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生存守则》第一条:不要被困在火星。

然而马克·沃特尼已经违反了这一条,现在他距离地球距离七千八百万公里,整个星球只有他一个人,必须想办法活下去,回到地球。

一个人在火星上,马克·瓦特尼可以仰仗的只有自己的科学知识和乐观积极的心态。《火星救援》为我们展现了极为精准的科学知识,而同时也体现了人类探索火星要面临的希望与恐惧。

创作背景

电影改编自美国同名小说《火星救援》。

原作介绍

火星救援技术(火星救援里的科学)(1)

书中描述的年代距离现在不远,人类已经能够成功登陆火星,但在一次任务中,突如其来的火星风暴让马克·瓦特尼与小分队失去联系,小分队推测马克已经死亡,因此撤退,但马克却活了下来,但他面临着一系列生存问题,而且,距离下次火星登陆计划还有四年。

作者介绍

安迪·威尔(Andy Weir)

火星救援技术(火星救援里的科学)(2)

《火星救援》原著作者为安迪·威尔,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安迪是家中独子,父亲是物理学家,母亲是工程师。他从小喜欢阅读黄金时代作家的科幻作品,阿瑟·克拉克和阿西莫夫都是他的偶像。15岁时候,他被美国国家实验室聘为软件工程师,之后又在其他企业担任程序员,并参与开发《魔兽争霸2》。

火星救援技术(火星救援里的科学)(3)

安迪首部小说是一个短篇《蛋》(Egg),这部小说在youtube上被多次改编成短片。

安迪的首部长篇小说便是《火星救援》,他自学了大量的航天知识,小说中的每一个日期,都源自他本人的精确计算。2009年,威尔开始在自己的网站上连载。很快聚起来一批死忠读者,这些读者都是对科学细节极其挑剔的家伙,每当有科学错误都会被挑出来修改。而后的2011年,在粉丝的强烈要求下,亚马逊Kindle版上架,价格则是最低的0.99刀。结果很快爬上了科幻类作品的榜首,不到三个月卖出了35000本,比他之前网站上免费下载的次数还多。2013年,小说的版权被皇冠出版社以超过十万美元的价格买走。

目前,安迪·威尔正在创作新的科幻小说,他保证这是一部非常传统的科幻小说,其中会有外星人、飞船和超光速。

创作经历

安迪·威尔的原著科幻小说自出版起,就受到了许多专业人士的好评,NASA的指挥官克里斯·哈费德表示,从没见过能把故事讲得这么精彩,还能在技术上保持高度准确性的科幻小说。原定导演为现在的编剧德鲁·高达,最开始本来打算做导演,但后来忙于执导《险恶六人组》就退出了导演一职。后来雷德利·斯科特看到了剧本非常喜欢,甚至推迟了《普罗米修斯2》的拍摄进程,火速接过导筒。

原作语录

火星救援技术(火星救援里的科学)(4)

马克·瓦特尼:远足的人在深山里迷路了,人们会发动搜救。火车出了事故,人们会拍成长队献血。地震毁了一座城市,全世界的人都会捐出紧急物资。这种本能扎根于人类社会,每一种文化都不例外。是的,有些人对此嗤之以鼻,但有多得多的人愿意这么做。正因为这样,才会有几十亿人站在我这边。

名词解释

火星风暴

火星救援技术(火星救援里的科学)(5)

图片:火星风暴艺术想象图

火星上的风暴迫使马克·沃特尼所在的小队撤离,同时也将马克留在了火星上。在火星上经常有风暴发生,持续几天甚至几个月,速度能达到90公里每小时,风暴能够弥漫整个火星。

SOL

电影中,马克·沃特尼以”SOL”作为计时单位。SOL是Solar Day的缩写,即火星上太阳起落的平均间隔。在火星上则专门指的是Martian Solar Day,即火星太阳日,等于24小时39分35.244秒,与地球一天的时长很接近。

火星土壤

火星救援技术(火星救援里的科学)(6)

