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匡庐图》轴,水墨绢本,纵185.8厘米,横106.8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幅画的主题,应该是根据元人柯九思在画上所题写出"庐山五老峰"而来,画中描绘崇山峻岭、群峰环抱之势,叠嶂耸入云霄,瀑布直泻、飞流直下三千尺,正符合骚人墨客心中完美的庐山形象。此外画上有南宋高宗题“荆浩真迹神品”六字;钤有“御府之宝”一印;又有元人韩玙、柯九思二诗;还有清乾隆题诗及梁诗正、汪由敦的和诗。

匡庐图在哪些著作中(匡庐图画的不是庐山)(1)

虽是远景,主峰耸立,两侧烟岚飘渺,诸峰如屏,相互映照的气势让人一眼关注;又一飞瀑从山间飞奔直下,使人想起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这一部分是画中最有气势的胜景,也是观者第一关注的点。

匡庐图在哪些著作中(匡庐图画的不是庐山)(2)

中景这部分,似乎可以听到崖间瀑布喷泻而下,击石分涧的声音。山路攀援而上,一座木桥架在溪涧之间,两边悬崖峭壁,松柏参差矗立。在桥的左方有一座庭院坐落林荫间,一排祥和归隐气息。

匡庐图在哪些著作中(匡庐图画的不是庐山)(3)

近景处涧水上一叶泛舟,船夫正在靠岸,欲把观者带入画境。石坡之上又一座庭院坐落山麓间。小四实在是看不清屋内场景。涧水崖边有一座长堤板桥,桥上赶驴人悠然自得,赶驴赏景。整幅画以远景、中景、近景相结合,变换丰富而细腻,层次井然。

匡庐图在哪些著作中(匡庐图画的不是庐山)(4)

《匡庐图》的作者荆浩,吸取北方山水雄峻风格,画法似以突出的轮廓线与结构线确定山石形体凹凸,再以短条皴其质感,复以水墨渲染,因而石质的坚凝,空气的清明,隐约可见。表现出一种高深回环、大山堂堂的气势,荆浩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他所著《笔法记》为古代山水画理论的经典之作,提出气、韵、景、思、笔、墨的绘景“六要”。这幅画,反映了荆浩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代表了当时山水画发展的新成就。在山石的笔墨表现上,已经有别过去唐代李思训父子的画法,在真实感和体积感上有了很大的突破。画中的山头和暗处皴法类似小斧劈,再施以淡墨多层晕染,以表现阴阳向背。

匡庐图在哪些著作中(匡庐图画的不是庐山)(5)

画中瀑布是通过浓墨重笔“留”出来的一脉山泉,不同的白色泉水角度不同,飞瀑的神态也多样起来。这种以黑“留”白的手法,至今还有画家在沿用。

现在学者对《匡庐图》有很多猜测的地方,例如对荆浩的里籍、隐居处、《匡庐图》的取景地有各种各样的猜测。画中的“庐山”并不是“庐山”。因为画中的“高、险”的山峰,怪石嶙峋的石头,庐山上是没有的。画的不是庐山,那为什么要取名《匡庐图》?还有一个北派山水画的鼻祖,为什么去画南方的山水?

匡庐图在哪些著作中(匡庐图画的不是庐山)(6)

匡庐图在哪些著作中(匡庐图画的不是庐山)(7)

其实《匡庐图》一开始并没有题名,宋高宗赵构在画上提了“荆浩真迹神品”六字,并在下面用了内府之宝印。赵构完全继承了宋徽宗赵佶的治国无妨,在书画上却很有造诣。赵构精于书法,善行、草书,虽然没有其父宋徽宗瘦金体那样牛。但是对于这幅画的认证应该没有问题。元代韩屿和书画大家柯九思也先后在该画上题诗,柯九思当时的官职负责鉴定元代内府收藏的书画,这才给了他可以提诗的机会。明代收藏人不详,清初为明崇祯进士,入清后官至吏部左侍郎的孙承泽收藏。直至此画进入乾隆御府,在乾隆五十六年(1791)由阮元等编撰的《石渠宝芨续编·宁寿宫》著录,将题目改为《匡庐图》,画上有乾隆的题诗二首,另有大臣梁诗正、江由敦的和诗。正是由于《石渠宝芨续编·宁寿宫》的更名,才会现在的一些猜测。乾陵有时候真的是费力不干好事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