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博中国

作者:张保民 张新顺

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是全国闻名的太极圣地,陈式太极拳发源、传承、光大于此地,每日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太极拳粉丝络绎不绝。陈家沟是个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古村,不仅是太极故里、武术之乡,而且清代以来科举为官者、行医经商者辈出。村西的陈家沟遗址从新石器时期延续到西周、东周、汉代,遗迹、遗物数量众多。如今散布在陈家沟的古民居、古寺观、古牌坊、古墓志、古碑刻,都在无言地诉说着陈家沟曾经的辉煌岁月和世事沧桑。

2018年11月,陈家沟村从东沟挖出六通古代石碑,分别是陈于阶(九世,陈王廷之兄)、陈庚(十世)、陈步蟾(十四世)、陈德璠(十五世)、陈本汪(十六世)的墓碑,以及嘉庆元年(1796年)诰封陈继参夫妻(十二世)的圣旨碑。2019年春,陈家沟将这六通石碑树立在太极拳祖祠内的祖茔区域,成为陈家沟历史文化和陈式太极拳发展的重要史证。

嘉庆圣旨碑与陈式太极拳演变 嘉庆圣旨碑与陈式太极拳演变(1)

▲图1 圣旨碑

嘉庆圣旨碑高大华美,碑文刻工精致,碑身四缘刻花草纹,保存完整。通高307厘米,宽70厘米,厚29厘米,碑首高99厘米,宽80厘米,厚31.5厘米。碑首镌刻双龙戏珠纹,圭形龛内刻“皇清”二字(图1)。碑文为: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考绩报循良之最,用奖臣劳;推恩溯积累之遗,载扬祖泽。尔陈继参乃捐职州同陈步麟之祖父,锡光有庆,树德务滋。嗣清白之芳声,泽留再世;衍弓裘之令绪,祜笃一堂。兹以尔孙遵例急公,貤赠尔为儒林郎,锡之敕命。於戏!聿修念祖,膺茂典而益励新猷;有毂贻孙,发幽光而丕彰潜德。制曰:册府酬庸,聿著人臣之懋绩;德门辑庆,式招大母之芳徽。尔郑氏乃捐职州同陈步麟之祖母,箴诫扬芬,珩璜表德。职勤内助宜家,久著其贤声;泽裕后昆锡类,式承乎嘉命。兹以尔孙遵例急公,貤赠尔为安人。於戏!播徽音于彤管,壶范弥光;膺异数于紫泥,天庥永邵。

敕命

嘉庆元年十二月十二日

陈继参夫妻因为孙子陈步麟而受诰封。圣旨碑文的大意为:对于优秀官员,要予以奖励,弘扬其祖辈的恩泽。陈继参是捐职州同知陈步麟的祖父,能够建树德范,继承前代美名功业,恩泽传留后代,福荫覆盖全家。现在陈步麟为朝廷尽心做事,朝廷赠陈继参儒林郎称号。郑氏是陈步麟的祖母,帮助丈夫理家,恩泽延及子孙,朝廷赠郑氏安人称号。

陈继参与太和堂药店

嘉庆圣旨碑与陈式太极拳演变 嘉庆圣旨碑与陈式太极拳演变(2)

▲图2 当代太和堂药店

陈继参,怀庆府温县陈家沟陈氏十二世,明崇祯七年(1635年),在直隶广平府(现河北省永年县)创建“太和堂”药店。据《永年县卫生志》记载,永年“太和堂”是陈继参在广平府西大街道北创建的药店,门面三间。后在路南购买焦老庆市房一所,里外三院三十余间,门脸三间。整体为砖木结构式清代建筑。正门上方木质匾额“太和堂”三个大字,为肥乡一状元手笔,苍劲有力。门前有一方形广场,立有高3米、宽0.3米招牌一块,上书“选购川广云贵各地地道药材”,为翰林武延绪所书。太和堂药店历史上最盛时占地面积约三亩,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是全国著名的医药老字号,距今已有360多年历史。太和堂以制造经营中药药材为主,有自己独特的传家秘方,膏、丸、散、丹等品牌药400多种。太和堂现存两进院落,建筑为明柱外廊式,拱形门窗,临街建筑仍为“太和堂”药号,至今仍然由陈氏后人陈孝立从事中药经营(图2)。

