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兰州市场上的西瓜没有宁夏的,大部分是来自新疆的当然也有本地靖远等地的瓜瓜价(盛瓜期)为1.3-1.5元去年只有(最低时)0.5-0.6元原来,听说是宁夏(主要是中卫、海原等地)不让种了,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宁夏硒砂瓜可以在河南种吗?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宁夏硒砂瓜可以在河南种吗
今年兰州市场上的西瓜没有宁夏的,大部分是来自新疆的。当然也有本地靖远等地的瓜。瓜价(盛瓜期)为1.3-1.5元。去年只有(最低时)0.5-0.6元。原来,听说是宁夏(主要是中卫、海原等地)不让种了。
最近看到网上正式报道,详细介绍说种砂地瓜耗水量大、使土壤含水量下降,不利于当地生态平衡,使地下水下降、不能持续利用……等等。所以政府决定(正式通知)所有砂田种植转型,改种金银花等其他作物。为什么会是这样?令人一头雾水!这实际上是对铺砂田的无知,盲目听从某些所谓“专家”的说教所产生的结果。下面我将概略介绍一下铺砂田的历史沿革和能抗旱种植的基本原理。
一、沿革。
相传在明朝年间,有一年大旱,兰州区(包括皋兰、永登、靖远等县)小麦基本无收。一位老农在一处地鼠洞口的沙堆上突然发现一簇小麦长势旺盛,感到惊讶。于是,第二年,他就试着在地上铺了一层砂石料,结果种的小麦长得很好。于是逐渐形成铺砂田大面积的推广,一直沿用到今天。这是干旱半干旱的西北一些地区当时解决干旱(抗旱)问题的唯一途径,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当然亦是一项创举。它是有成效的,因而也是科学的。兰州一向被称为瓜果城市,其中西瓜、白兰瓜更是享誉全国。
铺砂田的分布范围:大部分年降水量在200mm-300mm,地域包括兰州、皋兰、永登、靖远、景泰,以及宁夏的中卫、中宁、海原等地县。土地条件是旱地、半坡地,附近有砂源,如古河床砂卵石,风化碎石山坡地等。铺砂田是在相对平坦的土地上,缓坡地也可以,铺上厚约10-15cm砂石料即成,表面看上去像戈壁滩一样。难怪有一位新来的省委书记看到这样的地说,你们这是人造戈壁吗?!
砂石料在沿黄地段是取自古黄河老河床地层中的砂层,一般沿该地层开洞挖砂,将大卵石去掉,留下的最大直径一般不大于5cm,所以砂砾、及中细砂居多,这种砂料含土量很少。
离黄河干流较远的地方,砂石料多取自附近有碎屑岩的山坡地,如景泰县有的砂源取自红砂岩地层,顾名红砂地,其产的洋芋也叫红砂洋芋,是洋芋的优质品种,很受市场青睐。
前几年《光明日报》报道宁夏砂地西瓜时采用的题目是“大石头地里长出大西瓜”。显然说的不对,不可能是大石头地,都是大石头,怎能种瓜呢?
在过去造铺砂田是很费工的,一般都用小车推,即便这样,再费工也必须造地,否则就无法在干旱的土地上种庄稼。现在沿黄河许多地方已实现了提水灌溉,原来的砂田,已改造成水浇地。但大部边远的地区,无法上水的地方,依然还是要种铺砂田。不过砂田也有很大的优点,就是它特别适宜种植瓜类作物,无论西瓜、甜瓜品质都非常好,市场的认可度高,比如兰州市场上的旱砂田西瓜,就非常受欢迎。所以干旱地区的铺砂田也是当今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铺砂田为什么能抗旱长庄稼
作物生长,主要是靠水分,太阳是慷慨的。像前面所说的年降水量有二三百毫米的地方,特别是春季非常旱,三四五月份一般降水量很少,土壤墒情基本上都少到枯萎点(8%)以下了,所以无法下种。只有等到五六月份下一场好雨(透雨),才能及时抢种一茬秋禾和糜子、荞麦、小豆、洋芋等农作物。所以年收成大幅减少,这就是西北黄土高原干旱地区贫穷的根源。
有了铺砂田以后,除了可以种小麦等外,最主要的就是种瓜类等经济作物。这样农民就可以增加不少收入。铺砂田为什么可以抗旱种庄稼呢?这个问题几十年来没有人能解释清楚。我看到所谓教授、专家们写的文章都说铺砂田可以保墒,增温。报社记着的报道也这样说。能保墒吗?土壤中原来有墒吗?前边我说春季土壤中的墒早已降到枯萎点以下了,还哪来的墒?所以这样的说法纯粹是无知。而这些所谓教授却以此来愚弄芸芸众生。
我经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彻底弄明白这其中的奥秘。有一年盛夏,坐车经过皋兰县,看到沿途的铺砂田西瓜,长得非常茂盛,在大太阳下瓜叶一点也不蔫,这让我十分惊奇。以往的经验,我知道,在水浇地上种的瓜类,在大太阳下仍然会蔫的,铺砂地为什么这样神奇?我长久地思考这个问题。于是我亲自去了瓜地,刨看了砂田下的土壤墒情,并在不同深度取土样,实测了土壤含水量,结果是这样的:20cm深处两个土样的含水率平均为19%,60cm处土壤含水率为16%,80cm处比60cm处低些。同时,又在一块未铺砂的地上测土壤含水率为12%,这还是最近下了一场雨的结果。
这是什么概念呢?土壤含水率达19%,是非常湿的,能和成泥!16%的含水率,相当于大田正常含水水平,也就是作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如果是12%,则植物一定不能生长,土壤是松散的,用手捏不成团,这种含水水平是不能下种发芽的。也就是说在非铺砂地上是无法播种的。
铺砂地里的土壤水分是哪里来的?据我学的气象知识知道它们是由凝结水产生的,其详细的原理如下:
1. 什么是凝结水?