图片:火星表面土壤

马克·沃特尼在火星上种植土豆以获得足够的食物来源,因为土豆是淀粉含量最高的作物之一。火星土壤的主要元素是氧,其含量约占50%,硅为15~30%,铁为15~16%,铝为2~7%,钙为3~8%及少量的钾、磷、硫、氯、钽、铬、镁、钴、镍、铜等。但缺少植物所需要的氮元素以及必要的细菌,好在这两样都能经由人体产生。

RTG

火星救援技术(火星救援里的科学)(7)

图片:RTG切面图

马克·沃特尼为了给漫游车加热,从地下挖出来RTG。RTG全称为Radioisotope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中文名为放射性同位素热电机,利用放射性衰变的热量进行温差发电,通常使用的同位素就是钚238。钚本身剧毒,因而一旦泄露那么火星上就真的没有人了。

探路者号

火星救援技术(火星救援里的科学)(8)

马克·沃特尼找到并修复了探路者号,成功实现了与地球通信。火星探路者(Mars Pathfinder, MPF)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1996年火星探测计划。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火星探测计划长期致力于对火星这颗红色行星进行无人探测,火星探路者是这一系列无人探测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火星探路者于1997年07月04日在火星表面着陆。它携带的索杰纳号火星车,是人类送往火星的第一部火星车。

JPL

火星救援技术(火星救援里的科学)(9)

电影中,JPL负责制造救援所需的飞船等设备。JPL全称为喷气推进实验室(英语: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那,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一个下属机构,负责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开发和管理无人太空探测任务,行政上由加州理工学院管理,始建于1936年,实验室的联合创建者包括火箭科学家钱学森和杰克·帕森。

引力助推

火星救援技术(火星救援里的科学)(10)

图片:引力助推示意图

赫尔墨斯号利用引力助推实现变轨,重新回到火星营救马特·达蒙。引力助推也被称为引力弹弓效应或绕行星变轨,以此来节省燃料、时间和计划成本。引力助推既可用于加速飞行器,也能用于降低飞行器速度。这一方案早已得到应用,伽利略号、信使号等数个飞行器便采用这一方案顺利变轨。

科学漏洞

《火星救援》科学精度极高,包括NASA在内的众多专业人士都认可这一点,但这毕竟不是科学论文,而是虚构作品,虽然其中绝大多数描写都符合科学,但其中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科学上的漏洞。

火星风暴

火星救援技术(火星救援里的科学)(11)

图片:电影中的风暴场面

前面提到,火星上经常会有风暴,速度可达90公里/小时,但因为空气稀薄,不可能有能把人吹离地面的风暴。安迪·威尔也承认自己为了故事推进而允许这个漏洞出现。对此安迪·威尔承认,自己是为了给马克·沃特尼滞留火星找个理由,因而放过了这个科学疏漏。所以《火星救援》里的风的确吹得太大了一点,想要达到电影中的效果,大概需要800公里/小时的风速。

在原著中提到了另外一场风暴,其影响只是扬起沙尘导致太阳能电池板效率降低,这要合理很多。火星上的沙尘暴会大大削弱可见度,更重要的是,削弱你的太阳能电池板收集太阳能的能力。这是此前发射的火星探测器“勇气号”和“机遇号”面临过的严重问题,因此瓦特尼必须想办法清理太阳能电池板表面的灰尘。

火星行走

马克·瓦特尼经常要穿着宇航服在火星上走来走去,从事各项工作。但这里其实有两个漏洞。

火星救援技术(火星救援里的科学)(12)

图片:现实中,火星行走不会如此“正常”

首先,火星重力大约为0.377G,换言之,一个一百公斤的人穿着100公斤的“超轻”宇航服,其重量也不超过80公斤。在这种重力条件下,宇航员正常行走非常困难,通常会采用袋鼠跳来大步行进,用碎步来小步行走。当然,导演也承认,电影中要表现真正的火星行走太过困难。

火星救援技术(火星救援里的科学)(13)

图片:火星辐射示意图

其次,火星因为大气与磁场条件,太空辐射远甚于地球,哪怕有防护服,马克·瓦特尼也不可能长时间暴露在火星表面。因而很可能他回地球不久就得癌症了。当然,毕竟那是未来,那时的宇航服说不定有足够的防辐射能力。

