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2 年序曲》是一首辉煌的胜利颂歌
——柴可夫斯基管弦乐《1812 年序曲》审美浅析
向阳光
一、创作背景
《1812 年序曲》这首乐曲在出版时标有“用于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落成典礼,为大乐队而作的1812 年庄严序曲”的说明。即该教堂于1812年毁于拿破仑的侵俄战争中(法俄战争中被战火焚毁),所以此曲是以当年俄罗斯人民反抗侵略,保卫祖国最后获得胜利的史实为题材的。另有一说,该曲是柴可夫斯基于1880 年10 月应他的老师尼古拉·鲁宾斯坦的请求,为莫斯科艺术工业博览会而写的一首大型乐曲。无论哪种说法,《1812 年序曲》是柴科夫斯基最受人们欢迎的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于1882 年8 月20 日首次演出时,受到了听众极其热烈的欢迎。音乐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加上乐队宏大的气势以及乐曲末段的钟、鼓和排炮齐鸣的热烈气氛,胜利场面,蔚为壮观,使当时的听众非常兴奋,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演出中动用了超大规模的乐队(包括一个完整的管弦乐队),并在结尾处加了一个军乐队,还动用了大炮。这部序曲能为柴科夫斯基赢得声誊并被推为他的代表作品,是作者没有预料到的。
二、历史内容
1812年,法国拿破仑率领60万大军入侵俄国境内,企图在短时间内歼灭俄军,占领莫斯科,并迫使俄国投降。战争开始时,拿破仑军队在数量占优势的情况下,俄军不得不逐步撤退,法国迫近莫斯科,俄军司令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的战略,下令放弃莫斯科,30万居民百分之九十暂时撤出莫斯科。 农民们纷纷加入游击队,烧掉了粮食,使拿破仑的侵略军在冰天雪地里饿着肚子作战。拿破仑在占领莫斯科一个月后,仍无法迫使俄国投降,反而令自己孤军陷入重围。拿破仑的军队由于经不起俄军的反攻和游击队的袭击,结果惨遭失败,拿破仑绕道德境才逃回法国。拿破仑入侵俄国时多达六十万的部队大部分被歼灭,最后只剩下不足万人逃出俄国国境。俄国人民以骄傲的心情读着库图佐夫的对军队的文告:“勇敢和胜利的军队!你们终于站在帝国主义的边疆了。你们每一个人都是祖国的救星,俄罗斯用这个名字来欢迎你们,你们在这次迅速进军中建立起来的不平凡的功绩,使全国人民都感到惊奇,并带来了我们永远的光荣。”
三、美学分析
《1812年序曲》是柴可夫斯基根据上述史实写成的一部管弦乐作品。他在这首序曲中层次分明地叙述了1812年的这一事件:俄罗斯人民原来的和平生活和随后发生的不安与骚乱,俄法两军的会战,以及最后俄国击溃法军,俄罗斯人民庆祝胜利的狂欢情景等。
柴可夫斯基在《1812 年序曲》中,以它英雄的爱国主义题材和音画般的通俗易懂的标题性,以及形象化的主题发展和灿烂的管弦乐的音响色彩,取得了他自己远远没有想到的被听众所欢迎的效果。
乐曲开始是序奏,从一段辽阔的慢引子开始,首先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分成六个声部的方式(每个声部两人)奏出的一支古老的赞美诗。弦乐组奏出了按严谨和声结构写成的bE 大调,3/4 拍子,慢速,庄严的《众赞歌》:
11 |2 3 11 |23 44 4 |4 - - |33 33 3 |3 3 3 |2 . 2 22 |3 - 1 |
2 3 1 |23 44 44 |44 44 44 |44 43 4 |4 - - |33 33 33 |2 . 2 3 |3 -
用以描写拿破仑侵入俄国境内时,群众的苦恼情绪和人民在国难临头时祈求上帝保佑的情景。赞美诗选自宗教歌曲《上帝,拯救你的子民》(台湾译为《天主佑民》)的旋律。它肃穆虔诚,这是俄国人民对和平与安宁生活的向往。继之由木管吹出了悲哀呻吟的旋律,这个主题音响庄严、宏伟而有力。又以紧张的三连音相互交替发展,成为狼烟四起和人民的激怒呐喊、呼号。沉重的低音乐器这时发出了庄严的号召。终于改为4/4 拍子,矫健的骑兵进行曲,冲破了不祥的气氛,带来了希望:
05512 3212 31 1 |05512 3212 31 1 |06623 2646 2646 2 |
05512 1535 1535 1 |,它英姿勃勃,象征着响应号召的战士踏上征途。随后力度加强,速度加快,表现出了俄罗斯人民抗敌热情的高涨。序奏的最后,圆号吹出了骑兵的主题。
乐曲的呈示部为be小调,4/4 拍子,三部曲式结构,主部音乐主要描写了拿破仑军队的逼进。这时的音乐和前一段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音乐的速度极快,音阶上行下行互相对抗,开始描写两军决战,从这主题特意加强的重音和切分音中,仿佛可以听到剑击声和马蹄声。旋律如旋风,节奏似痉挛。描写着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
