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

该文章源自整理喜马拉雅音频,闲者知无涯老师的《新佛学金刚经系列课》

感谢 【安端】 的引领和指点!感谢 STONE、芦苇、厚朴、李润、辛昕、深海玫瑰-果琋、天心师兄、双林居士、生显、幸运花413、唐木、乒乓SOD、松哥、天凉好个秋、小占、质多医伽阿羯罗多的帮助与支持!

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2018-12-9

佛教故事二十八(158-小豆念佛-百家争鸣的战场)(1)

佛教通史-闲者知无涯

在前面的课里讲过,昙鸾大师说念“阿弥陀佛”的数量问题,引用的是《无量寿经》——十念往生。在古代呢,这个“十”,它不是个确定数,它的意思就是“多”。有人专门请昙鸾大师确定一下:“十念往生”是不是只念十次?昙鸾大师说:多念……只要多念就行。“十”不是确定的。这就跟《易经》里的那个“三”一样,意思就是“多”。但是呢,至少得是十次。后来,“十念往生”这个“十念”的解释,到了三祖善导的时候就确定——明确的是“十念”。就是,念一组就是十次。

总之,昙鸾大师提出的——念佛就是以多念为主,可以计数……但是,提出了一个要求啊……这点大家要记住——念佛可以计数,但不能用纸笔记……啊,写个“正”字……念一个写一个“正”字——不能用纸、笔,记念佛的数。那得怎么计数呢?——昙鸾大师人家念起来是不计数的啊……人家是宗师。老百姓念得计数啊,道绰大师就发明了一个我们今天常戴的首饰,就是——手串。手串就是由净土宗的二祖——道绰发明的。

道绰,他经常面西而坐……哎,西方极乐净土,面西而坐——这个,在净土宗念佛里,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指方立相”。什么叫指方立相呢?就是——念佛的时候,你必须面向西——指方立相。每日念佛以七万次为限——这是书上写的啊,说:以七万次为限。

道绰大师自归净土以后,一生都不背向西坐——就,只要坐着、只要躺着,都不背向西,一定要面向西,背东朝西。这个“七万次”是书上写的啊,我为这个,我还专门算了一次:一个小时3600秒,一天是86400秒,我自己掐着表念“阿弥陀佛”……你要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时间会更长……你就念“阿弥陀佛”,大概平均一秒钟可以念两次——两次“阿弥陀佛”,而且,这种念法是“金刚持”——就是,不是说一句一句念出来,是半明半默地持。如果是明持呢,速度还会更慢一些,因为,道绰大师——首先,他是明持,因为他要带领大家一起念佛,并且,他还用念珠计数,速度会慢。根据这个速度,我算了一下,道绰大师一天如果以七万次为限,他就需要念16个小时,16.8个小时,就大概是八个时辰吧,可见,他是非常用功的啊。

道绰大师,他开创了一种独特的念佛方法……计数法。前面说,不能用纸、笔记,他的这种计数法叫:数豆子——就是采用豆子作为计数方式(嗯,也有说是用小米……山西那地方产那玩意儿嘛,但我觉得小米不太现实啊——太小,你没法儿捻)——麻豆、小豆之说,历史上管他这种方式,叫作:麻豆念佛,或者,小豆念佛。

我分析了几个资料,因为他是最早发明手串的人,所以,我就专门对这个资料做了一个巡查……比较负责——就是说,麻豆念佛,我们发现有麻豆这种植物,但是,没有麻豆这种豆子——就是,这个豆子找不着,但是,有这种植物。那,有两种可能:一种,中国古代的北方,管黄豆叫“麻豆”,有可能所谓“麻豆”念佛是指——数黄豆念佛;还有一种——因为,它叫“小豆念佛”嘛,那可能是各色的小豆子杂在一起,麻麻拉拉的,又叫:杂豆念佛。