人造重力

火星救援技术(火星救援里的科学)(14)

图片:利用旋转制造重力是常见做法

船员们来往火星的飞船是赫尔墨斯号,他们需要在上面居住很长时间,因而不可能长期停留在失重状态,所以需要提供人造重力。电影采取了非常科学的方案,即利用旋转式太空船来制造足够的重力。

火星救援技术(火星救援里的科学)(15)

图片:以这幅画面作为计算参考

然而,若以电影及原著中的相关资料分析,旋转船的转速大约为0.1转/秒,能提供0.4g的重力,因而最终计算可得旋转船的半径为……320米。但电影中的画面显示,旋转船的半径大约在9到14.5米之间。

当然,我们可以倒着推算一下,如果取电影中展现出的半径,同时能提供0.4g重力,那么转速应该为0.52到0.66转/秒。如果真的转这么快,显然电影中的画面不会那么唯美浪漫了。

降落地点

火星救援技术(火星救援里的科学)(16)

图片:阿西达利亚平原照片

电影中绝大多数火星场景都发生在阿西达利亚平原,这是一个真实地点,位于火星南部。然而,根据最新的观测显示,那里其实布满了岩石山丘,并非合适的降落地点。

题外话,复杂的地形比起平坦的地形更加吸引人,尤其是科学家。然而,科学家渴望探索冒险,而工程师的任务则是把科学家安全地送过去。人类的探索就像走钢丝,平衡感的一头是无限的好奇心,另一头则是无止尽的危险。

火星纵览

火星概况

火星救援技术(火星救援里的科学)(17)

火星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第四近的行星,属于类地行星(Terrestrial planet),由罗马神话中的战神马尔斯(Mars)命名。在中国史书上,则以“荧惑”称之。火星的表面以氧化铁的红色土壤为主,因此外观呈现为橘红色。

火星救援技术(火星救援里的科学)(18)

图片:火星与地球的相对大小

与地球相比,火星的平均半径约为3,389.5 公里,大约为地球的一半;在质量、体积上,则是地球的11%及15%。表面重力以地球的重力1g来算,大约是0.377g。综合上述,火星就像是比地球小了一号,比月球大了一号的红色星球。

就大气而言,火星的大气以95.32%的二氧化碳为主,其余则为氮、氩、氧、一氧化碳、水蒸气、氖、一氧化氮等,因此常被称作为温室效应严重的环境,但其大气浓度不足,空气非常稀薄,反而无法保留住多余的热量,造成日夜温差极大。

火星救援技术(火星救援里的科学)(19)

图片:火星极地冰盖

由于火星与地球同样拥有倾斜的地轴,因此具有四季变化。而火星在南北极的白色极冠是非常明显的特征,过去被认为是由干冰(二氧化碳的固体)所组成,但在近年的研究认为干冰仅为表面成分,实际上在表面的干冰下,可能蕴含着大量的水冰。而表面有许多流水冲刷的遗迹,如同地球上冰河或河流刻蚀的痕迹,令科学家对于这颗红色星球上是否有生命,抱持着乐观的态度。

火星救援技术(火星救援里的科学)(20)

图片:火星上的水流痕迹

最近的研究报告也指出,火星上确实存在着液态水,大大提升了人类未来移民火星的可能性。有趣的是,这项研究报告正好于2015年9月28日宣布,恰巧与《绝地救援》上映时间相差一个礼拜,马特·达蒙甚至还上传了一段视频自嘲:下次若再受困火星,至少不用烦恼水的问题了。而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则表示,自己早就知道火星上有液态水了。

遥望火星

火星救援技术(火星救援里的科学)(21)

