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的沟通书籍(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1)

图|网络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访问一名小朋友:

“你长大想当什么呀?”

“我要当飞机驾驶员!”

“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引擎熄火了怎么办?”

小朋友想了想说,“我会让所有人都系上安全带,然后我带上降落伞跳出去。”

在场的观众都笑得东倒西歪,只有林克莱特继续观察这个孩子。

这时孩子哭了,林克莱特觉得这个孩子并不是自作聪明,他有一颗悲悯之心。林克莱特问,“你为什么这么做?”

“我回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很容易造成极大的误会。我们是不是也曾经像采访中的观众那样,早早就对别人下了结论?

沟通这件稀松平常的事情,我们每天都在参与,但却不了解沟通的本质。

本周看了《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这本书。

这本书有两位作者,其中一位是罗纳德•B•阿德勒,他是美国圣巴巴拉城市学院名誉教授,致力于关于沟通的研究和写作。

另一位是拉塞尔•F•普罗科特,他是北肯塔基大学教授,1990年他与阿德勒相识后,共同合作出版了许多教材。

《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这本书从沟通者、沟通信息和沟通关系三方面入手,分析了人什么要沟通、沟通高手的特质以及如何成为沟通高手。

01我们为什么要沟通

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说要学会独处,接纳孤独,孤独是人生常态。

实际上人人都需要沟通,即便是性格再内向都需要与人打交道。谁都不可能是一座孤岛。

究其原因,我们为什么要沟通呢?

1)生理需求:

医学研究已经证明:沟通关系到人类的健康。

例如:与家人朋友有密切联系的人,寿命比孤独者平均长3.7年;缺乏与人沟通的人患冠状动脉健康风险加大;离异、分居的人在肺炎、外科手术和癌症等方面的疾病患病率更高。

与人交谈会减少孤独感和随之而来的疾病。

潇洒姐王潇说到为什么要生孩子,原话我忘记了,大意是这样的:孩子会在不同的阶段给你不同的任务,甚至在年老的时候也是如此,为孩子操心会挤垮你的孤独。

明白了这一点,就明白了为什么很多老人在子女面前通常是战战兢兢,害怕说错话,做错事。就是担心受到冷落,害怕孤独地生活。

谁都会有老去的一天,可能担心孤独的心情也是一样吧。明白了这一点,就会更加理解老人的心理,多陪他们说说话,哪怕打个电话都是好的。

2)认同需求:

我们对沟通的需要不仅仅是生存方面的,还有心理方面的。

女人最爱八卦,其实男人也一样有八卦心。

有一次我在泰熙家吃饭,邻桌是两个中年男人。其中一个男人吐槽自己的妻子不爱打扫卫生,另外一个说自己家的卫生都是丈母娘打扫的。

两个人一来一回说的事情都差不多,最后两人都表达了中年人对生活的无奈。我猜这两个人是好基友,下班约饭,吐槽一下生活,扔掉糟糕的心情,都是在对方的认同里找到平衡。

在八卦中我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从对方的回应中找到认同感,这也是人爱八卦的原因。

3)社交需求:

我是性格内向的人,上班时间没有公务就不与人交流,吃饭时间也喜欢独自一人,去一家没有熟人的餐厅,享受一个人的时间。

但慢慢发现,超过了临界点的孤独是不幸福的,虽然一个人可以好好吃饭、可以追剧,但没有“伙伴”还是缺了点热闹与互动。

现在我用微信开了小号,每天可以发朋友圈,给他人点赞也收到朋友的点赞,每天幸福指数爆满。

虽然我的社交在现实生活中很少,但在网络中占很大一部分。这也是当今互联网时代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总之,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每个人都是需要社交的。

