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又是清明节,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有特殊的意义的节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这首千年经典把这一天写得太真实了,在这样的节气里,有太多让人“断魂”的淡淡哀愁。公元728年的那个清明,孟浩然也做了一个这样的“断魂人”。
这一年,孟浩然虚岁四十,来到长安,本来想考进士,但是却落第了。他写了两首诗,一首就是《清明即事》,抒发内心的哀愁;写完后,他嫌不过瘾,在年末时又写了另一首发牢骚,唐玄宗听后叫冤。
《清明即事》唐代:孟浩然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诗的大意是:客居长安,恰逢清明,怎能不愁思?窗外车马声喧哗吵闹,东郊城外的柳枝也青翠欲滴。在这大好春风里,花开花落,落英缤纷;莺歌燕舞,粉蝶双飞。可是在这样的明媚的春光里,我这个客居长安的旅人,却更加觉得落寞。一个人坐在厅堂里发呆,回忆着纷扰的往事,只能以茶代价,聊以自遣,但求一醉而不可得罢了。
首句,“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一个“愁”字,引领全篇。第二句“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言清明的闹热和春光的明媚。如果不是客居,诗人本也可以去祭祀先祖,可以去踏青赏春。然而现在,闹热的氛围反而更加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枯寂和落寞。
第三句进一步点染清明时节的大好春色,“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喜”,诗对仗工整,惟妙惟肖地勾勒出了春的最美景致。这种细节处的精微描写,说明诗人对春的感受是如此细腻。然而这一切都与诗人的内心产生强烈冲撞和抵牾。诗人并未“进入春的意境”,笔锋一转,一下子拉回现实,给人无限凄凉,感伤之况味。
写完这首,诗人仍觉得不过瘾,于是在岁末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岁暮归南山》。诗的全文是: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全诗通篇都在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最后失意的诗人更是流露出想要归隐山木之心。其实这也难怪,对于早已经文名盛极一时的孟浩然而言,落第的打击是不小的,况且他确实也不再年轻了。
据说这首诗后来被唐玄宗听到,其中那句“不才明主弃”让他龙颜不悦,大呼冤枉:“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意思是:我从来不曾弃你,为何要污蔑我?因为这件事,孟浩然的仕途彻底断送了。
可怜一代才子因为一首诗终身未能入仕,这对于孟浩然来说确实是人生最大的挫折。但正是因为他的归隐,我们才能读到那么多经典的山水田园诗,这是后世人的我们之幸。大家觉得呢?欢迎和小编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