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崔政斌编著的《杜邦——十大安全理念透视》一书,其中对“所有的生产事故都是可以防止的”这一安全理念深有感悟,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生产活动事故预防?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生产活动事故预防(所有生产事故都可防止)

生产活动事故预防

最近,看了崔政斌编著的《杜邦——十大安全理念透视》一书,其中对“所有的生产事故都是可以防止的”这一安全理念深有感悟。

生产事故是指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事件,而所有的生产事故都是由一种或几种隐患存在导致的。所谓隐患,是指可能引起事故的各种危险因素。就企业而言,事故隐患包括设备的缺陷、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的缺陷、生产环境恶劣等,只有消除隐患,才能有效防止事故发生。

要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所有事故隐患中,以“人”的隐患最为重要。意识决定行为,行为反过来影响意识,意识上的错误带来的必然是错误的行为——即不安全的行为。可采取如下控制措施: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意识教育、岗前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培训,使每个人要了解安全生产知识,熟悉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在实际作业中得到贯彻;注意员工的思想情绪变化,以防止作业人员因其他原因导致作业时思想不集中,从而形成事故隐患;坚持做到“四不伤害”“反四违”。

要控制设备隐患。设备隐患是指设备、设施方面存在不安全性的本质隐患,即在使用前就存在的一些缺陷,并在使用过程中产生新问题或原有缺陷被扩大,设备设施处于不良状态。只有完善设备设施安全性能,消除设备设施的不良隐患,才能确保操作人员安全。如增加设备安全防护、光电保护、开启断电保护、限制器、急停按钮、门机联锁、超载报警等安全装置。

要控制环境的隐患。环境因素对人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当环境适宜时,一般不会出现错误的作业行为,相反,如果作业区域存在粉尘及有毒有害气体、生产过程中的噪声和振动、采光或照明不良、高温、低温、辐射、地面湿滑或不平、安全通道狭窄、地沟盖板缺失等不利环境因素,人与这些环境不太适应时,人就处于烦躁状态,工作会顾此失彼,易发生差错。因此,要采取劳动防护、保持通风、改善作业环境、设置警示标识、静电导除等措施,就会防止事故发生。

要控制管理隐患。控制管理的隐患,就要建立健全各种安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并严格落实,还要针对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补充措施。同时,要落实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对其管理思想、管理技能、安全技能进行安全培训,强化各级人员的安全责任感和安全意识,安全责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要落到实处,从而杜绝“管理”的隐患。

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确实存在着许多不安全因素,也正是这些不安全因素的日积月累,相互交叉,才给企业安全生产埋下了事故隐患。海因里希的事故法则结论是1∶29∶300,即在生产活动中,每发生330起意外事件,有300起未产生人员伤害,29起造成人员轻伤,1起造成人员重伤或死亡。那么,如何有效控制这些隐患?关键是对企业不安全因素全面管理。确切地说,就是在企业生产领域,对人的行为、设备的状态、环境的状况,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全面、全员、全天候的安全管理,对各类不安全因素构成的事故隐患,创造可控条件,确保在控状态,以此实现对事故的超前预防。

“所有的生产事故都是可以防止的。”通过对隐患的辨识、分析、评估、整改、消除,也就降低了作业风险,持续改进作业环境和设备设施本质安全,加强对员工安全意识的培训和教育,落实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使隐患得到控制消除,达到预防和控制事故的目的,实现安全生产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