02沟通高手有哪些特质

1)拥有多样的行为反应

沟通高手和武林高手一样,他们都有自己的兵器库,只不过沟通高手的兵器是行为反应的方式。

普通人只会一种或者两种方式,遇到紧急突发情况,可能两种都不管用,高手却有很多兵器可选。

2)挑选恰当行为的能力

上面说了高手有兵器库,仅仅是有还不够,兵器太沉拿不动肯定不行,还需要有自如运用他们的能力。

3)对他人的认知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对他人的认知和对局势的感知是沟通成败的重要因素,了然于胸有助于快速准确地从兵器库中选出合适的兵器,增大在战场上获胜的概率。

4)表现行为的技巧

有些兵器很复杂,不是拿过来就能上手的,需要多次练习才能熟练。沟通技巧也一样,需要多次重复练习。

5)认知复杂度

什么是“认知复杂度”:社会科学家将人们看待事物时,能够组织其架构的技巧,称为认知复杂度。

认知复杂度就是在同一情形下,对真实状况进行猜测的角度的多少。

有的人只有一两种角度,比如某件事情搞砸了,如果认为事情与自己相关就容易陷进去;但如果能想到还有可能是由其他情况引发的,就不至于让自己陷入自责或者愧疚的泥潭。

高认知复杂度的人,更能全面地分析沟通的情形,更容易把握沟通的主动权。

6)同理心

同理心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感受和体验的能力。

7)自我监控

自我监控就是对自己行为的审视和判断,并根据结果做出适当的调整。

8)承诺

这个部分书中称为“承诺”,我个人认为用“真诚”更合适。

意思就是当事人对沟通对象和沟通这件事的重视程度,以及是否愿意花精力去研究。

如果愿意真诚地陪伴和倾听对方的语言,用心体会对方的感受,沟通的效果就会更好。

沟通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练习的。只要用对方法,坚持不断练习,人人都能成为沟通高手。

03沟通能力是可以习得的

沟通高手都不是天生的,了解了沟通高手的特质,我们就可以把这些特质作为学习的蓝本,逐项去觉察、反思和改进。

比如,书中给出了不错的方法:

1)增强认知复杂度——枕头法:

枕头法是一群小学生发明出来的。因为问题就像枕头一样有四个边和四个角,故而得名。

站在他人的角度上看问题,每个不同的立场看问题总能得到有价值的见解,这样不仅增强了同理心,还增加了认知复杂度。

如何有效的沟通书籍(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2)

枕头法|《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 枕头法|《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

2) 增加自我监控

在沟通过程中,跳出来以第三者的眼光去观察沟通的情形,不断觉察自己的沟通方式,然后做出合适的调整,有助于提高沟通能力。

3)了解不同类型的人的特点

书中给出了内向和外向性格的例子。

内向性格的人总是不爱在公众面前表达自己,就会觉得内向性格的人难相处、不合群,其实是我们不了解内向的特质。

内向性格的人不爱参加聚会,即便是参加,也是吃完饭就要离开。这是因为与人交往会耗费他们的精力,独处才能恢复元气。

外向性格则不同,夜色越浓他们兴致越高,外向性格的人从与人交往中获得能量,所以他们很健谈,总是越聊越热情。

《内向者优势》的作者马蒂·奥尔森·兰妮说,外向的人总认为我们知道答案,只是不告诉他们。他们不明白我们需要时间来构想一个问题。

了解了不同人的不同特点,才能在沟通中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实现沟通的目的。

写在最后

人类祖先在没有发明语言之前,通过目光、肢体语言来沟通, 尽管一开始很艰难,但最终人类的沟通还是越来越好了。

蔡康永说,人跟人沟通常有障碍,有时候对方就是跟你不同世界,怎样说都说不通,那也就只能尽力而为,人生本来就是这样子,尝试得越多,才越可能完成。

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模式,世界上最难的事就是把自己的想法放进别人的大脑,其实就是在讲沟通的难度。

《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这本书就是学习沟通技巧的一本不错的教材,如你想提高沟通能力,这本书就最适合作为入门书籍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