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展现真实包拯形象的作品却少之又少,渐渐的许多人已经忘记了包拯的真正面孔。

这些年来,像包拯一样被观众“误解”的历史人物不在少数,刘墉、纪晓岚、李莲英、潘美(潘仁美)......当然,这些人物被观众“误解”也体现着戏说作品的深入人心。

戏说作品百样开花,历史正剧克己严谨,才是观众希望看到的局面。

【文/久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