这种现象到处可见。如降水,就是气团上升降温而凝结致雨。造酒是蒸锅中的酒蒸汽上升遇冷顶板而凝结,经过管道流出来的;冬季玻璃窗上产生的一层冰霜就是凝结水形成的。你知道公路翻浆的事吗?原来的土公路,每年春季天暖后,好多地段都会翻浆,使路面变成软泥浆状,车辆难行,而且往往陷车。原因就是冬季地层中深层温度高,而靠近地表层已结冰,因此地下的暖气流上升迂到冰层而凝结。在冰层中就形成许多雪霜。开春后,冰层消融,致使其土壤含水率大幅提高而达到饱和含水率水平。因而使地表层成为泥浆,于是公路就形成翻浆状了。
2. 产生凝结水的具体条件:
其一是空气中具有一定的水汽含量。通常用绝对湿度来表示,用水汽压来计量(mb)。饱和湿度大小与温度成正相关,湿度越高,空气中所能含的水汽量越多。如0°C时,饱和水汽压只有约6mb,达到100° C时,则可达一个大气压,76毫米汞柱(1033mb)。然而空气中所含有的水汽经常离饱和含水量很远。用相对湿度这一指标衡量,在干旱地区经常只有20-30%, 甚至只有10-15%. 这是很干的。当然下雨天,可以达很高的值,如80%,甚至以上,这是很短暂的。
举例说,当气温25°C,相对湿度在20%时,迂到低温14°C就可产生凝结水;再如气温30°C同样相对湿度情况下,凝结温度在17°C。 这个凝结温度叫露点温度。这样就可知能不能产生凝结水,有三个条件:第一是温差,第二是相对湿度,还有第三个条件就是距离(近距离)。
3.具体说铺砂田产生凝结水的机理。
先了解热容量的概念。就是不同物质温度升高1°C所需要的热量。水的热容量最大,岩石的热容量小得多。砂田上的砂层,夏日升温很快,中午一般可达60-70°C,少的也有50-60°C,而土层中温度一般只有20°C多些,在相对湿度20%的情况下,就会产生凝结水。于是本来干的土壤,就变湿了,往往可达到我前面介绍的土壤含水率水平。凝结水产生的时间:全年从四月份开始,大体至9月份终止;在一天当中,从上午10点开始,止于下午5点。夜间是绝对不产生凝结水的。在晴天,凝结水的强度,与日温变化一样,一天一个峰型过程,雨天和阴天一般也不产生凝结水。同时我们可以知道被遮阴的砂田,也不产生凝结水。
我从皋兰瓜农那里了解到:四月干籽种瓜,说明已有凝结水,而且很湿,因此干籽就下种了。瓜距行距较宽,不像水地种的那样密,这正符合前面所说砂地不能让遮阴,因为瓜秧长大后,瓜蔓拉的很长,占地宽,所以间距一般可达两米,农民是这样种瓜的,这是从经验中得来的。
砂田地一年内可产生多少凝结水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科学问题。目前没有这方面的资料。在多年前我写文章时,就呼吁国家设立专项研究课题。文章是发表在杂志上的,可是没有反响。三十年过去了,依然如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当然要请学有专长的学者主导,成立一个研究团队,有先进的观测仪器,进行系统的观测、及分析研究,肯定可以拿出一流的、甚至世界级的科学成果,因为这是我们独有的。
根据以往的研究及相关的资料,我可以粗略地算一笔账,大致了解铺砂田可以产生多少凝结水。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科学院在张掖黑河流域搞了一个叫“地气相互作用的研究”课题,我参与了该课题。印象最深刻的观测研究成果就是发现了绿洲外围沙漠层上空的水汽通量是向下的!最终得出结论,这些水汽向下进入了沙层中,而且成了沙生植物生长的水分来源。但没有提出沙漠凝结水这一概念,不过也推算出了这个水量的数量,大体是200mm左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数字。这是在年降水量只有100mm的干旱地区的数量。那么东部像兰州一代年降水为200-300mm的地区,因空气相对湿度要大得多,所以类似的凝结水数量应大得多。
那么砂田的全年凝结水量有多少呢?我只能根据植物的可能实际蒸腾量来反推。几个数字:武威地区农田的净耗水量为每亩350m³,拆合520mm.这是全年的数量,比单季一茬庄稼要大得多;又根据灌溉试验资料,小麦的年净耗水量约300-350mm(按四次苗水计),那么瓜田耗水多少?由于瓜地苗稀,裸土面积占比大,这样推算下来,我认为300mm是比较接近实际的。
简单地总结一下:
1. 铺砂田是绝对不灌溉的,它的水分来源完全是靠凝结水供给的。我们叫它为“空气灌溉”。因此说铺砂田有保墒作用,完全是无知。
2. 铺砂田是很古以来农民创造的一种抗旱措施,这在西北干旱地区,在无灌溉条件下是唯一可行的科学办法。
3. 说铺砂田大量消耗水资源,破坏生态平衡,更是无稽之谈。
4. “铺砂田”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大科学创举,但这一成就却未被中国文化所发现和认可。有的学者说我国五千年没有科学发现,我看这铺砂田应该算是一项科学发明,最少也应算作科学发现。当然,如何能使它真正上升到现代科学的高度,就应该像我前面所呼吁的那样,由国家组织实施系统的科学研究。希盼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