图片:乔凡尼的火星地图

火星的地表观测最早可回溯到1877年的意大利天文学家乔范尼· 斯基亚帕雷利(Giovanni Virginio Schiaparelli)以望远镜观测后出版的手绘火星地图。电影里阿瑞斯4号接驳小艇位置,斯基亚帕雷利撞击坑,便是以这位天文学家的姓氏命名。斯基亚帕雷利的观测中因受限于望远镜技术,在地图上标示了火星表面颜色较暗的区域,与月球的暗区相同命名为“海”(Mare),其他线条则被命名为“运河”(Canali),并以地球上著名的河川命名这些长条状的线条,使得人们误认为火星上有生命或是液态流水。

火星救援技术(火星救援里的科学)(22)

图片:哥伦比亚山丘群

直到NASA在1960年代以水手4号首次接近火星的惊鸿一瞥,才粉碎了人们对火星运河的遐想。不论如何,随着卫星科技的发展,如今火星的地理地貌已有相当详尽的资料,现代的火星地理名称则是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简称IAU)负责,以过去天文学家观测命名为基础,后续以重要的科学家、科幻小说作家或地球上的地名为名,另外也有以纪念性名称命名:例如纪念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意外,以七名牺牲的太空人命名了哥伦比亚山丘群等。较有趣的是,NASA在探测火星的过程中,会利用一些绰号命名较为小型的岩石,像是鲨鱼石、防热护盾岩、积木岛等,作为暂定名使用。

火星探测计划

火星救援技术(火星救援里的科学)(23)

图片:部分火星探测器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超过30枚探测器到达过火星,它们对火星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并向地球发回了大量数据。同时火星探测也充满了坎坷,大约三分之二的探测器,特别是早期发射的探测器,都没有能够成功完成它们的使命。

20世纪60年代,美苏冷战渐入高潮,而太空大赛是冷战竞争的重要部分。

· 1960年

火星救援技术(火星救援里的科学)(24)

图片:火星1A号

10月10日,苏联向火星发射了第一枚探测器火星1A号,未到达地球轨道。

10月14日,苏联第二枚火星探测器升空,未到达地球轨道。

· 1962年

10月24日,苏联的第三枚火星探测器升空,然而这次它也是仅仅到达了环绕地球的轨道而已。

11月1日,前苏联向火星发射了火星1号,这枚探测器成功进入了前往火星的轨道,并且计划于1963年6月19日到达火星,然而当1963年3月21日它飞行到距离地球1.06亿千米的距离时,却与地面永远失去了通信联系。

· 1963年

3月24日,苏联的又一枚探测器升空,仅仅到达环绕地球轨道,此后火箭未能再次成功点火,两个月后坠入地球大气层烧毁。

· 1964年

火星救援技术(火星救援里的科学)(25)

图片:水手4号拍摄的火星图片

11月30日,苏联再次向火星发射了探测器,但是这枚探测器再次以失败告终,它虽然最终到达了火星附近,但是却没有能够向地球发回任何数据。

12月5日,美国发射水手3号火星探测器,然而探测器的保护外壳未能按预定计划成功与探测器分离,导致探测器偏离轨道,最终导致失败。

12月28日,水手4号发射升空,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枚成功到达火星并发回数据的探测器,水手4号于1965年7月14日在火星表面9800千米上空掠过火星,向地球发回了21张照片,此后又在环绕太阳轨道上花费三年时间对太阳风进行探测。水手4号发回的数据表明火星的大气密度远比此前人们认为的稀薄,也没有发现磁场或辐射带。这些新数据促使天文学家修改后续的火星研究设计,也显示火星上存在生物的可能性比先前预测的还低。

· 1969年

2月24日,美国发射水手6号探测器,7月31日抵达火星。

3月27日,美国发射水手7号探测器,8月5日抵达火星。

这两枚探测器携带有更先进的仪器和通讯设备,它们成功掠过火星,对火星大气成分进行分析,并传回大量照片。

苏联也于1969年向火星发射了两枚探测器,然而这次甚至比此前的情况更加糟糕,第一枚探测器在发射后7分钟因发动机故障发生爆炸,而另一枚探测器发射后不到1分钟就坠向了地面。

· 1971年

5月8日,水手8号发射升空,几分钟后因火箭故障坠入了大西洋。

5月30日,水手9号发射升空,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枚成功进入环绕火星轨道的探测器。水手9号于1971年11月14日到达火星,在火星轨道上工作了将近一年之久,发回了7329张照片,覆盖了火星表面超过80%的部分,同时还对火星的两颗卫星进行了探测。

