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粉“假装在大理”问:

我儿子12岁,最近看了一些战争片和灾难片后变得比较消极。本来挺乐观的孩子,突然觉得人很脆弱很可怜,觉得人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遇到可怕的事情。我不知道该怎么和他沟通。

情感树洞在哪(情感树洞脆弱感)(1)

本期心理专家团专家蒋硕(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赛林纳心理咨询中心创办人):

“假装在大理”的困惑,相信很多家长都有。孩子逐渐进入青春期,信息结构与思维方式悄然改变,情绪也更丰富、敏感,如何与他们沟通,确实是个不轻松的命题。如果12岁男孩“本来挺乐观”,那么“变得比较消极”的转折点在哪里呢,是几部电影吗?

情绪与认知,和人的现实处境、记忆经验紧密相连,类似电影这样的信息,起到的是“触发”作用,而孩子“脆弱感”的根源,可能是对现实中某些压力或危机的觉察。这些压力或危机,不一定是具体事件,也包括孩子观察到的成年人的言谈态度、处事策略,以及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感受到的氛围。所以,沟通不是“说话”那么简单,还需要以下几方面的支撑。

情感树洞在哪(情感树洞脆弱感)(2)

来自亲缘与家庭的力量感

父母需要留意自己日常的言谈举止。对新闻或社会热点发表看法时,多采取开放、积极的角度,处理家庭事务或外部事件时,避免表现出慌乱、抱怨,尽量平静、愉快地进行。

同时,有意识地分享一些父母的特质和经历,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天赋资源,比如“妈妈从小就很勇敢,很多困难都是靠自己克服的,你性格有点像妈妈”“爸爸处理人际关系很灵活,某某事他是这么做的,你觉得怎么样”。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无论与他人意见冲突,还是被老师同学不公正对待,父母要坚定地站在孩子一方。通过持续、全面、细致的力量传递,孩子自身的力量感不断增长,对消极、悲观的易感性就会相应降低。

情感树洞在哪(情感树洞脆弱感)(3)

鼓励表达,接纳情绪,构建理性

孩子处于成长过程中,情绪、态度不稳定,是正常情况。父母不要排斥孩子的负面情绪或悲观态度,而要鼓励孩子把它们说出来,只有及时表达、纾解,这些情绪或态度才不会内化、形成阻滞。

在孩子进行表达时,要对孩子的情绪无条件接纳,给予必要的回应和安抚,包括重复孩子的说法、确认孩子的感受、给予表情和肢体的亲密认可。

进而,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找到思维中不合理的部分,比如“战争是残酷的,进行战争的人类是罪恶的”,可以修正为更理性的认识,“人类共同的追求是和平,战争是其中的过程”“未来战争的形式会发生变化,你觉得主导变化是什么,科技还是文化”;又如“人类在灾难面前太渺小了,谁都难逃一死”,可以转化为理性讨论,“人类有哪些防灾减灾的手段”“在有限的生命中你希望做到什么”。

这样的沟通,是开放、包容、理性的,是孩子成长中需要的。

情感树洞在哪(情感树洞脆弱感)(4)

人类是脆弱的,我们是快乐的

作为成年人,父母不应对死亡、意外、“人的结局”等话题表现出回避与禁忌,那样会加深孩子的恐惧与消极态度。要引导孩子意识到,从生到死是人的必然过程,这个过程看似有限、悲观,但其中的各种可能性是无限的,尽自我所能去探寻也是充满乐趣的。

与其担心“可怕”的事情发生,不如先看看可以做些什么,哪怕最微小的收获,也会令人生丰富而有价值。和孩子共同建立信念,把每一天当成生命的庆典,随时表达爱、完成一个又一个“小目标”、创造新的价值。这样,即使“末日”真的来临,也不会遗憾。通过这样的沟通与行动,实现达观的自我,这对孩子和父母而言,都是成长。

祝成长快乐。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