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2年起,来自贵州师范大学的一个摄影团队,翻山越岭深入村寨,免费为农村家庭拍照。10年来,他们走过25个村寨,为6998户家庭拍摄了14673张照片。日前,多张来自贵州山区家庭10年前后全家福对比的照片刷屏网络,“意外”展现了中国乡村的深刻变化,引发网友关注。
近日,南都记者联系上该摄影团队的创始人郑宇潇以及现任摄影团负责人周嘉璐。10年前的郑宇潇是贵州师范大学2010级摄影系新生,在一次和朋友关于如何让相机发挥价值的讨论中,萌生出了为山村家庭拍摄“全家福”的想法。10年来,该校一届又一届的摄影系学生接力深入山村拍摄,用10年时光记录了贵州乡村的巨大变化。
郑宇潇向南都记者回忆,10年前深入山村拍摄时他的第一感受是贫穷。“那时交通非常糟糕,入村都是泥泞的小路,到处看到的是用木头和篱笆搭成的小屋,只有老人和小孩居住”。10年后,周嘉璐告诉南都记者,入村的路早已变成平坦大道,多家村民建起三层平房,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就业。郑宇潇说,通过镜头的持续纪录,他明白了摄影的意义。
“初衷是为偏远山村留存一张全家福”
郑宇潇没想到,自己创办的“1家1”校内拍摄团能延续10年。
时间回到2010年。彼时,作为贵州师范大学2010级摄影系新生的郑宇潇,应学校要求和同学结伴去购置相机,就在一次关于如何让相机发挥价值的讨论中,来自贵州遵义的同学提议“给村子里的老人拍点照片”。当时,两人都没在意这句话。
2012年4月,经过一年多专业学习,两人重拾了这个话题。郑宇潇说,那一句“拍点照片”让他们突然意识到,在贵州一些偏远的农村里,很多家庭翻箱倒柜也找不出一张全家福,有的老人大半生已过,都没有一张属于自己的照片,孩子们的童年也无从回忆。一个“全家福”的拍摄计划就此萌芽。
一群年轻的学生摄影师并没有太多钱。郑宇潇说,摄影团最早只有11名成员,活动经费是每名成员出了300元,然后通过在学校收集塑料瓶、旧报纸等废品换钱,一共凑了不到4000元。他们用这些钱购置了打印机、打印纸、过塑膜、墨水等设备,以及帐篷、睡袋、压缩饼干、方便面等。
2012年5月底,他们开始了首次拍摄计划。第一站,他们到达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中寨乡、堕却乡等村寨。
郑宇潇向南都记者回忆第一次的拍摄经历称,10年前交通并不便利,摄影团需要先从贵阳坐火车到六盘水,再转坐班车到达紫云县,最后徒步前往村寨。仅一程便需要花费1天时间。
郑宇潇说,那时村庄道路基本都是泥巴路,加上贵州多雨天气,道路每遇下雨天都会变为一滩泥水,使得走访拍摄十分困难。村民房屋是用木材或篱笆墙筑成,村中照明效果不理想,晚上伸手不见五指,村里的小学也显得破烂。
“当地村民对我们的免费拍摄都很热情,在拍摄时会盛装打扮,尽管有的服装看起来已很破旧。那时我们拍摄的全家福大多并不齐人,村里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剩下的多是老人和小孩。齐人的全家福是他们渴望的,但也是奢望。”郑宇潇说。
那一次,“1家1”拍摄团为村民免费拍摄、打印照片460多张,很多村民也由此收到了人生中第一张照片。
“10年见证越来越多农村家庭团圆”
郑宇潇等一班年轻摄影师把拍摄的全家福照片带回校园后,引起了不少回响,并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加入。从那时开始,来自贵州师范大学一届又一届的摄影学生,接力般地翻山越岭深入村寨,免费为农村家庭拍照,至今已坚持10年。