4 |4 4323 2176 57 |46 24 72 3345 |6 6567 161 7567 |
1 1712 311 1123 | 4345 6567 17 6345 |6567 1712 32 1671 |
2123 4345 6 61 |56 34 71 5
当这个主题逐渐传遍整个乐队并发展到最高潮时,你会听到击鼓声。在主部的展开过程中,出现了bB大调,4/4 拍的《马赛曲》为素材的主题:
011 11 |4 4 5 5 |6 - 633 33 |6 6 7 7 |1 - 155 55 |
1 1 2 2 |5 . 3 11 31 |6 4 3 2 |1
法国号和短号相继奏出《马赛曲》,它的反复呈现用以作为法国军队侵入俄国的象征。经过变化引伸,以及与主部音乐因素的交织与发展,描写了拿破仑军队的猖狂残暴和抗敌战争的艰苦、激烈。中段,铜管、木管和弦乐交替奏出了法国《马赛曲》片段,描绘了法军的猖狂与暴虐。
两支旋律在互相碰撞交错后逐渐舒缓下来,接着出现的是同《马赛曲》主题相异的两个俄罗斯风格主题。出现一支流畅、辽阔的俄罗斯民歌,诉说着俄罗斯人民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以及他们不畏强暴、准备给予来犯的敌人迎头痛击的决心。这时,你是否留意到乐团打三角铁的声音和听到足够的泛音。
炽烈的战斗平静下来之后,副部主题揭示了俄国战士们思念家乡的心情,俄罗斯的民间旋律展示了士兵们热爱祖国,怀念亲人的心情,同时也描写了战士们休息时的欢快场面。其副部描写战争间隙中俄罗斯战士对家乡的思恋和生活情景包括两个主题:一个是#F大调,4/4 拍子,抒情的旋律,刻画了战士的内心世界:
1 |5 . 5 54 32 |5 5 0 2 |5 . 5 54 32 |5 - 0 5 |6 1 2 34 |
5 - 0 5 |6 1 7 65 |1 -
另一个主题是be小调,4/4 拍子,以俄罗斯婚礼歌曲《在大门旁》为素材的旋律。先由长笛和单簧管奏出,具有一种热情的特性,随后你会听到铃鼓的声音,它应该是澄清的。这首歌曲充分表现出俄罗斯人民即使在危难时刻仍然不失去蓬勃的朝气和肯定自己力量的信心。与上面的俄罗斯旋律一样,舒缓了紧张的战斗情绪。反映了人民在战争中自信、乐观的精神面貌:
334 32 11 26 |11 6 171 26 |3 66 61 76 |3 66 61 76 |
展开部中主部主题与《马赛曲》的音调此起彼伏,交错出现。这一段又是会战场面的描绘,音乐显示新一轮的搏斗,铜管乐器和弦乐器错综交织,打击乐器象征刀光剑影的搏斗,你会听到多次击鼓和击钹的声音,仿佛一直在激战的旋涡中周旋。开始像那辽阔战场的远方弥漫着尘烟,继之又像眼前人仰马翻,风声鹤戾的场面,这是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恶战。
再现部略有变化,主部的战争气氛更加激烈。副部的两个主题再现后,《马赛曲》更猖獗,但它已是回光返照。一连串下行模进的四音列,犹如声势浩大的追击洪流一泻千里,那排山倒海不可阻挡之势压倒了声嘶力竭的《马赛曲》。而《马赛曲》在后期渐次减弱,它的片断只是加快了速度,时断时续,它已逐渐失去了耀武扬威的性格,后来在低音弦乐器的阴沉音符衬托下转入低音区(大管、低音长号和大号),旋律显得支离破碎,预示着侵略者必将失败的命运。紧接在《马赛曲》主题之后,乐声的速度加快和加强,出现第一声炮响,接连出现五下炮声,音乐转入暴风骤雨般的下行乐句,描绘最后的搏斗和敌军的溃逃,形象鲜明、逼真。俄罗斯人民节节进逼,并最终赢得了胜利。
结尾部分极其辉煌壮丽,开始时再现《众赞歌》,这时候,添加进来的军乐队以雷霆万钧之势庄严而宏伟地奏出。此赞美歌之后变为谢神曲和凯旋歌。鼓声、钹声和钟声齐鸣,同时出现了活泼而热烈的骑兵主题。由于结合着管钟特别新颖的色彩,显得更加威武堂堂,成为一首辉煌的胜利颂歌,象征着斗争的光荣结局。
接着,低音铜管和低音弦乐奏出俄国国歌的前半部分,即bE大调、2/2 拍子的俄国国歌:
5 - - - |6 - 6 - |5 - - 3 |1 - - - |
1 - - - |7 - 6 - |5 - - - |6 - - - |
4 - - - |5 - 5 - |3 - - 4 |#4 5 #5 6 |
它与骑兵进行曲用复调的手法相结合,伴随着大炮的轰鸣声,像是凯旋归来的战士行进在凯旋门下、检阅台前,表现了俄罗斯人民欢庆抗战胜利的盛大场面。全曲在欢欣鼓舞、万民沸腾、充满胜利喜悦的气氛中收束。
十月革命后,苏联演奏此曲时,用格林卡的歌剧《伊万·苏萨宁》中的终场合唱《光荣颂》(bE大调,2/2 拍子)取代了俄国国歌,因此现在我们可以听到两种不同结尾的演奏效果:
3 - 2 1 |2 - 1 2 |3 - 5 3 |2 - - - |
3 - 2 1 |2 - 1 2 |3 - 5 3 |2 - 2 3 |
4 - 3 2 |1 - 1 7 |1 - 6 - |5 - - 3 |2 7 1 3 |2 7 1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