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觉有德性才能真正想通问题,这是大哲王阳明和康德共同确信的,关键他们也做到了:前者的表述是“良知”,后者的表述是“内心灿烂的道德”,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至善成仁天还是依然那么蓝?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至善成仁天还是依然那么蓝(海晨微言德性九思)

至善成仁天还是依然那么蓝

1感觉有德性才能真正想通问题,这是大哲王阳明和康德共同确信的,关键他们也做到了:前者的表述是“良知”,后者的表述是“内心灿烂的道德”。

2感觉西北欧的民族德性上可能稍好一些,所以新教诞生在那里并逐步改变弱肉强食的世界。

3感觉耶稣上十字架之前说的“原谅他们,他们不懂”,还是更强调德性(原谅宽容是最大的德性),因为原谅已经是行动,有德性才能原谅。

4有德性才会有真(良)知,良知不是单纯的知识,她是以道德为“基础”和引领的对世界的意向性认知。

5真正有德性才能彻底悟透,彻底悟透才会真正原谅。所以不懂的人首先是无德之人,因为反抗纳粹殉难的德国新教思想家朋霍费尔说“愚蠢是德性上的缺陷”就是这意思:“几乎所有的愚蠢,都是甘于愚蠢,这的确不是理智问题,而是道德问题:犬儒、怯懦、蛮横、自欺。”

6聪明而无德是蠢人,懵懂而有德是智者。有些人智力低下,却非蠢人,因为他们还要道德,这是根本。有些人智力高超,却是蠢人。因为无德。

7所以基督教对世界并不乐观,许多“魔鬼”也能想通问题,用邪恶来理解世界又有智力创造更邪恶的现实世界,他们靠的就是这些智力高超而道德低下的“蠢人”。

8俄罗斯哲学家别列德指出,芸芸众生都是不太思考的,心理学家说的集体无意识就是这个,他们一般是从众心理随大流。只有极少数人有思考和行动能力,这部分人又有保守和激进之分,也有有德和无德之分。善未必是保守的,但恶一定是激进的。“恶一向都是激进的,但从来不是极端的,它没有深度,也没有魔力,它可能毁灭整个世界……”—— 汉娜·阿伦特

9但也不必过分悲观,善的力量虽然缓慢但是持久,因为她是深刻而极致的。而且好东西可以逐步慢慢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