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是科学的文字简述之一零七

承前篇

继续分析与木有关联的事或物。用木作参照的相与比述的事或物构成的字。

《说文解字》:“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阳气动跃如草一般触地而出根茎壮者是木字之范式。

柒:从氵、从七、从木。

《说文解字》:“水,凖也。北方之行。象眾水並流,中有微陽之气也。”。液体流动以使轻重平均之形是“水”字之范式。

《说文解字》:“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衺出也。”。六为阴,七为阳。从一,微阴从中衺出也。正可企望早日投胎转世。故人死后,每七天一祭,俗称“七”,至七七四十九日,称为“满七”。

象阴气出于一初动屈而直出使阳中有阴者是七字之范式。

讲解文字的起源(中文是科学的文字简述之一零七)(1)

氵、七、木三范式叠加:树木象阴气出于一初动屈而直出液体者是柒字之范式。

讲解文字的起源(中文是科学的文字简述之一零七)(2)

柒与漆是异体字。古人用“柒”作数字“七”的繁体字。今再账目数字时依然使用“柒”作数字“七”的大写。

漆:

《说文解字》:“漆,水。出右扶风杜陵岐山,东入渭。一曰入洛。从水、桼声。”此非“漆”字之字源。《说文解字》凡水之地名者皆以地名为字之解。此非字之源。须从文字构成来释源。

《说文解字》:“桼,木汁。可以䰍物。象形。桼如水滴而下。”(桼:从木、从八、从水。参见《正字通》第1037页。)

《说文解字》:“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

(参见《中文是科学的文字简述之五十四》)

阴之正(别阴入阳象)分别相背之形是八字之范式。

木、八、水三范式叠加:木之汁分别如水滴而下象阴气出于一初动屈而直出液体者是桼字之范式。

讲解文字的起源(中文是科学的文字简述之一零七)(3)

水、桼两范式叠加:水流象阴气出于一初动屈而直出者是漆字之范式。

讲解文字的起源(中文是科学的文字简述之一零七)(4)

漆、桼、柒为异体字。

讲解文字的起源(中文是科学的文字简述之一零七)(5)

《康熙字典》第1536页:“漆:本作桼,亦作柒。”

《康熙字典》第1241页:“柒,俗为数目字。”。

《字汇》第471页:“柒,俗为数目字。”。

柔:

《说文解字》:“柔,木曲直也。从木、矛声。”。

《说文解字》:“矛,酋矛也。建于兵车,长二丈。象形。”长杆其首刃若蛇般扭屈曲之兵器是矛字之范式。

讲解文字的起源(中文是科学的文字简述之一零七)(6)

木、矛两范式叠加:如树枝长条其身首如蛇般扭屈曲者是柔字之范式。

讲解文字的起源(中文是科学的文字简述之一零七)(7)

栈:繁体字写作“棧”

《说文解字》:“棧,棚也。竹木之车曰棧。从木、戔声。”。

繁体字戔简化为“戋”。依据古人书法省笔简化

《说文解字》:“戋(戔),贼也。从二戈。《周书》曰:“戋戋巧言。”昨千切〖注〗徐锴曰:“兵多则残也,故从二戈。 ”。

(参见《中文是科学的文字简述之七十七》)

戈、戈两范式叠加:兵多遭伤害而不全是戋(戔)之范式。

木、戋(戔)两范式叠加:犹以木构建不完整之棚屋是栈(棧)字之范式。

讲解文字的起源(中文是科学的文字简述之一零七)(8)

柱:

《说文解字》:“柱,楹也。从木、主声。”。

《说文解字》:“主,镫中火主也。从〔凵下土〕,象形。从丶,丶亦声。”

《说文解字》:“凵,张口也。象形。”张口欲有所承是凵字之范式。

讲解文字的起源(中文是科学的文字简述之一零七)(9)

《说文解字》:“土,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丨,物出形也。”

(参见《中文是科学的文字简述之八十六》)

二、丨两范式叠加:地之吐生万物者(象地之下地之中物出形)是土字之范式。

《说文解字》:“丶,有所绝止,丶而识之也。”有所绝止标而识之是丶字之范式。

凵、土、丶三范式叠加:犹灯盏之火导领入引专制于灯盏者是主字之范式。

讲解文字的起源(中文是科学的文字简述之一零七)(10)

木、主两范式叠加:屋之主要支撑之木是柱字之范式。

讲解文字的起源(中文是科学的文字简述之一零七)(11)

相:

《说文解字》:“相,省视也。从目从木。《易》曰:‘地可观者,莫可观于木。’。《诗》曰:‘相鼠有皮。’。”。

《说文解字》:“目,人眼。象形。重童子也。”。人眼的形象是目字之范式。

目、木两范式叠加:如观木得以度其所宜者是相字之范式。

讲解文字的起源(中文是科学的文字简述之一零七)(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