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举国上下关注的莫过于“中兴事件”。美国商务部禁止美国企业向中兴出售零部件产品,期限为7年,中兴由此遭遇生死劫。这个事件也让整个中国高科技界集体倍感无力,陷入深深的思考:到底中美之间的实力差距有多大?这些年的中国式创新之路到底是否正确?

有意思的是,最近在舆论界,一场有关“源创新”的大争论正在进行,和“中兴生死劫”的讨论遥相呼应,也是类似的拷问。此时,再来看这场争论,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场关于“源创新”的大争论剑拔弩张

首先来说说这个“源创新”理论,它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谢德荪提出的,他认为创新分为“流创新”和“源创新”两种方式。

很多人对创新的理解是基于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及五力模型,创新的目的主要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供应链效益、提高产品的质量、创造产品的差异化、设计产品来迎合细分市场的需求,谢教授认为这是静态的“流创新”。

“源创新”是什么?如果看看英文名称(Disruptive Innovation),就一目了然,它是一种颠覆性的创新,是从无到有“无中生有”地去建立一个新生态系统。如果说“源创新”是从0到1,那么“流创新”则是从1到N。

无论对错,这场争论本身就意义重大

或许,张力军自己都没有预见到,自己的这番言论以及“源创新”理论本身,会在中国掀起剑拔弩张的争论。

但是,我觉得,无论赞成或反对,这场关于“源创新”的大争论本身就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情,都在让中国的科技界重新思考创业、创新,以及中国和美国之间在这方面的差异。

比如,中国互联网界一直欢呼雀跃,认为共享单车、移动支付、网购已经超越了美国,甚至还将他们和高铁一起称之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但是,在谈到移动支付到底是否领先于美国时,张力军却认为,美国在几十年之前信用卡支付就很发达了,大家已经熟悉了,在支付方式很落后的地区,手机支付等新的方式才能够快速普及。而且,美国人一直在从技术、安全和法律角度上关注这个问题,他们的做法是想成熟了再实施。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中国互联网上很多方面的确走在了世界最前列,我们不必妄自菲薄,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要有清醒的认识,不应该为此过于沾沾自喜。马斯克的猎鹰火星探索火箭升空,不仅给中国人带来震撼,也给美国的互联网界带来触动。《从0到1》的作者彼得蒂尔曾感叹:“我们想要一辆会飞的汽车,得到的却是140个字符”,人们渴望的是类似猎鹰火星探索火箭这样的“源创新”,而非微博这样数字世界里的雕虫小技。

中兴目前的状况,中兴遭遇生死劫(1)

中兴遭遇生死劫也是这样,我们这些年不断高呼大国崛起,与美国博弈,但是中兴遭遇禁令说明我们在芯片、器件、系统等关键节点上,距离真正的“源创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这场“源创新”的大争论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要抛弃中国创新已经超越美国的幻象,从“流创新”思维真正切换到“源创新”思维。

中美之间在创新上的真正差距是什么?

这场“源创新”的大争论,带来的另一个启示,回答的问题是“中美之间在创新上的真正差距是什么?”

张力军认为,美国的创业创新环境和制度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首先,创业创新不能浮躁,需要持续的、波澜不惊的的稳健发展进程;其次,对于新技术和新的商业模式,在法律和应用上需要保持审慎态度。斯坦福大学教授Charles Eesley也认为,创业是政策、文化、劳动力素质、企业家精神的综合产物。

是的,“流创新”这样的微创新或许能灵光一现,有的也能用急躁、短视的资本催熟,但是长期来看,其实很难持久,也无法帮助中国真正超越美国。比如共享单车,我们虽然领世界之先,但现在也要面对现在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乱象的代价。在“源创新”上,之前的做法都失效了,我们需要外部有政策、文化、人才等方面的机制配套,内部有持续的技术研发以及对创新的认知度、把控能力、前瞻性、判断力等多方面的提升。

中兴目前的状况,中兴遭遇生死劫(2)

我长期跟踪手机行业,在这个领域,苹果做的就是“源创新”,2007年推出的iPhone颠覆了手机行业,将手机从功能手机时代带入了智能手机时代,它的创新也不仅仅在硬件上,更是用iPhone iOS组成了一个独特的“硬件 软件 服务”的生态系统,这是为什么最近iPhone硬件进入微创新阶段,但依然销售强劲增长的原因所在。

相比之下,大多数的国产手机只是微创新,他们是在iPhone所确立的“源创新”基础上的“流创新”,双摄、指纹识别、全面屏、全网通等等,都是一种优化,而没有颠覆性。当然,这里面也有突破者,华为就是其中之一,它去年推出的麒麟970芯片的手机,打开了AI 手机的新时代,在这方面和苹果的A11芯片的iPhone X手机处于同一水平线,这个很有可能会激发手机行业的下一个“源创新”:AI手机时代。在这个突破的背后,是华为持续不断地巨额投入的结果,是一套科学的内部创新机制加上任正非的企业家精神的综合作用。

总而言之,中兴遭遇生死劫,以及之前马斯克的猎鹰火星探索火箭升空等事件,都在刺激我们的科技界思考。最近发生的关于“源创新”的大争论可谓恰逢其时,将思考上升到更深的层次,从这个角度来看,它不亚于一场创新领域的启蒙运动。我们期待,中国高科技界在经历这一系列的事件后,必将澄清认识,奋发图强,真正地向着从0到1的源创新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