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东莞这座城市历史悠久,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虎门鸦片战争真实场景?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虎门鸦片战争真实场景(东莞这里挖出4门鸦片战争时期大炮)

虎门鸦片战争真实场景

众所周知

东莞这座城市历史悠久

留存着不少文物遗迹

近日,虎门蛇头湾炮台旧址挖出4门清朝道光年间铁炮铁炮距今约180年

虎门蛇头湾炮台旧址

惊现4门古炮

蛇头湾炮台修缮施工单位负责人陈诗祥,向记者讲述了发现铁炮的过程。9月6日上午9时许,工作人员根据施工方案,用挖掘机进行蛇头湾炮台旧址巡查通道的挖掘作业。挖到将近30厘米深度时,机器突然碰到一个很硬的物体。

现场人员叫停作业,小心翼翼地对硬物进行挖掘清理。很快,一门铁炮出现在大家眼前,他们立即向鸦片战争博物馆相关负责人汇报。随后,工作人员又相继发现3门铁炮。

铁炮发掘现场

鸦片战争博物馆保管部主任万娟表示,当她得知蛇头湾炮台旧址修缮现场发现铁炮后,便与馆领导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组织铁炮出土工作。为避免铁炮受损,她和现场人员一起用手刨土,细致清理铁炮周围的碎砖块等杂物,直到4门铁炮完全显露出来。

工作人员清理炮身

大炮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被破坏、掩埋

发现大炮的位置处于蛇头湾炮台旧址的西北方向,山下即为珠江航道。在古炮发掘现场可以看到,初步挖掘出来的4门铁炮呈不规则堆放在一起,炮身整体完整,但炮耳有明显损坏痕迹,炮口及点火嘴也被人为封堵。据初步考证,这4门大炮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军破坏并掩埋。

炮身铭文

工作人员对铁炮进一步清理之后,发现其中3门铁炮身上有铭文,显示其铸造时间分别为道光二十年(1840年)、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剩余一门铁炮的铸造时间有待进一步认定。每门大炮重约六千司马斤(1司马斤=604.8克),约3.6吨。

据鸦片战争博物馆提供的资料显示,蛇头湾炮台始建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当时建的是三合土炮台,并削平前面山土为敌台,面铺石板,台内安配炮十七位,神庙一间,兵房八间。

4门铁炮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咸丰六年(1856年),蛇头湾炮台被英军破坏,光绪九年(1883年)重建。因此现存的炮台为光绪时期样式,整座炮台有三合土围墙环护,形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面积约2520平方米,东面开大门。围墙内有两个露天炮位,一左一右,两炮位中间有暗道相连。

万娟表示,本次出土的铁炮铭文显示,这4门大炮应该是当年布防于蛇头湾炮台的第一批装备,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遭英军破坏,其中炮耳被毁,炮口、点火嘴被封堵,然后集中掩埋,就是防止这些炮被清军再次装备使用。

对于本次发现的4门大炮的后续处理,鸦片战争博物馆将邀请相关专家作进一步研究,然后制定相应的保护方案。

4门古炮的发掘

给虎门炮台旧址修缮工程

带来惊喜

据了解,虎门炮台旧址修缮项目的第一期工程已于1995年实施;第二期的第一阶段工程已于2016年11月完工、2018年通过验收。

蛇头湾炮台旧址

2022年4月30日,鸦片战争博物馆启动虎门炮台旧址第二期第二阶段修缮工程,对定洋炮台、蛇头湾炮台、临高台、广东水师提督署寨墙4处文物遗址进行修缮,总投资约879.69万元,预计在今年年底完工。

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本次发现的4门古炮,算是给整个修缮工程带来了意外惊喜。

//相关链接//

虎门频频出土大炮

2007年1月,在威远大桥底发现了两门铁炮,一门为4000司马斤大炮,一门铭文不清,外观与6000司马斤接近。

2010年12月,虎门销烟陈列楼前,开展园区环境改造时,发现3门8000司马斤大炮。

2012年8月,新湾社区一工地内发现一门古炮,炮长1.7米,外径26厘米,内径8厘米,重800斤。

2022年9月6日,蛇头湾炮台旧址发现4门6000司马斤大炮。

鸦片战争博物馆馆藏铁炮

为全国最多

据统计,鸦片战争博物馆有铁炮196门,为全国铁炮馆藏之最。

种类方面,以国产铁炮为主,国产铁炮包括红夷炮、竹节炮、佛郎机炮、信号炮、镇宅炮、臼炮等。外国铁炮有皇冠铁炮以及带有“CS”、“B.P”等标志的铁炮,此外还有2门英国阿姆斯特朗炮和2门德国克虏伯大炮。

从铸造铁炮的铭文看,分有铭炮和无铭炮;从铸造铁炮年代来看,包含明崇祯至清顺治、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等共8个不同年代铸造的铁炮。

喜欢历史的小伙伴

不妨找个时间

去博物馆看看吧

转自 | 虎门太平

来源: 东莞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