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为什么现在很少演出(真的要没落了吗)(1)

秦腔

秦腔,别称“梆子腔”,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成熟于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

生活在大西北的人,没有哪个是不懂秦腔的,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儿吗?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

不管是农村庙会,还是年头节庆,没有哪个地方是不吼秦腔的,不吼两嗓子一年都不清爽。然而近年来秦腔确实慢慢没落了,尤其是今年疫情影响,感觉一年都没看过戏了,以前是:连看三台戏,恨不得跟着去!如今哪怕是台上嗓子吼哑,也没人捧场了。

我喜欢看秦腔,如《铡美案》、《斩单童》、《出五关》、《黑虎坐台》、《二进宫》... ...等。

我喜欢看到单雄信一出场吼一声:呼喊一身绑账外,不由得豪杰泪下来......那种慷慨激越,悲壮苍凉的感觉一下就上来了,不由得我也泪扑簌簌下来了,我真想跟着吼出来,就怕吓着人.....。

我喜欢看到赵公明一出现,舞台上电光闪闪,惊天动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半空中霹雷响明光闪电, 云头上打坐下黑虎玄坛,.....

秦腔的魅力就在于苦戏的演唱,堪称一绝。秦腔的苦就是大西北的苦,大西北地处荒凉,人民生活艰辛备至,秦腔也正是生于斯,长于斯,唱响于斯,是真正的土生土长的大西北人民的艺术。一扯开嗓子,演的是戏,唱的都是生活,人们渴望公平正义,唱包青天为民伸冤;人民崇尚忠义,唱单雄信义薄云天,关云长千里走单骑... ...唱秦香莲戚戚楚楚,哀婉低徊,唱公主 娇生惯养,清丽明快,唱包文正一身正气,宽声大嗓,响彻云天......秦腔宽音大嗓,直起直落,既有浑厚深沉、悲壮高昂、慷慨激越的风格,同时又兼备缠绵悱恻、细腻柔和、轻快活泼的特点,凄切委婉,优美动听,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秦腔的艺术表演形式多样,表演技艺质朴、粗犷、细腻、深刻,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程序严谨。

我也常思这么好的艺术为什么就没了受众?

难道是媒体艺术的出现更吸引人们的兴趣?比如手机、电视等。还是另有缘故,请您让我说说:

一.秦腔艺术更新慢,很多传统剧目已经不符合新时代的价值观。很多传统剧目讲忠臣孝子,夫孝妻贤,规劝世人好好做人,以防因果报应,故事陈腔滥调,故事情节脱离实际,有些甚至违背现代人的价值观,简直是毁三观,看到后不仅起不到规劝世人的作用,反而让很多人反感。没有好的新的故事和剧目,能把握时代脉络,讴歌劳动人民的作品。

二.现代人生活节奏紧,缺乏足够的时间。秦腔剧目大多要三四个小时才能看完一场戏,并且要亲临现场才能感受那种雄浑深沉的气氛,现在的人都比较忙,也有的不愿意去现场风吹日晒,踮着脚站一个下午,结果啥都没看懂?夏天本来农忙,冬天要在零下二十多度寒风中观看,老人行动不便想去去不了,年轻人不感兴趣,所以观众寥寥。

三.受众少,就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专业演员少,名家名角自然也就少,而很多地方也不愿意花钱唱戏,因为没有这方面的需求,没人想看,有的只不过是借着宗教信仰的名义唱一下应付事情,所以这个行业慢慢式微,没落。

但不知道秦腔还能不能有朝一日东山再起,再次吼彻大西北的天空,很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