5月10日,苏联发射“火星1号”,尝试在火星表面着陆,但实际上它仅仅到达了环绕地球轨道,按照计划,探测器应该在地球轨道上停留1.5小时,然后点火向火星进发,但是由于失误,结果它的计时器要等上1.5年向火箭发出这个点火指令,这枚探测器后来被称为宇宙419号,因为前苏联事后否认这枚探测器将要前往火星。

火星救援技术(火星救援里的科学)(26)

图片:火星2号原计划放出的登陆车

5月19日,苏联发射火星2号探测器,于12月27日到达火星后不久便与地球失去了联系。

5月28日,苏联发射火星3号探测器,其着陆器却成为了有史以来第一个成功在火星表面软着陆的探测器,虽然它仅仅在火星上工作了14.5秒,甚至没能发回一张完整的照片就永远与地球失去了通信联系。

· 1973年

火星救援技术(火星救援里的科学)(27)

图片:火星4号探测器

7月21日,苏联发射火星4号探测器,于1974年2月10日到达火星附近,但没能成功进入环绕火星轨道。

7月25日,苏联发射火星5号探测器,于1974年2月12日到达火星附近,在进入轨道不久后丢失。

8月5日,苏联发射火星6号探测器,于1974年3月12日到达火星附近,着陆器成功进入了火星大气层并打开了降落伞,然后就丢失了。

8月9日,苏联发射火星7号探测器,于1974年3月9日到达火星附近,还没进入环绕火星轨道并在距离火星1300公里处就丢失了。

· 1975年

火星救援技术(火星救援里的科学)(28)

图片:海盗1号登陆地点

8月20日,美国发射海盗1号探测器,轨道器于1976年6月19日进入环绕火星轨道,着陆器于1976年7月20日在火星表面成功着陆。海盗1号的轨道器在轨道上一直工作到1980年8月17日,而着陆器使用核能作为电力来源,在火星表面正常工作超过六年,直到1982年11月13日错误指令导致失去通信联系为止。

9月9日,美国发射海盗2号探测器,轨道器于1976年8月7日进入环绕火星轨道,着陆器于1976年9月3日在火星表面成功着陆。海盗2号的轨道器在轨道上一直工作到1978年7月25日,而着陆器在火星表面正常工作了三年多的时间,直到1980年4月11日电池故障导致通讯联系中断。

盗号火星探测计划总共向地球发回了数万张高清晰照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海盗1号都是在火星表面存活时间最长的纪录保持者,直到2010年5月19日才由机遇号以2246个任务日的运转打破了海盗1号2245个任务日的纪录。

· 1988年

火星救援技术(火星救援里的科学)(29)

图片:福波斯2号

7月7日,苏联发射福波斯1号(福波斯为火卫一的名字)探测器,于9月2日在飞往火星的途中失去联系。

7月12日,苏联发射福波斯2号探测器,于1989年3月27日探测器进入环绕火星轨道后不久与地球失去了通信联系,它所携带的着陆器也没能在火星表面着陆。

· 1992年

9月25日,美国发射火星观察者探测器在它几乎就要到达火星的1993年8月21日,当准备点火进入环绕火星轨道时,与地球失去了通信联系。

· 1996年

火星救援技术(火星救援里的科学)(30)

图片:火星全球勘测者拍的图片

12月7日,美国的火星全球勘测者探测器发射升空,这枚探测器持续运作了10年,最后在2006年11月5日失去讯号联络,它是最成功的火星任务之一。

12月16日,俄罗斯发射了火星96号探测器,探测器进入地球轨道后未能成功点火进入前往火星的轨道,不久后在坠入太平洋而宣告失败。

· 1997年

火星救援技术(火星救援里的科学)(31)

图片:在JPL的探路者

7月4日,火星探路者在火星表面克里斯平原和阿瑞斯峡谷的交界附近着陆。它携带着名为旅居者号的小型的10.6千克(23英磅)轮式机器人的火星车,这是人类送往火星的第一部火星车。