总之,数豆子念佛——数东西念佛,这是道绰大师发明的。他每念一次……每念“阿弥陀佛”一次就放下一颗豆子、每念一次就放下一颗豆子,念念相续……据说啊,多时可得八九十石;少时也可得三十石。因为,当时书上有两种记载,这种记载呢我觉得不太现实,为什么?八十石,石这个重量,在中国古代啊,因为它是个体积和的重量,在不同的时代,它是不一样的——汉朝的“石”是三十公斤的;唐朝的“石”是六十公斤的……六十公斤,是很大的啊……三十石,一天数三十石的话,就是要数一千八百公斤,所以,我觉得这个记载应该是不现实的。

另一种说法呢,就比较现实,就是说,大师用的是一种小豆,并且记载,说:大师每日念完之后,就将小豆洒向树林,喂各种鸟儿。这种鸟类吃了小豆之后呢,就飞向四方,意味着回向众生。这个方法为什么非常可信呢?因为它是合佛家的规矩的——就是你念完佛之后,把这个小米啊……小豆……撒了,让鸟吃了飞向众生,这是合佛家规矩的。

念佛,当年世亲大师提出来五念门。五念门——赞叹门、礼拜门......最后一门是什么?叫:回向门。念佛,祂是最后要回向众生的。什么意思呢?你念佛不光是要为自己念,你也要为众生念;你要回向众生。根据佛教的仪轨,就是说——就是,如果我们按日常正规的佛教仪轨看啊,我们盘手串儿,用手串儿念佛的时候,每日念佛结束,最后今天不念了,手串儿盘完了,我们要念一个回向咒,意味着今天——我们在念佛的时候回向了众生,呐,现代一般盘手串的人都没有这个步骤,因为他不了解这个佛教的仪轨。总之,大家要记住,念“阿弥陀佛”,祂的念力是要回向生的,这属于“五念门”的最后一门。

因此道绰大师是有记载的,发明我们今天所带的念珠和手串原型的大师……念珠不能确定一定是他,但手串一定是他——最早,就是用菩提子串成念珠和手串……有记载的,就是道绰大师。但是呢,记载的是“菩提子念珠”,这个“菩提子念珠”在道绰时代,跟今天的菩提子念珠,不是一回事儿。道绰大师使的“菩提子”是一种叫“木栾子”的珠子,就当为数珠。而且,这个“木栾子”是一种野生草啊,在山西那边可能有很多。他自制了……就,草珠子嘛,他自制了很多这种串送给信众,就号召大家念佛——他有这爱好,日常就自己穿珠子,穿完了一串,见一个人给一个,见一个人给一个,为什么?号召大家念佛。就是……脖子上的呀,包括这个手数的这种啊,应该都是从道绰传下来的——这是道绰大师对我们今天文玩市场的一个巨大的贡献啊。

虽然叫:菩提子,实际那叫“木栾子”。这种“木栾子”呢,又叫:无患子(本草纲目称之为:木患子)。它最早是产在中国长江以南,但是,道绰在北边儿,他怎么得到这么多木患子呢?我们不知道。这种木患子是龙眼科的,跟龙眼是一科,它中间有一个“眼儿”,很软可以穿下去,用以记数。中国古代,管这种木患子叫:菩提子。其实,它并不是菩提树的子。我们今天说:用菩提……菩提,跟那时候的“菩提”——金刚菩提也好、星月菩提也好……跟那个时候的菩提子不是一种。为什么……就是说,为什么那个时候管木患子叫“菩提子”?因为《本草纲目》上就那么写的,“木栾子”又叫:菩提子。李时珍他们那个时代写《本草纲目》的时候,就包括更早,并不知道印度有什么——星月菩提啊、菩提树……就不知道,只见过书。

关于用这种木患子做数珠、念经,并且回向众生,现代还有一本专门的经书,大家如果不信呢,可以去看,叫:《木患子经》。但是,这种念珠并没有传下来,它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这种材质比较软,盘着盘着可能就坏了。这是额外多讲的啊。

道绰大师,他一生呢,身体力行,在大众中传播净土法门。本身,他是出身于禅宗的,精通各家。传奇的是呢,大师是没有师父的,据说……他自己说啊,师从六大德,其实,也就是看了那六大德写的书。

昙鸾,他是一个擅长抓圣人话的人——就是,初祖昙鸾是个擅长抓圣人话的人,他对核心经典特别地熟悉。什么意思?就是“三经一论”——《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初祖昙鸾对这“三经一论”非常地熟,一句也不放过,他在引用经书的时候,特点是“深”。

