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南京的老地名是什么(寻迹江苏老地名)(1)

据不完全统计,自从六朝以来,古城南京的区域内大概诞生了六千多个地名,一些在历代的传承和流转中改变了最初的模样。

“有一句俗话,叫‘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其实在古代,这句话的本来面貌是‘三个臭裨(pi)将,顶一个诸葛亮’。而在地名的传承中,也存在着类似的现象。”研究南京地名的历史文化爱好者张晓文说。

较为典型的例子,是位于南京城南的老街、明代秦淮灯会的举办地——“评事街”。看到这三个字,不少人会以为这里是以前调解纠纷的所在。其实不然,“评事街”最初的正确写法是“皮市街”,早在明代就已出现,当时叫做“皮作坊”。后来,这里成为皮货摊贩市场,被人们称为“皮市街”,民间传来传去,就成了“评事街”。

南京的老地名是什么(寻迹江苏老地名)(2)

比如老门东街区的“剪子巷”,其实和剪刀没啥关系。明代这里是兵器仓库所在地,巷子内存储箭簇,故名“箭子巷”,后讹传为“剪子巷”;城北有个怪地名“三步两桥”,本名是“三铺两桥”,因为此地当年非常荒僻,只有两座小桥、三座铺子而已;朝天宫附近的“黄鹂新村”源自当地消失的“黄鹂巷”,而再往前推,动听的“黄鹂巷”本是不太好听的“黄泥巷”,从“泥”到“鹂”,体现了南京方言中“n”“l”不分的特点;玄武湖畔的西家大塘,如今是居民小区,其实清朝时此地本来是一口大池塘,一个名叫胥自修的人在此种菊建园,百姓称之为“胥家大塘”。但“胥”是一个少见的姓,民间遂讹传为“西家大塘”;新街口地区的“王府大街”由老地名“王府巷”衍生而来。这是哪家的王府呢?原来,“王府巷”本为“皇甫巷”,因南唐名臣皇甫晖而得名。从“皇甫”读成“王府”,反映了江南方言中“w”“h”不分的习惯;江苏省中医院附近的“侯家桥”,很多人会以为这里是“侯”姓人家聚居地,其实不然。“侯家桥”最初是“候驾桥”,诞生于明代初年,此地靠近汉西门城墙。朱元璋修建城墙时,来视察工程进度,官员们在这里候驾,此地就成了“候驾桥”;今年是虎年,南京老城南有一个地名叫做“老虎头”,民间传说与西晋时“除三害”的周处有关。不过据史料分析,“老虎头”也是一个讹传的地名,本来应该是“娄湖头”。三国时此地是东吴名臣、娄侯张昭的府邸所在。一千多年下来,老百姓叫着叫着,就把“娄湖头”说成了“老虎头”……

南京的老地名是什么(寻迹江苏老地名)(3)

南京老虎头今貌

张晓文分析,在地名的流变中,有相当部分是因为百姓“以讹传讹”,这是因为在漫长的岁月中,底层民众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一些较“雅”的地名无法准确记住,而渐渐代之以较为俚俗的叫法或写法。但也有一些相反的例子,是知识阶层或者官方用谐音的方式,将一些地名由“大俗”改为“大雅”。比如,南京城南的“彩霞街”,让人一听就想起漫天云霞,但它的原名其实是“草鞋街”。清代,在这里做生意的都是水西门外的农民,他们都习惯穿草鞋。有文人根据谐音,改为“彩霞街”,沿用至今,这在甘熙《白下琐言》中有明确记载;中华门内的库司坊是南明大奸臣阮大铖的石巢园所在地。阮大胡子的所作所为,看过《桃花扇》的人想必不陌生。这条小巷子也因此遭了殃,被民间称为“裤子档”。后世文人觉得此名不雅,取谐音为“库司坊”。

南京的老地名是什么(寻迹江苏老地名)(4)

了解了地名讹变这个现象,一些奇怪的地名是咋回事儿也就不难理解了。张晓文告诉记者,很多人都将新街口汉中路南侧的“螺丝转弯”视为南京最古怪的地名,认为这个名字是形容这条巷子弯曲环绕,如同在螺蛳壳中“转弯”一般。其实不然。原来,“螺丝转弯”本来是写作“罗寺转弯”。所谓“罗寺”,是指始建于南朝时期的延祚寺,唐代罗睺和尚在此主持,延祚寺也称为“罗寺”。古代,这条巷子弯弯绕绕,外人来此往往容易迷路,晕头转向,找人问路,对方往往答以“罗寺转弯”,即看到“罗寺”转个弯就能走出去。“罗寺转弯”就成了这条小巷的名称。后来,延祚寺(罗寺)消失了,“罗寺转弯”被传成了“螺丝转弯”。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

南京的老地名是什么(寻迹江苏老地名)(5)

编辑: 姚依依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