陈步麟是陈继参之孙,捐官直隶州同。他承续祖业经营太和堂药店至鼎盛时期,把怀庆府地道药材“四大怀药”销往河北,使四大怀药名扬天下。太和堂当时与北京同仁堂、天津达仁堂齐名于海内外,“三堂”是河北安国药市的最大买主,每当安国药市开张,“三堂”缺一不开市。朝廷为表彰陈氏家族对国药之贡献,敕赠陈步麟祖父陈继参为儒林郎,祖母为安人,并敕封其父陈毓隽为吏科给事中大三级,诰赠“恩荣奕禩”匾额一幅(现已无存)。前述圣旨碑即为嘉庆元年表彰所立。

太和堂与太极拳

嘉庆圣旨碑与陈式太极拳演变 嘉庆圣旨碑与陈式太极拳演变(3)

▲图3 杨露禅住处

太和堂药店与陈式太极拳的广泛传播和流派演变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陈步麟的儿子陈德瑚(1782—1844),字珍六,翰林院待诏,继承祖业,继续经营太和堂,经常往来于温县与广平府之间。当时杨露禅以推卖煤土为生,平日给“太和堂”药店送煤土和粮食,后留在药店做工。陈德瑚到“太和堂”药店巡视时,见杨露禅聪明伶俐,仪表俊秀,就带其回陈家沟家中做工,住在陈德瑚家后院厢房(图3)。

嘉庆圣旨碑与陈式太极拳演变 嘉庆圣旨碑与陈式太极拳演变(4)

▲图4 杨露禅学拳处

时有太极拳宗师陈长兴(1771—1853)借用陈德瑚侧院(图4)教授子弟学拳,杨露禅便在陈氏师徒练拳时,在一旁观看,用心记下某些招式,无人时便私下练习。久而久之,竟有所得。后被陈长兴发现,见其是可造之才,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大胆摒弃门户之见和江湖禁忌,与陈德瑚商量,准其在业余时间正式学习太极拳。杨露禅正式拜师后,十八年中三下陈家沟学拳,深得陈式太极拳精髓。学成后,他先在家乡永年教授太极拳,后陈德瑚等人将其推荐至北京授拳,因武艺高强,号称“杨无敌”。杨露禅在教拳中将陈式太极拳中的一些高难度动作改编简化,使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后经其子孙修改,定型而成杨式太极拳。武禹襄也非常喜爱太极拳,杨露禅不肯轻授,武禹襄仅了解大概,后又经“太和堂”药店介绍到陈家沟拜陈长兴学习陈家沟拳,因陈长兴老病卧床,陈德瑚将武禹襄推荐到同族陈清平处学习陈式太极拳。因此,杨式、武式太极拳的诞生均与“太和堂”药店和陈德瑚的呵护分不开。

陈家沟古碑群

据陈家沟陈氏族长介绍,嘉庆元年(1796年)太上皇乾隆皇帝在北京举办了第二次“千叟宴”,小小的陈家沟村就去了两位老人,即陈步麟的伯父陈毓英(88岁)、堂祖父陈善(85岁)。陈家沟原有好几通圣旨碑,组成一个古碑群,有的就与千叟宴有关。“文革”期间,许多古碑被抛置村南桥下掩埋,此次出土五通墓碑和一通圣旨碑,其余碑刻尚需要找寻。

陈族长介绍,此次挖出的墓碑上记载的几位先祖,有的就与杨露禅有关。比如陈德璠(十五世)是陈步麟之侄、陈德瑚堂兄,他极力支持陈德瑚在自家开设武场,传承陈式家传武术,让杨露禅同自己的五个儿子一起向陈长兴拜师学艺。陈本汪(十六世)是陈德璠长子,当时陈长兴在陈德瑚家设场授拳,陈德璠的五个儿子本汪、本洋、本澣、本炤、本煌都是杨露禅的同门师兄弟。

毫无疑问,这些古碑是陈家沟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尤其是这通嘉庆元年敕封陈继参的圣旨碑,与太和堂药店和陈式太极拳有关,制作精美,保存完整,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研究这些古碑,对于弘扬太极文化、展示温县陈家沟的厚重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