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防疫形势严峻。上海人民在打一场实际规模已超武汉的苦战。全国人民为上海居高不下的无症状感染者数字而忧心如焚。
时间似乎又回到了两年前的早春。在京虽然不至于足不出户,但确实时时刻刻心里压着一块大石头。仍有大把时间看剧,而现有的剧目不能完全占满有效时间。
台播剧多积压剧。放上三四年的作品多数都会失去水灵感,而且这三四年通常都是反复修改,直到与初衷相去甚远。
网络剧多IP剧。IP剧多偶像和甜宠剧。当然也有少数现实主义的剧目,但综合质量跟《人世间》比尚有差距。看剧看得不带劲的时候,就会看纪录片。
上次介绍了以《河西走廊》为首的5部历史纪录片,这次仍然是这一类:纵向的历史加横向的地理,写大块文章。选来选去,得3部。
《秦淮河》:金陵王气一波收《秦淮河》是2020年腾讯视频推出的一部历史文化纪录片,总导演夏骏,一共3集。
在地图上看,秦淮河只是一条不起眼的小河。而以文化含量论,这条河却大名鼎鼎。它与金戈铁马的大历史紧密相连,也与香艳浓情的佳人传说不可分割。
历史记载就在那些典籍里,历史纪录片多看上几部就会觉得重复。关键是要以巧妙的视角切入。这部纪录片虽然不长,但草蛇灰线地勾勒了历史沿革,又细节丰赡地记述了文采风流。
《秦淮河》从孙权建都建业开始讲起。这是南京这座城市第一次成为一国之都,说是因为秦淮河可以操练水军,故被选中。可见,跟今时的欧洲国家一样,碧眼儿孙仲谋首先考虑的是战略安全。
秦淮河是长江下游右岸支流。还是孙权,开挖诸多运河连入秦淮河,构成密集水网。从航拍镜头清晰可见,秦淮河有内外之分。内河是繁华的“十里秦淮”,留下太多奇闻逸事。
建业固然固若金汤,但天下总会易主。定都于此51年后,孙吴被西晋所灭。又过了二十多年,西晋发生八王之乱,继而北方少数民族混战中原,始有永嘉南渡。
大批北方人渡江躲避战乱,琅琊王司马睿在长江以南建立东晋,定都建康(南京)。江南士族并不欢迎东晋君臣,司马氏也没有实力全盘掌握局面。于是设立侨州,安顿北方客。
双方结成对抗北方侵略的同盟:南方人负责种粮,北方人负责打仗。而在高层,司马睿和王导共治天下,东晋王朝渐渐趋于安定。
此后,王敦率兵沿江而下,夺取建康,东晋陷入过内乱。谢安叔侄以少胜多,淝水之战大破苻坚,东晋成功地抗击过北方的攻伐。
东晋之后,宋齐梁陈四朝都建都建康。南北朝时期不知道有多少阴谋和叛乱在这里酝酿、发生。
中国电视剧近年来惧怕“历史虚无主义”的指责和历史粉严苛的对号入座,纷纷把古装故事的历史背景选在南北朝时期。何也?这一段变乱纷乘,考据不严,创作上进可攻,退可守,发挥空间颇大。
时间进入两宋时期。北宋被金国所灭,康王赵构商丘称帝。金兵尾随而至,他逃到建康,继而辗转东南沿海。
最终,赵构定都临安(杭州),不再北归。但南宋一直倔强地把杭州和南京称为南北两都,维持着对金人的虚弱恫吓:你等着。
南宋期间,南方的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水平超越了北方。然温柔乡变英雄冢,南宋被蒙古所灭。后来朱元璋驱走元人,统一南北,应天府改名南京,成为大明王朝的首都。
郑和下西洋,中国的航海技术领先于世界。秦淮河入江口有七个宝船厂,为三宝太监造船。到清末又有金陵制造局,开洋务运动先河。后来,蒋介石建立南京政府。再后来,百万雄师过大江,天翻地覆慨而慷。金陵城虎踞龙盘,秦淮河桨声灯影。这里盛产的岂止是王朝更迭,还有佳妙人物。
前半程男性当家。以东晋时期为例,谢家以诗文传,谢灵运和谢朓是代表;王家以书法名,王羲之和王献之是代表。
后半程是女性当家。以秦淮八艳为例,柳如是、李香君、陈圆圆、董小宛、顾横波、卞玉京、寇白门、马湘兰,个个都留下了美丽而坚韧的传说。
这条河,这座城,铁马秋风,六朝金粉。冰炭交融,南北相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总归,随处旖旎风光,也有情景再现,标准的美文类纪录片,观之增长见闻,陶冶心性。
《千年漕运》:关乎国运《千年漕运》是2019年淮安市淮安区与南京电影制片厂共同出品的纪录片,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为什么是淮安做这事?因为淮安是漕运总督部院遗址所在地,是京杭大运河上的重要节点。
全片3集,从“漕兴国运”“漕兴文运”“漕兴河运”三个方面,梳理大运河与漕运制度的千年历史,以及漕运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漕运就是利用水道来调运粮食,历史久远。春秋时期就有邗沟,吴国借此打败齐国。之后秦始皇修建灵渠,连通湘江和漓江,解决了粮草运输问题,统一岭南。
留下千古骂名的隋炀帝,其实也建立了不朽功业:开凿了隋唐大运河,北段由洛阳到涿郡,南段由洛阳到杭州。他可不是如评书所说只为了下扬州看琼花,本质上是为沟通南北运输,只是发力过猛,劳民太甚了。