1998年底和1999年初发射的四枚探测器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包括日本的希望号探测器、美国的火星气候轨道器、火星极地登陆者和深空2号。

· 2001年

2001火星奥德赛号在2001年4月7日在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由三角洲二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2001年10月24日到达火星轨道,进行气阻减速以进入环绕火星轨道。2002年1月气阻减速完成,同年2月19日开始科学任务。

· 2003年

火星救援技术(火星救援里的科学)(32)

图片:火星上的勇气号(想象图)

NASA开始火星探测漫游者计划,这项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将勇气号(Spirit, MER-A)和机遇号(Opportunity, MER-B)两辆火星车送往火星,对火星这颗红色行星进行实地考察。

6月10日,勇气号发射升空,2004年1月3日着陆火星表面。最初预计的工作寿命只有三个月。由于太阳能电池板的蒙尘,勇气号的电力供应一直在持续下降;幸运的是,2005年3月12日和2009年2月6日的两次大风吹散了尘埃,使得其电力得到恢复。2006年,六只车轮中的右前轮失灵。2009年5月,在通过特洛伊沙地时,车轮陷入软土,又使其中一个故障,勇气号无法动弹,之后的观测一直被限制在原地,此后有过几次解救行动但都失败。2010年1月26日,NASA宣布放弃拯救,勇气号从此转为静止观测平台。2011年3月22日,NASA最后一次联络上勇气号;2011年5月25日,NASA在最后一次尝试联络后结束勇气号的任务。

火星救援技术(火星救援里的科学)(33)

图片:机遇号

7月7日,机遇号发射升空。2004年1月25日,机遇号成功登陆火星。机遇号已经连续有效运作了超过原本设计(90个日子)30倍的任务时间;由于太阳能发电板被清洁干净,它因此能够继续执行大量对火星岩石的地质分析和地表描绘。目前,机遇号依旧运转良好,但是腿脚不太灵便了。为了向机遇号对于探索火星的极大贡献献上敬意,小行星39382取名为"机会"。这个决定是由荷兰天文学家Ingrid van Houten-Groeneveld所提议的,他和另外两位天文学家Cornelis Johannes van Houten以及Tom Gehrels于1960年9月24日共同发现了这颗小行星。

· 2007年

凤凰号启程前往火星,并在经历将近一年、6.75 亿公里的旅程之后,已在2008年5月25日成功登陆火星北极。主要任务是寻找火星土壤中可能存在的生命迹象。

· 2011年

火星救援技术(火星救援里的科学)(34)

图片:萤火一号

11月9日,萤火一号探测器作为中俄航天合作项目之一,搭载在俄罗斯的“福布斯-土壤”(Фобос-грунт)探测器中发射升空,后因福布斯-土壤与运载火箭分离后变轨失败,于2012年1月15日17时45分坠于太平洋海域。

11月26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与麻省理工学院合作的火星科学实验室好奇号火星车于美国东部时间10时02分于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升空,启程前往火星,它将在火星表面着陆,并且拥有六个轮子,拥有前所未有的机动性能,并且使用核能提供电力,至少在火星表面工作一个火星年的时间。好奇号成功在2012年8月6日于伊奥利亚沼着陆。

火星救援技术(火星救援里的科学)(35)

水35升、碳20公斤、氨水4升、石灰1.5公斤、磷800克、盐250克、硝石100克、硫磺80克、氟7.5克、硅3克、铁5克、还有适量的十五种元素,以一个标准的成年人来计算的话,这就是人体的构成物质。一百五十亿年前,宇宙爆炸,氢元素诞生并聚合,炙热的温度让原子核融合,原子聚合,分子聚合,星星诞生而又爆炸,如此往复,最终星球爆炸迸射的尘埃中的元素,构成了一百七十万年前非洲大草原上的古猿,也构成了五万年前走出非洲的人类,同样构成了如今的你我。

向着宇宙探索,并非仅仅是探索那无边的神秘,也是追寻我们原初的家园,我们都来自星辰大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