课里刚才刚说过,说,道绰师从六大德,只是看了书——他就有一特点,他也精通百家,但是呢,他引用的特点就是“广”。这种自我成长起来的人呢,他一般的特点就是深度不够但广度够,所以,他一生引用各种经论去写东西,而且引用了大量你都没见过的经、律、论——引用面极广。他引用经论四十余部,阐发净土真意——传世的,最有名两本书就是:《安乐集》上、下卷。正是因为他这种无师自通的特点啊,导致《安乐集》文风很凌乱……著作形式呢也比较凌乱,不像一般佛教内部高僧写的——就,往好了说呢,就是整体文风比较飘逸;那,往坏了说,就是……有点乱——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了。

在道绰大师在世的阶段啊——南北朝的中晚期,到唐初——所谓说,昙鸾面对的主要对手是谁?般若学、中观学派。道绰这个时候还是。当时,般若学很盛。般若学盛嘛——诸法皆空、唯心净土,持这种观点的人就比较多,所以,不信弥陀净土和诽谤弥陀净土的人,大有人在。而且,这帮中观出身的人,他们如果推净土,他们也要推唯心净土——就是《维摩诘经》的那个净土。他们不接受“西方实有净土”,所以,很多人不远千里跑到玄中寺来,干什么呢?辩论!就挑衅嘛。

但是,道绰大师呢,是属于这个——他跟他的徒弟善导一样,都属于偶像派大师,据说气质非凡。这些来挑战的人,一旦接触到道绰大师,都被他的风采所感染,而且都归向了净土……就,什么叫高僧呢?就是……这才叫“高僧”——我都不用靠才华,我就靠颜值、我就靠气质——我就催伏外道!

当时,经过初祖昙鸾把净土大旗竖起来之后,六十年,百姓望风披靡——对信众的影响很大。这样,必然就会影响到佛教其他教派的高僧大德。你净土宗争取了信众,用现在的话说什么?昙鸾大师制造了一个净土信仰的风口……制造了一个净土信仰的流量风口,其他各派高僧不关注也不行啦。所以,当时佛学界的学术热点,都是用各派的理论去讨论弥陀净土的理论问题——这话听懂了吗?都是用自己的理论去试图探讨净土教的理论问题。昙鸾突然成了“网红”嘛,净土忽然成了“网红”,于是各派高僧就必须抢在第一时间,抓紧用自己宗派的理论来解释净土。所以,在昙鸾到道绰这一个甲子,是净土学说百家争鸣的时代。

为什么其他的理论系统——就是说,传到中国的佛教理论系统很多:般若学、涅槃学、毗昙学、唯识学......对吧,那这…...成实派、俱舍派……那么多学派,为什么都没有争鸣,就非到了净土的时候百家争鸣了?就,或者说,唯有净土的理论争鸣特别激烈?前课里说:只有这一个学派的理论是在斗争中成长起来的。为什么?有一个核心原因,就是——首先,传到中国的净土宗学说理论,比般若学的理论要单薄。祂为什么会单薄?因为祂不是哲学系统。哲学系统,你可以搭地很厚实;神学系统,祂本身就会很单薄,祂不会有形而上一层一层地往上走。传到中国的,像那几个学派,都是从佛陀之后五百年——“说一切有部”通过经院学一步一步垒起来的一个庞大的学海。但,神学不一样,祂是凌空出来的。

净土教,祂是宗教、神灵系统、佛教神学框架,而且,这是“佛教哲学系统”第一次试图去跟“佛教神学系统”融合。什么意思呢?当佛教提出了神学概念的时候,这些高僧就试图用五百年以来佛教哲学的理论去解释那些神学。你想,用哲学解释神学,它是一个什么结果?客观地说呢,经验不足,融合地不好,这就是核心原因——就,传过来的净土学说,本身就单薄。