到明朝,永乐帝迁都北京,裁弯取直疏通京杭大运河,使之成为南北货物往来的主干道。南方的丝绸和粮米,在每年11月到下年4月之间运往北方。槽船南返,也会带各地的货物回来贸易。
自古以来,陆路车马运输,造价昂贵。海运漕粮,又怕风浪和倭寇。京杭大运河完美解决了这些问题,内河漕运成为货畅其流的首选,在明清两代甚至关乎国运。
近代以来,列强用枪炮打开大清的国门,截断漕运一度成为他们威逼清政府的筹码。兵连祸结,漕运渐渐无以为继。光绪27年,清廷停止征漕,2000年的漕运史就此终结。
《千年漕运》梳理了这段并不为人熟悉的历史,更介绍了众多的水利知识。
中国的地理特点是西高东低,河流多由西部发端,东部入海。而大运河是人工水利工程,通联南北,横穿许多自然江河,也必然面临地势的高低不平。
用现代水利技术,解决这些问题毫不困难。但以古代的知识水平和施工能力,这就是大难题。从淮安到山东,地势剧烈爬高,古人修建了密密麻麻的水利工程,确保运河通航。
历史上著名的“黄河夺淮入海”,使得豫东、皖北、苏北和鲁西南地区成了黄河洪水经常泛滥的地区。清江浦,黄淮运三水交汇,给漕运行船带来巨大的风险。
历代治河名臣,比如明朝的潘季驯、清代的靳辅,想了很多办法,驻堤束水,以水攻沙,使黄河得到治理,运河得以畅通。
清道光年间,清廷再也无力兴修水利,黄河泛滥乱流。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四次批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以“蓄泄兼筹”为方针,取得了治河的明显成效。
《千年漕运》把镜头对准了后来修的“水路立交桥”,三水交汇的行船问题彻底解决,古老的运河时至今日依然生机勃勃。
如果说《秦淮河》是钟灵毓秀的风格,《千年漕运》就是干货硬核的讲述。第一集讲历史,第三集讲水利,看得我精神大振。中间一集讲文化,枪法稍显散乱,我就有些昏昏欲睡。
河是自然造化,漕是人工建构,气质不同,讲法不同,观感也自不同。
《稷下学宫》:半部战国史《稷下学宫》是总台央视纪录片频道正在播出的5集历史纪录片,总撰稿和总制片人李九红,总导演胡群峰。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也是中国最早的政府智库。始建于齐桓公田午时期,因位于齐国国都临淄稷门附近而得名。它为“百家争鸣”构造了舞台,促进了先秦时期的学术繁荣。
《稷下学宫》从“田氏代齐”讲起。田午因得国不正、威望不足而深为忧虑,就想到了兴办学堂、收纳人心的办法,稷下学宫应运而生。
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大家。这一招相当管用,存世150年的稷下学宫聚拢了大量人才,为齐国的稳定和兴盛发挥了作用。同时,诸子百家的杰出人物登台辩论,朝堂献策,也为中华文明的演进和传播打下基础。
这部纪录片托名稷下学宫,实为半部战国史。稷下学宫名声显赫,存世的记载却并不多见。如果仅仅涉笔于此,难免干涸枯瘦。而如果过于在学术问题上深研细磨,也会高筑门槛,拒斥观众。
编导用了学宫和朝堂兼顾、学问和史事并行的讲述方式。第一集是善于讽喻的淳于髡和邹忌,辅佐齐威王强齐。战国进入大争之世,齐国成为当世两强之一。
第二集是孟子与淳于髡辩学,与齐宣王论道,终其一生也没能找到实施王道的舞台。齐宣王不听孟子劝诫,对燕国的战争由主动走向被动。
第三集是荀子的时代,齐泯王把齐国带向了死地。苏秦使间,齐泯王败尽人缘,痛苦死去。田单复国,齐襄王重建稷下学宫,迎回荀子。
第四集是韩非子和李斯的故事。战国后期有多对师出同门的双子星:庞涓和孙膑、苏秦和张仪、韩非子和李斯。韩李都是荀子弟子,儒家老师教出两个法家学生,算不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第五集是叔孙通的故事。此人不断改换门庭,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你道是一个乡愿、滑头和弄臣吧?他还偏偏不是,他是掌握了灵活的处世哲学,在艰难时世中保存了儒学一脉。
叔孙通制礼,表面上是满足了刘邦的虚荣心,其实也是奠定了西汉的国体,为王权巩固、国家稳定做出了贡献。
这5集纪录片,多数是常识叙事,比如关于孟子、荀子、韩非子的部分。但也有反弹琵琶,比如关于叔孙通和邹衍的部分。以正合,以奇胜,勾勒出稷下学宫群星灿烂的风貌。
如果要求再高一些,我们还想看到稷下学宫中学术含量更高、经世致用色彩更浓的辩论。孙皓晖小说《大秦帝国》系列此前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墨家总坛”的辩论堪称惊世骇俗。
纪录片不同于故事片,要在知识和见识,当然影像也很关键。这三部片子我验过货了,有闲暇时您也不妨一观。
【文/李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