来自贵州师范大学2020级摄影系的学生周嘉璐,从2021年加入拍摄团并开始深入村寨拍摄,随后成为该摄影团新一代的负责人。如今已读大三的她,笑言已开始“交棒”新人的工作。
周嘉璐说,与10年前相比,村庄已经悄然发生了许多变化。村庄里原来用木头或篱笆筑成的小屋大多已经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两三层的宽敞平房和小洋楼,村民不再使用柴火取暖,即便在晚上整个房屋也是灯火通明。村民逐渐摒弃低效的耕作形式,开始使用机械化的设备帮助生产……
2012年7月,“1家1”摄影团在紫云县牛场村拍摄到的的房子。
2022年5月拍摄的紫云县牛场村新貌。
“现在入村的交通方便了很多,进村不像以前学长学姐需要背着相机行李和打印机徒步三四个小时。现在有车子直通村子,即使夜晚进村也有路灯,拍摄遇到的困难不多。”她说。
2012年牛场村的道路。
2022年牛场村的道路已成平坦大道。
而让周嘉璐感到欣喜的变化是,更多外出务工的男性选择回到家乡就业,越来越多农村家庭得以团圆,村里变得更热闹了。
周嘉璐向南都记者介绍,自己曾到牛场村的韦红雨家拍摄。10年前,师兄师姐曾为这家人拍摄一张“全家福”,当时照片里只有女性成员和孩子们,家里的男性都在外打工。
如今,韦红雨一家凭借布依族刺绣手艺在家门口就有了收入,并通过直播带货、合作社等方式扩大手工刺绣生意,她得以与长期在外打工的丈夫团圆。
周嘉璐说,唯一不变的是,村民面对拍摄还是像10年前一样热情。“每次前往一个村,村长会提前在村口等我们,村民拿到照片后不仅会将家里的栗子、枇杷拿出来分享,还会为拍摄团成员酿酒喝。这是村民们对我们多年拍摄的感谢。”
“期待用摄影记录中国乡村之变”
周嘉璐介绍,至2022年,该摄影团已走过十年。贵州师范大学一届又一届的摄影系学生前后200多人投身其中,走过25个村寨,共为6998户家庭拍摄了14673张照片。
毕业后,郑宇潇成了一名摄影师。多年来,他始终关注着“全家福”拍摄项目,并偶尔回到曾经拍摄的山村。
郑宇潇告诉南都记者,除了通往村里的交通变得更便利,他也留意到,近年来各个村开始有了新修葺的小学和配套的幼儿园,甚至有了养老院,很多老人被纳入到了医疗保障体系中。
2012年7月,紫云县四大寨乡牛场村为罗三妹(中)一家拍摄的照片。当时,老人独居在村里的木房里,老人有一子,已经过世,左右分别是侄子和侄媳以及孙女们。
郑宇潇向南都记者展示了一组对比的全家福称,2012年7月,他在安顺紫云县四大寨乡牛场村为78岁的罗三妹(中)拍摄了全家福,当时老人独居在村里的简陋木屋中,唯一的儿子已去世,陪伴其身旁的只有侄子和侄媳以及孙女。
2022年5月,罗三妹老人已被孙女接到县城安度晚年。孙女是紫云县的一名中学教师。
2022年5月,郑宇潇在回访的时候了解到,罗三妹老人依然健在,还被长大成人的孙女接到县城家里安度晚年,孙女现为一名中学教师。他随即赶到县城,再为罗三妹拍摄了一幅儿孙满堂的全家福。这两张穿越10年的对比照,让郑宇潇满怀感触。
“当初摄影团命名为‘1家1’,是单纯希望为每个山村家庭做个记录,留存一张全家福。10年过去,这些作品记录的不仅是每个家庭的面孔,也‘意外’展现了中国乡村10年之变。这是让我感到骄傲而欣慰的,也明白了摄影的真正意义。” 郑宇潇说。
郑宇潇希望,“1家1”摄影团能够一直传承下去,通过摄影的方式,一直记录中国乡村的美好变化。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记者 余毅菁 实习生 丁乐
受访者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