第二个,净土教,祂是神学系统,而且祂的神灵系统呢,来源又不单一:有些,来自于婆罗门教;有些,是来自于印度本土宗教;有些,是在佛教传播路径中,中亚的神灵系统进去了;后期,中国的神灵系统也进去了。这是一个共同影响的结果。所以,一个单薄的神学系统,又有多个神学体系的影响,那就出现了“统一性”的问题——就是,这些神都来了,那没有一个“统一性”的解释啊,对吧?大家最简单的一个问题,我问你:观音菩萨的法力大?还是文殊菩萨的法力大?解释不了了吧?多神教的问题的一大缺陷,其实就是神灵系统的排名问题——这些神谁大、谁小?谁好、谁坏?谁说了算、谁说了不算?谁的经管用、谁的经不管用?一旦祂们冲突了的话怎么办?包括,这些神灵的管理范畴、祂们的边界——比如,这件事儿……我们都知道——你有病可以找药师佛,那其他的事儿呢?什么事儿该谁管?

多神教解决这个逻辑问题,只有…...或者说,解决这个神灵系统的排名问题,只有印度教,一个宗教解决了,其他多神化宗教都没有解决了这个问题。为什么呢?因为印度,它发明了一套独特的法身、化身逻辑——有一个法身,多个化身……你们虽然有多种神,但都是我的化身。只有印度教,通过这个逻辑解决了多神教的法力排名问题,其他多神宗教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净土教传到中国之后,大乘在中国的这个造神运动,这个问题也一直没有解决——只不过没人敢问啊……不是说这个问题解决了。就是刚才说的——你告诉我,观音的法力大?还是文殊的法力大?祂们各自管什么?你说不出来了吧。这就是神学定义出现的问题。

(一个相对单薄的哲学理论体系)——就,一个相对单薄的神学理论体系,再加上一个佛教哲学不太熟悉的这么一个环境,那,落到高僧……中国高僧的手里啊,争夺这个话语权和解释权的斗争就会变得相当激烈!为什么一定要争夺这个话语权呢?因为这涉及到信众啊!对吧!净土教大旗一举,信众望风披靡——百姓拥护谁,谁就有生命力。在宗教里,那就是——百姓信谁,谁就有生命力,你不争夺这个话语权行吗?

不是你的理论水平高、低,能决定老百姓是不是拥护你的!哦……你水平高老百姓就拥护你?中国老百姓有的时候就是那么简单——看承诺!看你对未来的承诺,对吧,这个……承诺好,我们就信。就是这个时候啊,各个学派的高僧都下场了——你说中观派那些大师,一样的,这个时候不是去卖弄高冷的时候,大谈“如梦观”的时候。这个时候,一定要撸着袖子下场去争夺这个话语权!所以,西河道绰时代,他面临的教内的理论对手,主要就是佛教其他几个教派,而且,他非常地不幸——他面对了这个时代,其他几个教派的巨匠。什么叫巨匠?北方地论派的隋慧远——净影慧远、三论宗的开山祖师——嘉祥吉藏、天台宗的四祖——天台智顗……这就是道绰时代,他必须面对的三大巨匠——各个宗派都要站在自己的理论体系上去解释净土……就是,刚才说的——要争夺净土的解释权和话语权。

各个教派都下场了——百家争鸣的时代。这种百家争鸣的活跃,这种理论讨论,它就会产生正、反两种作用。正面的不用说,对吧——其他教门也好、什么也好,那都学理精深的经院哲学,这使净土宗的理论更加深入,迅速成长,更深、更广、逻辑性更强……前课里说过啊,净土的理论是唯一一个在战斗中成长起来的——那就不怕战斗!

另一个,这种争论——各派高僧都下场争论。那就是,不论是在学界也好,还是在信众方面也好——就是说,流量风口嘛,净土教的影响就更大了——当世豪杰都下场了,三大巨匠都下场了。

但是反面,这种百家争鸣会出现什么呢?呐,很显然啊,那就是——净土的理论一片混乱。净土的理论本来很清晰,昙鸾大师引用《善见律毗婆沙》的“易行品”,创立了“二力二道”学说——呐,昙鸾大师刚把桌子擦干净,大师们……其他大师们就上来了,搞得一片狼藉。

这下场的三大派啊,我给大家介绍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